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改角度看2014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浙江省)

文档属性

名称 从课改角度看2014初中语文学业考试(浙江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4-02 14: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从课改角度看2014初中语文 学业考试考试评价语文教学改进指 引从学业考试看省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方向
从课改角度看2014初中语文学业考试

课改目的:提高学习力《初中语文课堂变革实验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名称】
基于先行学习的课堂任务设计及实施
【项目目标 】
1.诊断分析学情,把握学习起点。
2.针对学情设计课堂任务,优化课堂学习过程。
3.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标
2014初中语文学业考试一、积累与运用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正确书写汉字。 层次:a
2.正确默写现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含附录)名句,正确默写《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附录中推荐背诵的古文。层次:a、b、c
3.掌握现用教材古诗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基本释义。层次:a、b
4.了解现用教材涉及的中外名著的内容。层次:a
汉字书写
从认识汉字到会写3500常用汉字
汉字听写比赛
常用字 生僻字
2.古诗文名句默写。
从背诵古诗文名句到理解性记诵
2.正确默写现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含附录)名句,正确默写《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附录中推荐的古文篇目。层次:a、b、c古文:20篇 及《<论语>选读》
2.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1)至(7)题选做五题,(8)(9)(10)题必做)
(1)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4)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5) ?门前流水尚能西! (苏轼《浣溪沙》)
(6)子曰:“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7)子曰:“ ,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和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 。
(9)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表达自己领略山川乐趣的自豪之意,期与谢公比肩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 。
(10)《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句子是:予独爱莲之 , 。    
地方课程:《话说温州》(八年级)(2011版)第一章“瓯越民俗”(第一节 物用习俗;第二节 岁时习俗)
第三章“瓯越文学”(第一节 永嘉诗韵;第二节 文学名家)
地方课程考试内容不超过试卷总分的5%。【复习建议】
反复诵读,理解句意,理解诗意,反过来则能“见义知句” 。
要对诗歌(包括附录上的古诗词)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学习理解运用。
《论语》读本要诵读。 3.名著阅读
从文学常识背诵到以故事情节考查推动名著阅读。
真实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

