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7 09:0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外交 教案
教学理念:
本课立意: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智慧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探寻世界新秩序智慧的鲜明体现,为建立更加合理的世界秩序提供了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贯穿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不同时期中,是本课设计中当代中国外交的主线。通过学习当代中国外交不同时期的形势变化及政策调整,构建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感悟外交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
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师指导》中指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本课设计中首先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构建以问题为驱动、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构和路径;其次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最具有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材料研习。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不仅要运用史料,更要通过分析比较等思维操作,说明自己的看法。在进行论述论证活动上,尤其注重学生的思辨活动,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的第4课,从时序和逻辑关系上承接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其一同构成了本单元国家关系的部分,体现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外交既体现了古代对外交往中和平友好的内涵,也体现了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近代外交带来的影响。从横向看,当代中国外交还体现了国际法的影响,实现了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本课包含“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三个子目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重大外交成就。由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时间跨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取舍,也要注意分析时代背景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本课的知识逻辑如下:
本课知识框架
历史时期 形势 关键词
1949-1978 两大阵营对立,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 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坚持独立自主, 实现站稳脚跟
1978-2012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坚持和平发展, 积极融人世界
2012至今 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服务民族复兴, 促进人类进步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已对新中国70多年不同阶段的历史脉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这为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对本书、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政治制度史、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学习的基本,已经具备了一些政治学理论基础。但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学习往往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接受,缺少立足大历史背景下对宏观历史的思辨性理解和认识,如“基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另外,高二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能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本课。
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课标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教材和史料的研读,了解当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成就,感悟当代中国外交的辉煌历史,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意识。
通过问答法,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探究演变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理解外交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当代中国制定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感悟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智慧,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及外交成就
难点:当代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原因及其意义;外交中所体现的基本理念
教学思路:
以“百年未有之变局”如何应对做导入,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意义,体会其中包含的中国智慧,中共十八大以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向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继续发展中国智慧。在教学中利用问答、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对史料进行分析,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问题。在研习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史料解读中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注重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感悟中国外交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更加密切。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促进经济复苏、维护世界稳定,国际社会作出了艰苦努力,各国政党作出了积极探索,展现了责任担当。同时,一些地方战乱和冲突仍在持续,饥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阂和对立仍在加深,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呼声更加强烈。
——(2021年7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教师设问:结合当今的国际形势说一说材料中提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地方战乱和冲突仍在继续;饥荒和疾病仍在流行;隔阂和对立加深
教师讲述:面对这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外交最广泛的国家,在这个过程蕴含着许多“中国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以史为鉴,从这段外交的历史中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中国智慧”的概念,揭示贯穿本课的主线是探究当代中国外交中不同时期的中国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新课学习: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说明:1954年为主,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亚洲国家只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四国
——数据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日期简表”
教师设问:根据表一指出1949-1954年我国的建交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建交国家数量总体增长,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教师讲述: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等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建交。这是新中国迎来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教师设问:请结合教材分析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其得益于哪些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划清同中国屈辱外交的界限;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学生小组讨论: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否矛盾?体现了新中国初期怎样的中国智慧?
(参考: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不矛盾,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一边倒是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 “一边倒”不是毫无原则的倒向一边,相反,它是以外交关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中国始终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姿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独立自主正是中国外交最核心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的一边倒体现出了策略的灵活性。)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国内形势很不稳定,需要巩固革命成果,恢复国家独立和主权,恢复国家经济创造一个较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此外,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在国际形势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力量尖锐对立。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敌对的态度,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等手段,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提出的目的和背景原因。
(参考答案:目的:巩固新生政权。背景原因:建立之初,综合国力不强,国内形势不稳定,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国民党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依然存在;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孤立)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引入,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取得的成就及其外交政策,落实基础知识。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就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探讨,思考一边倒与独立自主之间的矛盾,解决学生的问题,从中体会“坚持独立自主”“灵活运用策略”的中国智慧。结合材料说明此时期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原因,感悟新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困难条件。)
(过渡)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使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与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确立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但一边倒也造成了中国外交发展的不平衡。
2.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周边的陆地邻国大多数是刚赢得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他们对选择了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普遍存在疑惧…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
——齐鹏飞、李葆珍著:《新中国外交简史》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边邻国对新中国“普遍存在疑惧”的原因。结合教材说明中国如何“顺利解决”?
