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的基本结构非常清晰,第一部分为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第二部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独立却又有着相同的指向:即都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国情和社会状况,其创立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有独特的特点和不可避免地缺陷。从长时段看,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历史也是逐渐“发现人、尊重人”的历史。 在单元脉络上,本课为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第2课,也是最能反映单元主题的一课,正确理解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这两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制度,有助于树立自觉参与基层治理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公民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预设为武汉市区选考历史的高二学生。 1.知识储备:本课基层治理部分和《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关,社会保障部分和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子目有关,学生对西方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此外,学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业以学习过古希腊公民大会制度、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基于所学知识创设历史情境,神入历史进行合理推导能由已知推未知。 2.兴趣与生活经验:选考历史的同学对历史的兴趣也比较浓厚;2020疫情之下,同学们在社区领导下居家抗疫,在电视上看见了我国对新冠患者“应治尽治”的伟大壮举,终于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学生亲身经历能够使其更好地代入和了解历史上此二者的发展过程。 3.认知特点: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在纵向对比上已经能做得比较好,然而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和西方保障体系的横向对比,对理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间合作探究,结合一定的学法指导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施情况。 通过文字、图片史料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变迁的原因,知道基层治理方式和顶层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是上层的“镜子”涵义。能够从雅典公民大会与村社、20世纪80年代政府干预加强和西方国家社区更加强调政府参与等案例,认识战后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运用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方法看问题。(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运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分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认识到资产阶级基本矛盾下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原因,在了解了现代西方主要国家福利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扬弃”的眼光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建设(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对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在现代社会保障方面的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理解,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是着力实现每个人平等发展的好制度,增强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历史责任感(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演变历程与特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难点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原因与作用;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上层的“镜子”——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变迁(特点:基层自治)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供两张2020年疫情期间中国湖南、美国夏威夷社区居民获得生活物资的图片,并伴随教师的讲解。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同样是面临疫情,相比于中国基层政府有条不紊保障贫困户物资供应,为什么美国物资却是在哄抢,普通人不信任政府,基层治理无序?美国等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缘何走到今天这步?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观看两幅图片及下方说明文字。 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真实事件强烈的视觉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为后文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作铺垫。
一、上层的“投影”——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变迁 通过列出结构图的形式说明古希腊的政治结构分层,结合学生所学雅典民主政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教师揭示村社组织是雅典民主的“末梢”,有着和上层政治架构类似的功能和特点,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基层人大的职能特点,学生尝试推导雅典村社的功能,理解其基层治理的内容和方式,初步认识基层治理方式和顶层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通过中世纪二元体系下的庄园和城市,认识到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了解中世纪城市争取自治的历史和工商业者组成的行会、商会在反对封建剥削中的作用,理解庄园、城市治理的不同,认识到西方人富有自治精神的历史传统。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加深对基层治理方式的选择与政治变革之间联系的认识。 通过文字材料,比较二战后社区的出现和过往基层自治有何同,为什么要提倡社区治理?了解社区治理越来越多参与到政府治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探究一: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的历史发展表现出了怎样的特点? 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知识回顾与迁移 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已知推未知。 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问题
二、西方社会的“减震器”——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用一则材料来分别西方社会早期社会救助主体不是政府, 而是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说明早在农业社会,就出现来各种各样基于人道主义的社会救济方式的出现。并且认识农业社会的社会救济的特点——施予者的仁政与恩赐,免除生存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通过一则材料阐明英国“救济法”出台的历史背景——16世纪激烈的社会变迁迫使原来“沉默”的政府将救济贫民视为己任,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济贫法》,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通过右侧框内对该法案的发展历程的介绍,引出英国的社会救济制度开始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工业革命时代亟唤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以箭头的形式标明德国工业革命后,国家统一、资本主义经济房、无产阶级壮大和社会民主党崛起的社会背景。再用两则材料说明俾斯麦领导下的德意志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思考:为什么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在右侧给出参考思路。了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德国国内尖锐的劳资冲突、阶级矛盾, 使民族向心力增强, 社会稳定度增高, 国家走向富强(作用)。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欧洲国家纷纷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影响)。资产阶级政权为为应对社会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 出示材料,说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社会背景——1929年大萧条,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 出示《二战后现代福利国家的兴起与三种福利体制》图片,说明《贝弗里奇报告》是现代福利制度的起源,西方不同的发达国家基于本国国情选择了不同的福利国家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起来以高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探究二:现代福利国家的作用和评价。出示五则材料请同学们分析并回答现代福利国家的作用及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日本学者渡边雅男和马克思对福利国家的相关论断,认清资本主义福利就是一种“避难所”, 它并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不能决定西方资本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发展方向, 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趋势。 研读材料,归纳总结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社会变迁、《济贫法》、取消家内救济。 提取信息。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事物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文字材料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探究三——“基于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历程和我国国情,同学们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有何看法?”给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比西方福利国家的优势和不足,学生尝试基于国情合理提出现阶段社会保障建设能做的和将来努力的方向,带领同学们学会用“扬弃”的态度看待福利国家, 鉴往知来,努力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点看法: 1.树立正确观念,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整个国家进步的标志,对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尤为重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中“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举措。 2.制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合理的保障水平。 3.从有限适度的保障水平开始, 继而再通过经济的发展逐年扩大覆盖面、逐渐提升保障水平。 4.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在享受社会福利待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注重城乡之间的均衡再分配, 对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使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小组讨论 感悟,思考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渗透唯物史观 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梳理整节课的脉络,提出本节课的主旨:鉴往知来,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应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无论是基层治理还是社会保障制度,都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环节,也是人被关怀被尊重的重要环节,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从古至今个体逐渐被“发现”,个体越来越成为“人”,突破少数人的民主,不再被宗教、地主剥削和压迫,基层治理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社会保障的进步愈发使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马克思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促进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崇高目标,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从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崇尚公平公正。 画出知识框架,跟随教师进行知识梳理 感悟,思考 构建本课知识脉络。 升华
教学特色与教学反思
西方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是同学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故引导同学们基于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用“镜子”提示同学们《中外历史纲要》下层所学西方政治制度和本课在西方基层治理部分的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并进行自主探究和求证,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社会保障部分的学习侧重于细致分析西方福利国家的建设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就和目标,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准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