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折射定律》实验探究训练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①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比较 。
②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 。
③小金同学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20o、30o、50o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2.同学们学习了“光的折射”后,知道了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那么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是否成正比呢?
【建立猜想】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可能成正比。
【实验探究】同学们测得了四组实验数据。
第2次实验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入射角 20° 40° 60° 80°
折射角 13° 35° 41°
【实验结论】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选填“成正比”或“不成正比”)。
【评价与交流】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白色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接缝O转折的E、F两分组成。
(1)若想探究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具体的实验操作 。
(2)硬纸板在E、F共面(不绕折)情况下,小明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可是在纸板F面上没有反射光线的径迹,原因可能是 。
(3)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有能做到,你认为没有能做到的原因是 。
4.小明同学利用图所示的光具盘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一束白光从左边斜射到平面镜上,多次改变入射的方向,他测得如下的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入射角 20° 30° 40° 50°
反射角 20° 30° 40° 50°
(1)请你分析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若在平面镜上贴上红色的玻璃纸,则看到反射光的颜色是 。
(3)若实验只测量一次数据,你认为能否得出有关结论?为什么? 。
5.如图为某实验小组“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而且F板可绕ON转动。
(1)使用可以旋转的硬纸板,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入射光线AO向ON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B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ON。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向O点,光将沿图中_______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的。
(4)无意中,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__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5)某同学在实验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然后转动纸板F,并使其与纸板E在同一平面内,但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
③用铅笔沿着E1O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s滚光笔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E1点所看到的激光笔。
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E2、E3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
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顶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1、S2、S3。
(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
(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s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________。
7.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2)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上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
8.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先把一个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可折叠的半圆形的屏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此屏由两个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连接而成,用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屏上的直线ON为屏F可绕其转动的轴线,且垂直于镜面。使一束光贴着屏E沿AO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就可以通过反射光OB的情况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在图甲所示的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F沿B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将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选填“可逆”或“不可逆”)。
(2)如图乙所示,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则在屏F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
(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 ;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 (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乙所示),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10.课堂上,老师用一套科学器材进行“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如果入射角为4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 。
(2)课后,小科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如表所示。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读数都是准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与光的反射定律不相符。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15° 75°
2 30° 60°
3 45° 45°
11.如图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1)实验时,小明先使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 。
(2)改正错误后,人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上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
(3)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
(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人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 。
12.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实验时,小明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 。
(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 反射。
(3)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 。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1 20° 70°
2 30° 60°
3 50° 40°
(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 。
13.在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哪种液体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的实验中,小明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先让一束人射光从空气直接斜射入透明的空水槽中,记录下光斑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分别倒入水和油,记录对应的光斑位置,再通过分析就可得到实验结论。经讨论,同学们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于是进行了探究实验。
(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 (填字母)两图进行实验,这样选择的目的是 。
(2)某小组同学正确实验后,所记录的三次光斑的相对位置如图丙所示,经分析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时都会发生折射现象,那水和玻璃的折射情况会相同吗?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选择了光屏、透明玻璃砖、水槽、激光电筒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在光屏上画出互相垂直的NN'和MM'两条线段并相交于O点,如图甲所示。
(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你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 ,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 。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 ,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 相同。
(3)小华最终在光屏上记录下了如图丙所示的光路图(OE为水中的折射光线),通过分析光路,你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 。
(4)若激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分别从玻璃和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则 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15.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意外发现:当光沿某方向从半圆玻璃砖射向空气时,折射光消失而反射光却变得更亮(如图1),老师告诉他这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课后,小明查到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的一些数据如下表所示:
入射角i 0° 10° 20° 30° 40° 41.2° 41.8° 42°
折射角r 0° 15.2° 30.9° 48.6° 74.6° 81° 90° /
反射能量 5% 7% 26% 43% 77% 84% 100% 100%
(1)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
(2)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当入射角i≥ °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3)由表格数据可知:图2中图线 (选填 “a”或“b”)反映了上述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4)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或“<")
16.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实验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试回答:
(1)为了顺利完成本探究,入射角i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种物质中, 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3)应用规律:如图,是黄光斜射入玻璃砖的折射光路图。请判断如果红光同样沿着如图角度入射,那么折射光线最后会射到 (选填 “P点”“P点的左侧”或“P点的右侧”)