答题技术能力转向对阅读能力的评测 2013年台州卷阅读一:
屠格涅夫《乞丐》和《白菜汤》比读。
5.选文中的乞丐和农妇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
5.乞丐的不幸表现在他贫穷、有疾病、衰弱、孤独。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贫穷、孤独、不被人理解。
评分标准:共4分,各写出一点即可。
6.《乞丐》中“我”称乞丐为“兄弟”,《白菜汤》中地主太太在心里暗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这两个称呼分别表达了“我”和地主太太怎样的感情?(4分)
6.“我”称乞丐为“兄弟”,表达了“我”对乞丐的同情、理解、尊重、愧疚。地主太太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表达了地主太太的惊讶、不解、轻视(不屑、轻蔑)。
评分标准:共4分,各写出两点,意对即可。7.下面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译文,阅读后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
(1)①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②(他)两片青色的嘴唇浅浅一笑——他也紧紧地捏了捏我冰冷的手指。(王智量 译)
(请任选一句,说说加点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7.(1)示例:我选①句,“紧握”是紧紧地握着的意思,用在这里,表明乞丐听到我称他为“兄弟”后,内心充满感激,忘记了自己乞丐的身份,把“我”也当成了兄弟。
我选②句,“紧紧”表明他感受到了“我”的同情和尊重,内心充满感激;“捏了捏”表明他顾及到自己的身份,担心自己肮脏的手弄脏了“我”。这也是对“我”的一种尊重。
(2)①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②贵妇人见她站在茅屋中间的桌子前面,用右手(左手无力地耷拉着)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从熏黑的陶罐底里舀取稀薄的菜汤,一勺一勺喝进肚里。(张守仁 译)
(句中加点词“吞下”和“喝进”,你认为哪一个翻译得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理由。)
答案:(2)示例一:我认为“吞下”翻译得更好。因为“吞下”写出了农妇很吃力但很努力地咽白菜汤的情景,这更能表现她失子后的悲伤和对放了盐的白菜汤的珍惜。
示例二:我认为“喝进”翻译得更好。因为这句话是以贵妇人的视角来写的,她无法真正理解农妇当时的悲伤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她眼中的农妇是从容地“喝进”白菜汤。
8.《乞丐》中的“我”能与乞丐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却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有人批评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你的意见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答案8.示例一: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因为她看到失去儿子的农妇喝白菜汤,不但没有安慰她,还责备她心肠硬。
示例二:地主太太是有同情心的,因为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去探望农妇。
示例三:地主太太有同情心,但她无法真正走进穷人的世界。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她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评分标准:共4分,观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若有其他观点,理由充分也可。   值得一提的是台州卷进行了比读,达到1+1>2的效果。
台州卷经典文本“比较阅读”的尝试,将两篇文章的语言、内容、情感、主题以及不同译文进行比较,设题有内在关联,从“情节、情感、细节、探究”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触发学生的思维,追求真实的阅读。让应试训练中常见的机械化、程式化的答题模式失去依托,让学生真正关注文本特质,呈现比较理想的阅读教学状态。
——省试卷评价报告
 文学类文本阅读:
⑴整体感知,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⑵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内涵,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⑶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作出简明的赏析或评价。
⑷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的体验。
评价改革: 1.选材内容改革 2.试题设置改革 A、 摒弃机械化、模式化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格套 B、依文设题 3.评分标准改革 1.选材内容改革
文学作品:
内容厚重有味
名篇经典 精美时文
形式灵活多样 台州卷
非文学作品
非连续性文本
百度百科:蒋勋
意义:贴近生活——突破模式(主题阅读)
打开新天地
不可忽视:
说明性文章、议论文、新闻报道、科技文、日常应用文等(实用性文章)2.试题设置改革
A、摒弃机械化、模式化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格套。
B、依文设题,引领学生真正读懂。
温州卷阅读一
5. 文中第⑶段写到“他是被那家伙的可怜相给蒙骗了”。为什么说“他”被鹰“蒙骗”了?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原因。
6. 文中第⑵段和第⑻段画线句写了鹰翅膀和羽毛前后的变化,结合具体词语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7. 根据上下文,为第⑾段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
8. 文中第⑸段《箴言》中的两句话,意味深长,是理解本文的关键。仔细品读这两句话,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整体
避免表面滑行式的命题,引领学生真正读懂。 何谓“读懂”,从粗浅的层面衡量,就是读出信息,读出主旨,读出结构文章的方式,读出思路,读出思想感情,读出写作意图;再往深处高处衡量,就是要读出视点,读出韵味,读出美感,为我所用。文章的紧要处、矛盾处、空白处、精妙处、生发处……比较性阅读、想象性描述、综合性归纳、探究性分析……深入
多元解读是文学类阅读的应有形态。
非文学类文本的考查,要强调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文字以及情景线索,运用有效的阅读策略,对阅读内容产生意义,并进行反思。(需要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做出推论)
特质3.评分标准改革
应改变设标准答案、采点给分的评分方式。
探索基于SOLO理论的评分方式。
“SOLO”是“Structure Observed 字母所写,意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
不机械套用SOLO分层评价模式,但可借用“分层”的概念 。
6. 在作者看来,老水手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第④段具体分析。(5分)
【分层赋分】
第一层:以老说老,答案没有意义,不具备思维含量。(0分)
示例:这是一个年迈的老水手,他牙齿已脱,白须满腮。
第二层:答案只涉及老人的外在形象特点,思维浅显。(1分)
示例:这是一个体格健壮的老水手,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 第三层:答案涉及老水手的生存状态。(2—3分)
示例:老水手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和掌舵手谈生意,见小船开出后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他是一个为了生活而拼命的人。
第四层:答案全面,涉及老人的外在形象、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以及作者的态度。(4—5分)
示例:这是一个体格健壮的老水手,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为了生存,他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谈生意,见小船已开出后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抢生意,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如此拼命;在讨价还价无望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要求,主动拉纤,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妥协体现了他对生存的一份强烈的努力而执着。在作者眼中,他是被悲悯的也是被赞美的。
精读

