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单 元 写 作 规 划 三【知识解读】
小小说,顾名思义,即篇幅较小的小说,也叫微型小说,又称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一般在千字左右。篇幅不能太长,必须是微型的,要比短篇小说更精练。因此,它要求,在选材上: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布局上:不必求全,力求单纯;在表现手法上:大都采用白描手法,寥寥几语,就能使人物尽现;在结构上:结构要完整,结尾要含蓄,使人读后回味无穷。巧借小说显才情【技巧点拨】
近几年高考佳作中,不乏有小小说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小小说呢?
(一)精警摄神拟标题
靓丽的标题能先夺人眼,引人入胜,使阅卷老师的精神为之一振。常见的拟题法有:
1.物线法
通过具体的事物来结构全文并以此作标题的方法。如莫泊桑的《项链》。2.双关法
运用词语的多义性,使语句所表达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义的标题方法。如鲁迅的《药》。
3.设问法
以询问的句式提出问题,留下悬念,引人思考,于平淡之中提醒人们注意的标题方法。如《你有没有过梦想》。
4.仿词法
巧妙换用诗文名句、歌词、流行语等中的某个词语,使标题新颖引人注意。如《都是作弊惹的祸》。
(二)小中见大选材料
小小说必须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生活场景、细节和侧面,“小中见大”。具体可采用如下形式:
1.一个场景一场戏
如刘永飞的《送行》,作者选取生活中一个特殊意义的送行场景,着力刻画了送行时的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对三个孩子跑来送妈妈的场景刻画,催人泪下,令人震撼。2.一个细节见精神
如《立正》,写在俘虏大队里,教导员一说到蒋介石,一个国民党连长就立正,打他,他仍立正,最后打断了双腿,他还是立正。国民党严厉的军纪造成的变态性格,在“立正”这一细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3.一个侧面显智慧
如《画儿》,选取现实生活中看似平淡的谈“画”细节,使“市长夫人”的“沉稳”、“敦厚”、“善良”的美德及智慧跃然纸上。
4.一段对话写人物
如孙犁的《荷花淀》,就充分利用对话描写来表现水生嫂及几个青年妇女的优秀品质。(三)出奇制胜设情节
一般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误会法
借助生活中的误会编织人物间的误会情节,甚至一误再误,充分蓄势,到误会水落石出时,故事则达到高潮。如苏景义的《好兄弟》就是采用此法。
2.巧合法
提炼生活中的“巧合”事件,合情合理的编织情节,使之符合生活的惯常逻辑。如小小说《分鱼》。3.悬念法
巧妙地故意不提供所需的足够信息而制造悬念,使人们产生好奇和猜想,最后情节突转,水落石出。如李阳波的《水果》就是如此。
4.对比法
运用人物间的性格对比,人物自身、心理、言行、态度的对比,抑扬的对比等来构思情节。如《牛局长的电话》。(四)新奇巧妙来结尾
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突转收束法
针对前面制造的悬念,结尾来个情节突转,奇兵突出。如《项链》。
2.篇末释疑法
针对前面情节的铺陈误会,在结尾释疑,使真相了然。如《最后的藤叶》。
3.景物寓意法
在结尾以景物描写来收束全文,让读者在对景物的品味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与其寄寓的主题思想。如《祝福》。送 行
刘永飞
灯亮了,光柔柔的。
女人轻身下床,开始谨慎收拾着行李。
这时,10岁的女儿醒来,从被窝里坐起,神情木然地看她忙碌。 小说不仅写了丈夫为外出谋生的妻子送行,还描写了三个幼小的孩子凌晨踏着泥泞的土路远行五里为妈妈送行的感人场面,催人泪下,令人震撼,所以以“送行”为标题。
女人看女儿一眼,没言语,手有些犹豫。少顷,她抬头看看墙上的座钟,又匆匆忙碌起来。
男人静静立于一旁,凝视女人一举一动,女人装好的行李,他一件件放到院子里的三轮车上。 女人因女儿的惊醒而犹豫,又为了赶汽车而忙碌,表达了她深沉的母爱和对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渐渐地,她速度慢了。最后停下来,走向床沿,用手梳拢着女儿凌乱的头发说:“乖,在家照顾好弟弟妹妹,听奶奶话。”
胸口像被棉絮样的东西堵住,女人挺直身子深深叹口气,为抑制眼泪,她转身去给儿子掖被角。
“妈妈走啦。”女人声音很低,她不敢说下去,怕走不出这座院子。女儿没言语,目光呆呆地移向墙角。
“妈——”