(参考答案:原因:中国周边的陆地邻国多是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小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与周边陆地邻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或边界纠纷。解决: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学生小组讨论:参考材料三中法建交的相关资料,思考如何理解此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新进展?体现了怎样的中国智慧?
材料三 毛泽东说: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们也不是你们的党......但我们可以合作,在我们之间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不许哪一个大国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二是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加强来往。”这种现实主义态度,打动了法国人,因为它符合国际利益的矛盾关系。中法建交后,有人曾询问戴高乐总统的动机,这位法国总统只以一句话来回答:“法国承认的,仅仅是世界的现实”。
——摘编自 郭德宏、王海光、韩钢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参考:外交政策从由注重意识形态转向注重国家利益;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更加务实。这一时期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同”体现了各国对于独立与和平的渴求,对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反抗。而“存异”意味着看到国家之间的观念差异和制度差异,并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差异和尊重差异,而不强行求同。这就解释了中国在与缅甸的关系上,保持着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并在此前提下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可以说求同存异展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精神,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而这一时期把国家利益作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根本因素,这一点也在国际战略学界形成了共识。国家利益的核心就是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国家安全。 国家利益的切实保有与维护是以一个国家是否拥有独立自主权利为前提的。所以,无论在哪个时期,独立自主始终是我们不变的立场。外交理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独立自主)
教师设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交政策调整后50年代末60年代初取得的成就(参考答案:出现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外交的困境,构建起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说明一边倒政策既有积极影响也存在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的观念。落实基础知识方面,结合教材明确外交政策调整的表现及其成就,培养时空观念。小组讨论突破难点,探讨外交政策调整的实质性变化,明确这一时期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并提出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共处的中国智慧)
(过渡)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展示了外交新形象。60年代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外交如何“打开新局面”呢。
3.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材料四 在“文革”开始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同已建交和半建交的 47 个国家中的近 30 个国家先后发生外交纠纷,印度尼西亚等两个国家与中国断交。到 60 年代末,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领馆由 60 年代初的 30 个锐减到 6 个,而中国在国外的领馆也由 14 个减少到5 个。中国远离国际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1969 年党的九大前夕,毛泽东自己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现在孤立了,没有人理我们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外交需要“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参考答案:文革时期,受到国内阶级斗争政策影响,中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输出革命,中国外交陷入困境)
教师设问:根据教材归纳1971-1976年中国外交“打开局面”的表现及其特点。(参考答案:表现: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上升为大使级;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迎来建交高潮。特点:缓和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材料五 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改善两国关系的谈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在美国看来,美苏对立一直是它所面对的严重问题,而此时世界上已出现几个力量中心,中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力量。美国要尽快消除越南战争败局造成的影响并持它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要对付苏联的挑战,迫切需要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的加使他们感到这种设想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就中国方面来说,要着重对付苏联当时对我国安全所构成的直接和严重的威胁,要解决台湾问题以实现国家统一大业,要恢复和大国际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也需要缓和同美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原因。
(参考答案:对美国来说,主要基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西欧和日本的冲击、美国深陷侵越战争泥潭等因素;对中国来说,主要基于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因素等。)
材料五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双方都认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以及世界任何地区谋求霸权。
——摘自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六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以及世界任何地区谋求霸权……——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教师设问:对比材料五和材料六的不同,分析中美建交中的关键问题。体现了中国的哪一立场。(参考答案:《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却没有明确表态谁是中国的合法代表,未明确表态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报》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关键:台湾问题。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和祖国统一,独立自主)
材料七 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理论......它明确指出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谁是可以依靠的力量,谁是可以争取联合的力量,谁又是主要的敌人。依据这一理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指导思想是依靠第三世界,争取同第二世界的联合,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重点反对在争霸中处于攻势的苏联霸权主义,从而形成了“一条线,一大片”的对外战略......这一战略意味着最终抛弃两大阵营划分世界和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决定关系亲疏的立场和观点,而是把推动世界反霸斗争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为中国走向世界以及80年代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郭伟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教师设问:外交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参考答案: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抛弃了两大阵营划分世界和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决定关系亲疏的立场和观点,把推动世界反霸斗争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教师讲述:70年代,毛泽东在“中间地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他认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苏美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一思想对指导我国的外交工作,努力建立和发展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它体现了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求同存异,提倡和平共处,进一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界限,打开了中国外交的局面。也为改革开放后的外交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构建起中国外交当时遇到的困境,体会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必要性。宏观上学习70年代外交取得的成就,结合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培养时空观念。其次集中到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结合材料分析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最后揭示本时期指导性的外交理论,结合外交实践体现“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智慧)
改革开放后的全方位外交
材料八 首先是开始逐步摆脱在时代问题上的传统理论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其次是对中国在当时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开始作出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第三是将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强调外交“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服务”。第四是中共十二大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并成为8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调。
——《冷战与80年代的中国外交》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
