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14 唐诗五首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萧萧(xiāo) 江渚(chǔ)
霜鬓(bìn) 猿啸(xiào)
B.锦瑟(sè) 惘然 (wǎnɡ)
竹喧(xuān ) 浣女 (wán)
C.潦倒(liáo ) 一弦(xián )
锦衣(jǐn ) 淮水(huái)
D.寂寞(mò) 秋暝(mínɡ)
摇曳(yì) 塞外(sài )
解析 A项“渚”读zhǔ。B项“浣”读huàn 。D项“曳”读yè。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4分)
A.清泉 秋暝 淮河 望帝春心
B.鱼舟 遥望 潮湿 蓝田日暖
C.楼兰 寂寞 矮城 杜鹃啼血
D.艰难 莲藕 盘旋 芳草萋萋
解析 B项鱼—渔。
答案 B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
B.潦倒新停浊酒杯(衰老多病)
此情可待成追忆(岂待)
C.夜深还过女墙来(古代指为女子经过筑的墙)
山居秋暝(晚)
D.竹喧归浣女(竹林中声音喧哗)
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使……增多)
解析 “女墙”应译为“石头城上的矮墙”。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4分)
A.望帝春心托杜鹃 B.青海长云暗雪山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黄沙百战穿金甲
解析 A项动词,托付,其余为使动用法。
答案 A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分)
(1)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
(2)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潮打空城寂寞回。
答案 (1)明月松间照 (2)不尽长江滚滚来 (3)黄沙百战穿金甲 (4)只是当
时已惘然 (5)山围故国周遭在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0分)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的第三联写了“浣女”等人的活动,但开头为什么说是“空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主旨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思想。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0分)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前人评此诗颈联有“片言明百意”之赞语,“百意”体现在哪里?(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万里”写离家之远;“秋”写时之凄惨;“作客”写漂泊异地;“常”写常年漂泊;“百年”写一生;“多病”写身体之衰弱;“台”写高峻阔远之地;“独”写孤苦伶仃,愁苦难遣。
(2)“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二、课外拓展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10分)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国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2)题。(10分)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回”作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回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回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做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回之时,意绪本来有些落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课件64张PPT。哲思短章
天堂何在
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问之:“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
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
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
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是痛苦了,幸福便是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一样,你断然是不会拥有另一样的。
天堂是地狱的终极,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当你手中捧着一把沙子时,不要丢弃它们!因为金子就在其间蕴藏。 修身名句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赏读:孟子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恭敬他。”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
赏读:孟子说:“孝子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敬他的父母的;尊敬父母的极点,没有超过拿天下来奉养父母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赏读:孟子说:“生命是我喜欢的,义也是我喜欢的。如果两者不能都要的话,我可以牺牲生命而选取义。”
?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赏读:(孟子)说:“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能思考便能得到事物的真谛,不思考便得不到。”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人称“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王昌龄(698-756),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著有《王昌龄集》。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诗中曾自称少陵野老,因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著有《杜少陵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著有乐府诗《竹枝词》,怀古诗《金陵五题》等。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著有《李义山诗集》。2.写作背景
(1)王维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3)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4)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朝廷已日趋衰败,内部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5)李商隐的诗多以男女相思为题材,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意境缥缈,情思宛转。李商隐各种诗体均有佳作,但最能体现其独特风格的是近体律绝(尤其是七言律绝),善于言情,是其根本特征。他较少直抒胸臆,而致力婉曲见意。或借对环境景物的描绘,寄托情思;或驱遣想象,将实化虚;或绣织丽字,镶嵌典故,造成朦胧意境;或运用比兴寄托,寓意空灵,索解无端,又余味无穷。3.文体知识
律诗与绝句
(1)律诗
律诗属近体诗。近体诗用字计平仄,句数有定,讲究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颔联、颈联须对偶;二、四、八句的末字同韵。
(2)绝句
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属近体诗。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各句用字平仄有定;二、四的末字同韵,各句不必对偶。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4.审美视窗
辋川如画入诗来:王维
白云回望,山见证过你的仙风道骨、长袂翩翩;青霭入云,你是否就是那峨眉传说的神仙。明月松间犹照君,清泉石上仍潺潺。那是感化于你千年不化的仙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箫声吹不尽征蓬愁、雁孤单,沧桑是否在此刻,刻上你的容颜。
那一颗相思的红豆啊,惹来多少花前月下的张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走得出阳关,却走不出你的诗情画苑…… 答案 (1)mínɡ (2)xuān (3)huàn (4)zhǔ (5)bìn (6)sè (7)wǎnɡ答案 (1)秋暝 瞑目 (2)喧闹 煊赫 (3)浣女 莞尔
(4)潦倒 缭绕 (5)锦瑟 琵琶答案 ①盘旋
②名词作动词,弹奏
③一生
④失意的样子
答案 ①归浣女 妇女们洗完衣服回家。这里的“归浣女”是倒装句式,正常句式是“浣女归”。下渔舟,小船顺流而下。“下”为名词用作动词。这里的“下渔舟”是倒装句式,正常句式是“渔舟下”
②经常客居他乡,漂泊无定
③苦难。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④暗淡。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暗淡4.近义词辨析
(1)作客·做客 “作客”寄居在别处。“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例句:①欢迎你到我家来________。
②由于生活所迫,他四处飘泊,________他乡。
(2)无端·无间 “无端”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表示吃惊、出乎意料之意。
“无间”没有间隙;不间断。