阅读思维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标
课堂变革?
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更多地尝试更真实的、更实用的类生活化阅读。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课标
需达成一定结果的先行学习:如让学生写批注、随感,或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它文章及材料等。
《台阶》
——及群文阅读温州市绣山中学 师延峰
2013.12.6《台阶》(小说)李森祥
《犁》(小说)李森祥
《盖房》(散文)阎连科…阎连科《我与父辈》
彭学明《娘》张大春《聆听父亲》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打开,见识,思索,归纳,……然后,形成自己的判断与体悟!文学的发现
——你读到了什么?
(关键词)
基于大阅读的能力中心的阅读教学
大阅读教学:
1.从围绕课文的全面剖析到以经典课文为基点的全面阅读
2.从基于课文话题的内容中心教学到基于大阅读的能力中心教学
3.从教师讲授引领为主到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总结并展开讨论
——蔡少

初中文学社联盟:阅读行动推广计划

温州中小学“爱阅读”行动
爱阅读·爱生活·爱温州
——温州市中小学“爱阅读”行动倡议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对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体守望,是启迪心灵的最好方式,是构建幸福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中,崇尚阅读、热爱阅读的师生和家长,必将使这座城市更加美丽。
在现代化进程越来越造福人类也越来越困扰着人类时,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引领前行,这需要一股阅读的力量来支撑。阅读一本好书,就是点亮一盏心灯。我们就是点燃孩子心灯的人。
温州,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素有东南邹鲁之称。我们倡议发起“爱阅读”行动,体悟人类文明的绵长脉络,唤醒生命深处的灵魂悸动,让阅读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我们希望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我们践行用快乐的阅读经历让人们爱上阅读;我们鼓励父母与教师成为孩子的阅读榜样与伙伴;我们期待“爱阅读”让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亲子之间形成一个富有精神力量的阅读共同体;我们相信“爱阅读”行动能够改善中小学阅读生态,促进全市营造书香校园,缔造书香浓郁的美丽城市,推动这座城市文化的繁荣和复兴。我们将通过书目推荐、阅读讲坛、年度论坛和书香人物评选等活动,推进“爱阅读”行动在我市的蓬勃开展。
阅读,爱生活,爱温州。让我们点亮更多心灯,照亮孩子,照亮世界!
温州市教育局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4年1月20日 《唐诗三百首详析》 喻守真 编著

《诗歌读本 初中卷》 钱理群、洪子诚主编,西渡编

《布鲁克林有棵树》 [美]贝蒂·史密斯

《追风筝的人》 [美]胡赛尼

《呼兰河传》 萧红

《人类群星闪耀时》 [奥]斯蒂芬·茨威格

《聊斋志异》 蒲松龄

《美的曙光》 蒋勋

《我的自然笔记》 [美]克莱尔·沃克·莱斯利

《身边的逻辑学》 [美]伯纳·派顿
初中
《从一到无穷大》 [美]乔治·伽莫夫

《万物简史》 [美]比尔·布莱森

《生命的多样性》 [美]爱德华·欧·威尔逊

《科学的旅程》(插图版) [美]雷·斯潘根贝格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能让学生爱上读书,这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就和功德。

三、古诗文阅读
积累:3.掌握现用教材古诗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基本释义。层次:a、b
  
古诗文阅读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层次:b
  2.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层次:b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层次:b、c
  4.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层次:b

思考:
初中段文言文教学的重心是什么?
   阅读?---积累?
言文并重,不可分割。

【教学思考】
要做到“言”和“文”的结合。在理解“言”的基础上读懂“文”。课内外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一题得分很不理想,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忽视“文”的内涵。 【教学思考】
我们倡导教师课外指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古文观止》以及先秦诸子散文、明清灵性小品文等,通过文言言语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双重内化,培养学生能比较典雅地使用母语表情达意,能较自觉地进行文化传承。
综合性学习
5.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层次:c
语言运用
任务型写作
搭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真实的情境,表达真实的语言水平。
根据情境(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内容和形式)表达。

大作文
写作考查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的具体现象或问题的感受、思考和评析能力。强调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写作,能表达个人的真实感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倡导思辨
语言和思维
记叙描写中也可深刻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整体体现
评分标准:
写作满分为60分,最后得分为评分(一)得分(满分10分)与评分(二)得分(满分50分)相加之和。
写作中,能准确、得体地使用常用词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做到语句表达正确、简明、连贯、流畅。
——2014考试说明其本质是在语言运用时正确使用。    回归   坚守学科本质,稳中有变。
坚持控制难度,稳中有调。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