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课时课件(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2.1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课时课件(1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4 09: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同呼吸 | 共命运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人类文明演变顺序
从人与老虎的故事,分析人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的变化
故事1:远古时期,古人类惧怕却又崇拜老虎。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采猎文明时期---适应、崇拜自然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1、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崇拜自然(原始社会、采猎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
生物资源遭到一定从程度破坏,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采猎为主,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适应、崇拜自然
被动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
极为低下
故事2:古代武松打死老虎被称为英雄。
武松打虎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
2、农业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
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类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
出现各种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
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地理环境
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人定胜天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汉代描绘生产的壁画
故事3:大量虎皮制品、虎骨酒的上市,许多虎种濒临灭绝。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3.工业文明——征服自然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发展速度惊人,较高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空前规模和高度
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给老虎建立家园
故事4:现代“武松”打死老虎,要被判刑;人们建立了
野生放养动物园,人虎共存。
后工业化时期---保护自然,自然和谐
时期:后工业化文明
生产力水平:高
主要环境问题: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突出。
人地关系:主动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4.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世纪初
20世纪80
年代
思想: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拉采尔【德】
思想:可能论
主张: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世纪初
20世纪80
年代
白兰地【法】
思想:和谐论
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世纪初
20世纪80
年代
思想:可持续发展论
主张: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19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20世纪初
20世纪80
年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采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
1
农业文明时期
2
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
3
后工业化时期
谋求人地和谐
4
总结
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环境制约人类)
(环境趋于激化)
(人地矛盾激化)
(环境趋于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