女人转身一刹那,儿子在被窝里哭喊出声来。 “儿子乖,听话啊,妈回来给你买新书包,买……”
“我不要书包,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儿子推开棉被,光着身子坐起,哽噎着,胸口极度起伏,一脸的眼泪和鼻涕。 孩子的动作和语言,既符合孩子的身份,也深切地表达出对妈妈的依恋和不舍。
女人抹着儿子的脸,望望熟睡的小女儿,忽然转身快步走出房门,逃离小院。身后,任凭他们哭作一团。此时,小女儿醒来,要找妈妈。姐姐说,妈妈走啦!小女儿也跟着哭起来。
“妈妈骗我,妈妈骗我。她说好不走的,我不要妈妈啦……”村外,晨雾悄悄涌起,淹没了稀疏的寒星。此时,两个身影默默前行,男人用力蹬着三轮车,女人弓腰,在满是泥泞的土路上帮推。他们正赶向五里外的柏油马路。
“腰不好,别老加班。”男人说。
“嗯。”女人回答。
“工棚潮,你上班后经常晒晒被子。”女人说。
“嗯。”男人回答。
雾越来越浓,最后吞噬了村庄,以及身后的整个世界。
五里路很短。厂方的汽车已在路口等候。车下围满送行的人。男人低头把行李递给女人,没一句话。女人接过行李,无语。
“哎——!这谁家小孩?!” 男人无语既有分别的无奈,也有对妻子外出务工的支持、对前景的担忧;女人无语既有分别的留恋,也有对子女的牵挂、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司机一句话,众人看去。只见三个孩子哆嗦着站在车灯前,通红的脸上都流着眼泪,分不清的汗水、泪水和雾水,将发梢一缕缕贴在前额,六只小泥脚极力踮起,三双泪眼同向车厢里找寻。 三个孩子跑来送妈妈的场景刻画,很好地突出了亲人之间互相牵挂的主题。车上,女人惊叫出声来,惊叫着冲下车门,紧搂住三个湿漉漉的儿女,号啕大哭。一车人黯然。
车,终于还是前行了。男人牵着儿女们,跟在送行的人群中。他们都在极力远望,而眼前却只剩下无法挥去的团团迷雾。 眼前的迷雾既是实写,也象征着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表达了对亲人的无限牵挂与对未来的期盼。
点评: 本文在选材方面以细节取胜,突出了“以小见大”的特点。作者选取生活中一个特殊意义的送行场景,着力刻画了送行时的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对三个孩子跑来送妈妈的场景刻画,催人泪下,令人震撼。 【文题】
每个人都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点拨】
人的一生,几乎每年每月每日都要面临着并进行着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选择。这些选择,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生命攸关的大事;有的是天天重复的功课,有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有的是生理的基本需要,有的是心灵深处的希求;有的是跟着感觉走,凭直觉作出结论,有的是运用庞大的论据数据,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判断;有的是父母包办,师长越俎代庖,有的是倾听自己的志趣爱好,独立自主地进行挑选。这个作文话题的范围,可以理解为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圈是“心灵的”。正如上面所说,选择是普遍存在并经常进行的,我们的作文进入话题范围的这个外圈并不难,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集体的、阅读听闻的、亲身经历的、写实的、想象的,各色各样的材料都可以写。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作文必须写出心灵方面的选择,才算进入了话题范围的内圈,才算完全符合题意。“心灵”,《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明是指人的“内心”、“思想”、“精神”等等东西。
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不论是经常的还是偶发的,不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不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它在选择的时候,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选择,进入了心灵的选择,才更显示出这个选择的稳定和深刻,才更显示出这个进行选择的人的成长和成熟。【实战练笔】
题目: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