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固:人教版必修1至必修3第9、11课,必修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实践,而且还可以视为一场开拓性的社会伦理试验。它不
仅使已有的伦理问题得到了空前拓展,而且还引发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的现实之间的诸多冲
突。近30年来,一些新的科技进展一原子武器、生殖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等导致了尤为
尖锐的伦理争执,同时,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一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全面地揭示了近现代科
技活动的负面效应,进一步向人们展现了科技活动所负我的价值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间的剧烈
冲突。
科技活动与传统价值观念间的冲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此,我们主要分析两类冲突。
其一是所谓科技活动对自然的操纵和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持这一态度的人可称之为自然律
论者,他们认为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应为了人的目的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的原初过程,任何对自然
过程的干预都是在破坏“自然秩序”。而现实情形是,早在人类的祖先直立行走之时,“自然秩
序”即开始被打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遵循“自然秩序”。
如果说基因重组技术是对自然的操纵,那么拯救了亿万生命的抗生素技术是不是对自然的
操纵?烹调技术是否干预了人的自然生理过程呢?这种评判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但是,这
并非意味着它没有理论与现实意义。至少,它表达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对科技活动给社会生活所
带来的不确定性的疑虑。如果说科技活动是在有意识地变更自然过程的话,科技工作者必须确
保每一项对自然过程的重大改变工作都万分慎重,因而,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是具有重
要的监督意义的。
其二,科技的发展使一些绝对化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冲突更为彰显。以有关生命的伦理原则
为例,我们时常会遇到两个原则,一个是“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之生存权”,另一个是“人应该有
尊严地活着”。在传统社会中,它们似乎是两条绝对性原则,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出现了
有关安乐死的争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医务人员与许多倍受病痛折磨的垂危病人在这
两条原则间难作抉择。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32388D阿拉善盟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即传统价值观念与新价值观念的矛盾”错误,收养者的知情权与女婴的隐私权之间的矛盾,属于传统的价
值观念模式与复杂伦理现实之间的矛盾神突。)
2.B(“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错误,第三段用抗生素技术、烹调技术与基因重组技术作类比,以此来说明
评判一件事是不是对自然的操控,这本身是没有实证依据的。)
3.C(A项,“对现代科技活动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错误,由第三段可知,自然律论者所持的评判立场对现代科
技活动“具有重要的监督意义”。B项,“逐步走向自然消失”错误,由第五段可知,科技发展与传统价值观念
间的冲突总会随若情势的变化,“在某种共识之上,…实现一定程度的缓冲”,而不是“逐步走向自然消失”。
D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且文章主要是说明一些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传统伦理之间有矛盾,并没有
提及替换价值观念后能否解决矛盾。)
4,D(A项,“气候变化决定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出”错,原文是“气候变化也会对经济系统的生产过程
和最终产出发生影响”;“促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错,于文无据;B项,“减排成本与减排收益平衡
原则扭转温室气体的积累”错,《气候赌场》中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减排缓解气侯变化的诚缓法可以扭转温室气
体的积累;C项,“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错,原文是“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5.D(“可证实悲观主义者对全球变暖的看法”错,联合国政府间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没有说明全球变
暖将是50万年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6.①遏制气候变暖的减排政策需要经由经济系统才可以发挥作用。②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可以估算全球变暖
的经济影响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并设计出实现合意减排的政策工具。③从经济学视角研究全球变暖问
题,拓展了研究的视角,增加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可能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
7.B(“他想用黄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以期蓝眼能够花高价买下画作”错误,卖画人说此话确实是故意为之
但并非是刺激蓝眼,让他高价买画,而是刻意提醒,为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8.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
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
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故
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运用比喻手
法,把造假的人的破绽比喻为没藏好的尾巴尖儿,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内涵丰富,语言有意蕴。如“可就
是神气不同一瞧,这幅真的是神气”,写出当时的蓝眼被流言闲语所扰,已然失去了自我判断,以致误把假
画当真画,引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为: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
趋于燕矣。)
11.B(“专指对人称臣”错误。卑下对尊长之位也可说“北面”,)
12.C(“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错误。文中为“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不能期年”,不
满一年。)》
13.(1)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冯”“眄视”“厮役”各
1分,句意2分)
(2)(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
贤能的人呢?(“诚”、被动句,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他们来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238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