例句:①我俩之间关系很好,亲密________。
②他性格古怪,经常________发火。
答案 (1)①做客 ②作客 (2)①无间 ②无端主旨归纳
《山居秋暝》描写山中秋雨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诗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结合。
《从军行(之四)》写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殉国的豪情壮志。
《登高》一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条、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石头城》作者意在歌咏古迹,总结历史教训。通过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一般认为它是诗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写。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有影响的有咏瑟说(苏轼)、悼亡说(朱鹤龄)、自伤身世说(元好问、何焯)、自序其诗说(程湘蘅),钱钟书又有自寓创作说等等。现在多倾向于认为它是诗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辞。全诗意境朦胧,但情真感人。重点突破
阅读《山居秋暝》,回答:(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诗人在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提示 (1)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喧”来反衬“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2)直抒胸臆。“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这里指诗人自己。点出了全诗主旨: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吧,这里秋景迷人,我愿留居山中。一方面表露了诗人对山中秋色的喜爱,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的意愿。 阅读《从军行(之四)》,回答:(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2)第三、四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2)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死为国杀敌立功的豪壮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写得越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 阅读《登高》,回答:(1)前四句所描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融进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提示 (1)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了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2)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多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考点链接
意 境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即鉴赏流程:意象——意境特点——思想情感。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阅读《石头城》,思考:(1)全诗都写了哪些“境”?(2)诗中的“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提示 (1)山围故国、潮打空城、月照女墙。
(2)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只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
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阅读《锦瑟》,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2)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典故,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 (1)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2)典故一:庄生梦蝶。用了《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于美好的情境。
典故二:望帝啼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典故三:沧海珠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夜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洁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典故四:蓝田玉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无。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一、文本审美
1.《山居秋暝》
(1)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诗的整个画面清幽、宁静、高寂,色调明朗,给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舒适惬意感,体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2)音韵和谐,节奏优美。颔联中的“照”和“流”两个动词用在句末,写出了隐居之情态。如果改成“照松间”和“流石上”,不仅音节上不美,也显示不出“松间(隐)”“石上(居)”的会意。“归”和“下”用在句中,不仅避免了和上联句式上的重复,而且避免了在音调上的不和谐。王维通过锤炼字句,使全诗达到了和谐、整齐的完美。2.《从军行(之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对照鲜明。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两句形成鲜明对照。前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长期艰苦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更深沉的誓言。
3.《登高》
(1)本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首联14个字切入六幅画面,即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和鸟飞回,足见其惨淡与凄凉。通过首联,诗人把战乱之苦、漂泊之悲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托在画面中,并融入颔联中浩大、壮阔的景象内。景物触及诗人伤心事,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意象中,触景而生情,情由景生,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2)词句凝练,格律工整。这首诗极显诗人用词炼字的功夫。一般诗人有所谓语言难以完全达意之憾,而杜甫则能自如驾驭语言,胸中之情自然流泻,言语之间,妙合无痕。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运用对仗(因对仗工整非常不易),而这首诗八句全对,格律十分精细工整,在律诗中实属罕见。
4.《石头城》
这是一首写景诗,但句句又都有情。这首诗抓住了石头城的几个特征景物,描写了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在诗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潮水和旧时月都赋予了人的感情。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更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和荒凉。
5.《锦瑟》
本诗语言婉转含蓄,意蕴朦胧,在典故传说的运用中使用了象征手法,使得更耐人寻味。
诗以埋怨锦瑟起兴,提出“思华年”的主题。三、四两句使用“庄生梦蝶”、“望帝啼春”的典故分别喻往事如梦和感伤不已。五、六两句又将典故与传说糅合在一起,“沧海遗珠”、“月明珠圆”、“鲛人泣珠”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的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又邈远难觅,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后的彷徨与悲伤。用典故和传说构成了迷离不定的意境,象征地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悲剧性的惘然。全诗语言含蓄而略显晦涩,将朦胧的情思寓于朦胧的境界之中,抒发了诗人难言的隐痛。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和诗人对话
题目: 学习了《唐诗五首》,对唐代的五位诗人有了更深的了解,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并搜集与其相关的知识,以“×××,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左右。
【示例】
情深唯有李商隐
最初喜欢上李商隐,是因为那一首晦涩难懂的《锦瑟》,那一首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吟诵的《锦瑟》,当时最爱的是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千年前的哀怨透纸而出,究竟有多少感慨才能写出这一首《锦瑟》呢?
