(共37张PPT)
阿Q正传
——追求胜利的小丑
壹
单元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主题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
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单元学习主题
现代文学:1917——1949
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阿Q正传》1921
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
《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
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单元学习主题
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当代文学:
①1949——1966 十七年文学时期《茶馆》1956
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②1966——1976文革时期
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
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钱钟书
单元学习目标
1、深入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
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名人评价《阿Q正传》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曾公开直言:“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甚至愿意用自己所有的小说换一部《阿Q正传》。
名人评价《阿Q正传》
矛盾评价:《阿Q正传》是一部伟大的小说,80余年来,它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的知识界,惊动了世界文坛,诚如鲁迅自己说的,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名人评价《阿Q正传》
周作人评价:《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讽刺是理智的文学的一支,是古典的写实作品。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的是负的。然而这憎并不变成厌世,负的也不尽是破坏。
村上春树评价:在结构上,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精确描写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得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
周作人
村上春树
贰
走近鲁迅先生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谁设计的?
答案:鲁迅
《觉醒年代》中曹磊饰演的鲁迅
《觉醒年代》鲁迅名场面:
今天仍然缠绕我们的问题,鲁迅早已在100年前给出了答案:
讲对错:“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讲青年:“青年应当天真烂漫”
——《坟》
讲愤怒:“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华盖集·杂感》
讲友谊:“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鲁迅杂文选》
网上流传的各种“鲁迅段子”、“鲁迅伪名言”,令人混淆。
名人评价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
鲁迅先生: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919年到1936年间,他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叁
走近《阿Q正传》
题为“正传”,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孔子说的“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的人、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
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具有讽刺幽默意味。
一、正传: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我曾经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
二、阿Q名字的由来: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三、写作背景:
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忽然想起来了,晚上便写了一点,就是第一章:序。因为要切“开心话”这题目,就胡乱加上些不必有的滑稽,其实在全篇里也是不相称的。署名是“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
——《阿Q正传》的成因
四、为什么创作阿Q:
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分。
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矛盾;
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五、了解《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内容
肆
《阿Q正传》细读思考
①地位低下,没有尊严。
一是连姓名、籍贯都“渺茫”。二是未庄人从来没人留心他的“行状”, 只在忙碌的时候记起他的做工。
②生活穷困, 一无所有。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靠给别人做短工度日。
思考一:
开头前三段是对阿Q基本情况的叙述,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第二章:
①穷得无老婆却吹其儿子阔;②进过几回城却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③头长癞疮疤被欺,由打人到怒目到自轻自贱;④赌场赢钱被打而自打耳光。
第三章:
①被赵太爷打而得意许多年;②被王胡打遭遇平生屈辱;③被“假洋鬼子”打转而发泄给小尼姑。
思考二:
概括二、三章的主要事件。
(1)第一件屈辱事:藐视王胡被抓住碰头。
第二件屈辱事:辱骂“假洋鬼子”挨打。
(2)原因:
①这两次挨打都是发生在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出了名以后,他感到大家仿佛格外尊敬他,一般人不敢惹他;
②打他的两个人在阿Q看来最没资格——一个是自己藐视的人,一个是自己最厌恶的人。
思考三:
阿Q生平遭受了哪两件屈辱事 阿Q认为它们是生平两件屈辱的原因是什么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自欺来自慰。他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在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
一方面,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等,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思考四: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阿Q“精神胜利法"纯然是奴隶们在失败面前闭上眼睛,用瞒和骗制造胜利的幻觉麻醉自己,把奴隶的屈辱和失败的痛苦变成精神上的自满自足,从而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地做奴隶。
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是变态的反抗,是愚昧麻木的表现。阿Q的精神胜利是被逼出来的,也就是说阿Q的病态是旧社会造成的,是旧社会病态的反映。阿Q”精神胜利法”正是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
追问: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
①闭塞保守的地理环境:未庄里的人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
②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决定人的姓氏,普通群众和下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
③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农民长期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思考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
学者林兴宅概括阿Q的十大性格特征
质朴愚昧 又 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 又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又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又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又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又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又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又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又 安于现状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坟·灯下漫笔》
“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总结:鲁迅先生创作阿Q的主要意图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
鲁迅先生名言:
1.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5.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6.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7.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8.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1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先生名言:
鲁迅先生名言: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