(参考答案:国内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背景: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内容:将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
教师设问:根据教材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取得的成就。
(参考答案: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也取得新进展。与发展中国家合作: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材料九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中国在继续向一些非常贫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对援外工作管理体制和援外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积极探索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新途径。改变过去只局限于中国单方面提供经济援助的作法,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拓宽合作渠道,促进共同繁荣。1983年,中国就同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
——郭伟伟《当代中国外交研究》
学生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八说明中国对外援助发生的变化,讨论改革开放后外交政策体现的理念。
(变化:从中国单方面提供援助到强调平等互利。理念: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过渡)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开始了外交的全面转型,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致力于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世界处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又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案呢?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构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体现国际环境和内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作用。根据教材梳理外交的成就,落实基础知识表明“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小组讨论突破难点,通过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结合外交政策的内容,体会这一时期要求和平发展、对外开放、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材料十:2020年6月中国元首外交纪实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九,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
参考答案:元首外交为引领;密切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重视周边外交;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外交形式更加丰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材料十一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教材说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何体现?
(参考答案:一,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二,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三,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教师设问:根据教材归纳十九大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答案: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教师设问: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根据教材归纳其实践。
(参考答案: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
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思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蕴含的思想智慧。
(参考:针对不同国家分别提出亲诚惠容、以邻为伴、真实亲诚等原则,体现了中国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不仅融入世界,还深刻的影响了世界,提出了中国方案。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我们不是独善其身,而是立己达人,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梳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思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从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全方位外交”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在继承过往智慧的基础上,因势而变,发展出新的理念。这种变与不变体现了中国外交既有坚守的原则性又有策略的灵活性,也是中国智慧的体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入展开,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国际社会对“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期盼进一步上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与其在思想文化层面的贡献紧密关联。21世纪应该是中国在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砥砺前行中更加自觉地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时代。
教学评价设计
1. 建国初期,中国先后提出了三条外交方针,其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B. 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对待美国和其它帝国主义国家 D.如何处理周边国家的问题
【考点】新中国三大外交方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C
2. 一份国际会议的公报声明:“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延迟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此次会议指的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华盛顿会议
【考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新进展——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答案】A
3.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这说明(  )
A.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B.美国继续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带动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D.中美关系的缓和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D
4. 对下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我国参与重要国际政治和经济组织简表(部)
国际组织名称 参与年代
不结盟运动 1992年成为观察员国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96年成为全面对话伙伴国
亚洲开发银行 1986年加入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91年加入
美洲国家组织 2004年成为常驻观察员国
A.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外交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答案】B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不断扩大的“朋友圈”,标注了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新高度,展现了大国外交的新节奏。关于中国的“朋友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拓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B. 倡导多边主义,大力推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C.按照“亲、诚、惠、容”理念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考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答案】D
板书
教学反思:
本课当代中国外交讲述的时间从1949年到21世纪,时间跨度非常大,每个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成就加在一起,内容非常多,如何去处理教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另外,新教材中外交政策的时期划分以及表达和旧教材相关内容有所区别,所以知识结构上不能够照搬老思维,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首先在立意方面,确定了知识结构之后,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这个理念在全文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是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中国智慧”这个核心。中国智慧这个词在本课的最前面一段就出现了,在最后一段又再一次提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政策所体现的外交理念其实就是中国智慧的发挥,包括中国外交随形势发生变化的灵活性及其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性也是一种中国智慧,这些中国智慧是留给当今我们最大的财富。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方面,通过问答的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并借助对史料的分析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问题,还运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注重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感悟中国外交的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最后在局限性方面,中国智慧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利用材料去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体会。现在运用的材料数量比较多,比较单一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失去兴趣,如果可以有视频这种生动形象的材料,会对学习过程会更有帮助。另外整个设计没有更多的体现与纲要的联系。外交会受到国家内政的影响,在纲要以及选必1第一单元第三课中有很多相关内容,如果在设计中加强相关联系,体现内政和外交的关系,对外交本质的理解会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