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见过柳三变的多情,苏东坡的专情,元稹的痴情,但深情者,平生所见,唯义山尔。那个写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寄托对亡妻思念的李商隐;那个低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才高八斗的李商隐;那个浅唱“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惆怅失落的李商隐;那个拥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清词丽句的李商隐,那个我们最爱的与杜牧并称“小李杜”的小李——李商隐。幽心不独伤离别,情深唯有李商隐。深情二字,是义山诗的特点。刘熙载言义山的诗“深情绵邈”,张采田则云其诗“哀感沉绵”。这其实是因为义山的一生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心,发为诗句。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夹在牛、李二党间的斗争中,怀才不遇,一直都郁郁不得志。唐代有诗人在其诗《哭李商隐》中曰:“虚负凌云壮志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一生襟抱未曾开。不禁替这个自小崭露头角的义山可惜,他属于那种大器早成的人,凭他的悟性,从娶了恩人敌党的女儿时,就已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可是悟到了又如何?他又能如何呢?他不是一个甘于寂寞的人吧!所以只能眼睁睁地卷入两党间的斗争中,聪慧的人注定是悲哀的,尤其是在那个乱世中,因为他比别人更清醒地看清了局势,预见了未来。
古语有云:“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但是,义山终究是义山,七分深情,三分忧郁,成就了这个我们所爱的李商隐。固执地认为义山的忧郁是深植于灵魂深处的,所以时常在想,如果他如陶渊明淡定恬静、安贫乐道,或如李白般蔑视权贵、寄情山水,他会不会活得开心一些。但是他若真如他们这般,就不是我们所爱的李商隐了。李商隐年少时的才华为令狐楚所赏识,于是提拔他,他的仕途一度很顺畅,但令狐楚死后,他在政治上失去了依傍,于是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从此,陷入了牛李两党的斗争中,他本无意介入,却无奈造物弄人,背上了“忘恩、背义”的骂名,这对他那样清高孤傲的人,怕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吧!而妻子的离世则是他心口一道永远的伤疤。他不像太白般花间一壶酒可以邀得花月徘徊影凌乱,所以,他的不甘、愤恨、无奈全都反映在他的诗里,字字珠玑,行行血泪,伤怀而不泣,欲哭而无泪。
另外,一直很奇怪当时才高八斗的义山被许多人爱慕着,却为何在妻子离世后一直没有再娶。原来深情的人也最为痴情啊!
858年,45岁的李商隐离开了这个他深爱并怨恨的世界。一直认为像义山那样的人是注定不会长寿的,因为他太深情,太执着,太聪慧,太早洞察世情,所以,他命定了的早逝,逃也逃不掉。他那样的人,只适合活在后人仰望的高度中。
浮生若梦,透过泛黄的纸页,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那个落寞的李商隐身着一件青衫端坐于窗前,在明月清辉的映射下轻吟:“直道相似聊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都将如镜花水月般,映入历史的回音中。写到这里,我才霎时明白,“一弦一柱思华年”寄托了他多少的心酸往事,不要责备义山“一生襟抱未曾开”。因为,在那个沉郁的年代,独爱这样的李商隐。【漫漫古典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南宋词人蒋捷的这首词,飘洒,隽永,耐人吟唱。这首词,上片着重写风雨飘摇的现实,下片以写对故园的思念为主。全词以“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现实情境,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往日情境相对比;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空间物事,与“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地上景色相对照,最终使飘泊无依之感与思恋故园之情融为一体,铸成一个无法消除的“愁”字。
喜马拉雅山的猴子
吴淡如
从前,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小村落里,来了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他向全村村民宣布,他会一种可以点石成金的法术,不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想要学这套法术的人得先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当学费才行。
村里的人实在穷怕了,人人都想发财想得发疯。大家商讨一下:既然可以学会点石成金术,那么,先牺牲点学费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他们的逻辑头脑没你聪明,不会如是想:如果老人真能点石成金,还收学费做什么。)
于是他们虔诚地交了学费,集合起来听老人教授这神奇的法术。只听老人叽里咕噜念了一大串咒语,然后就把盖在木桶下的石块变成了闪亮的金子。“快教我们吧!”每个人的喉咙深处都发出饥渴的声音。
老人不厌其烦地将咒语教给了村人,当村子里最笨的人也能背诵咒语之后,他很满意地告诉他们:“你们等明天日出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用点金术了。我保证各位都可以把没用的石块变成黄灿灿的黄金,不过,你们可要记得呀,念咒语的时候,你们的脑子里千万不要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绝对不会!”村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黄金跟喜马拉雅山的猴子有什么关系呢?老人真是无聊,他们哪会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可是……一千年过去了,有人说,如果你现在到这个村庄,你还会看到不少人把石头盖在木桶下喃喃自语,“努力”地不要想起喜马拉雅山的猴子。他们始终没有“念”出黄金来,但也没有人能怪老人说谎。因为每个人都得承认,他们越想告诉自己不要想那些猴子,就越是想起那些事不关己的猴子。
我们的头脑中,也常常有这些幻想的猴子。
小心!别让任何人包括你自己在你的脑袋里养了个喜马拉雅山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