答案及解析
1.解:①改变入射光线AO,再观测几组反射角和入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②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③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不是70°、60°、4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故答案为:①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②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③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2.解:(1)由图知,折射角为:90°﹣65°=25°;
(2)由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分别为:
0.65,0.625,0.583,0.5125,
则折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不是定值,所以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不成正比。
(3)观察表格数据知,
入射角:20°→40°→60°→80°,每次入射角都增加 20°,
折射角:13°→25°→35°→41°,每次分别增加 12°、10°、6°,
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的增加量小于入射角的增加量。
故答案为:(1)25°;(2)不成正比;(3)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的增加量小于入射角的增加量。
3.解:(1)若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可以把纸板B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如果没有,则说明三条光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2)实验中纸板应与镜面垂直,否则在纸板F面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因此硬纸板在E、F共面(不绕折)情况下,小明先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可是在纸板F面上没有反射光线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
(3)因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明和小刚都能从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是做不到的。
故答案为:(1)把纸板F向后(或向前)弯折,观察纸板F上是否有反射光线;(2)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3)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解:(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入射角分别为20°、30°、40°、50°时,反射角也分别为20°、30°、40°、50°;因此可得出结论: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若在平面镜上贴上红色的玻璃纸,则看到反射光的颜色是红色。
(3)若实验只测量一次数据,不能得出有关结论,应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故答案为:(1)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2)红色;(3)不能得出有关结论,应多次实验避免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
5.(1)呈现光路;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靠近;(3)OA;可逆;(4)等大;虚;(5)硬纸板没有竖直放置。
【解析】(1)硬纸板F的主要作用是:①呈现光路;②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若将AO靠近ON,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OB也靠近法线;
(3)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即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OA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小明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5)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没有发现反射光线,这说明硬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反射光线从其他方向射出。
6.(1)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
(2)s1(3)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
【解析】(1)如果没有硬纸板的衬托,那么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亮点,不能看到激光传播的路径。而借助硬纸板的衬托,激光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我们就可以看到传播路径,从而观察记录像的位置;
(2)根据图片可知,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据此分析;
(3)还用不同器材,多做几次实验,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实验数据,这样得出的结论会避免偶然性,增加客观准确性。
【解答】(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将光的传播路径呈现在硬纸板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像的位置。
(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即像到液面的深度h变小。根据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s和像到液面的深度h相加正好等于液面的高度,且液面的深度保持不变可知,对应的像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会增大,即s1(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将水槽中的水更换为其他种类的液体重复上述实验。
7.(1)20° (2)将反射光线与反射面(或镜面)的夹角作为反射角
【解析】(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据此计算即可;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而反射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之和正好是90°,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如果入射角为20°,则反射角的大小是20°;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反射角应该分别为15°、30°和45°,它们和表格中对应的反射角之和正好都是90°,那么表格中记录的应该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8.(1)可逆 (2)不能 (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解析】(1)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2)因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应该在扇形面E所在的平面内。由于没有了扇形面F的漫反射,所以无法看到反射光的路径;
(3)在物理学中,改变实验器材或条件,反复进行实验,获取多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更具有客观性。
【解答】(1)、在图甲所示的情景中,若使一束光贴着屏F沿BO射到O点,则经镜面反射后的光将沿OA射出,这说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如图乙所示,若以轴线ON(法线)为轴,在水平面内将屏F向后转动,则在屏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
(3)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正确的做法是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多次实验。
9.(1)41.8°(2)反射光(3)不会
(4)
【解析】(1)根据题干中临界角的定义分析;
(2)一般情况下,入射光线会分为两部分,即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那么入射光的强度=折射光的强度+反射光的强度;
(3)当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只有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时,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
(4)注意根据玻璃发生全反射时的临界角的大小分析光路情况。
【解答】(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折射光线消失时的入射角就是玻璃的临界角,因此玻璃的临界角为41.8°;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反射光;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入射光线垂直入射到玻璃表面上时,传播方向不变;当光线到达倾斜的表面上时,此时入射角为45°,大于玻璃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41.8°,因此没有折射光线射入空气,全部转化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0.(1)40°(2)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作反射角来测量
【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入射角=40°。
(2)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读数都是准确的,但得出的结论与光的反射定律不相符。我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作反射角来测量。
11.(1)纸板未 与平面镜垂直(2)漫反射(3)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反射角测量错误,误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4)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解析】(1)实验时,小明先使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未与平面镜垂直。
(2)改正错误后,人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上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3)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则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入射角(或反射角测量错误,误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了)。
(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人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12.(1)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2)漫(3)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4)得出普遍规律
【解析】(1)实验时,小明先将E、F两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但是在纸板F上没有看到反射光的径迹,原因可能是纸板没有与镜面垂直。
((2)改正错误后,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如图所示,同学们能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漫反射。
(3)根据表格可知,入射角和入射角的和正好都是90°,因此问题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4)用三条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进行实验,目的是为了得出普遍规律 。
13.(1)B、D;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2)油
【解析】(1)要实现探究目标,他们应选择图乙中的B、D两图进行实验,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保证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光线传播的介质。(2)根据丙图可知,油中的光斑距离空气中的光斑距离最大,因此得到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油时, 油对光的偏折本领较大。
14.(1)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AO和OB(2)入射光线重合;入射角(3)玻璃(4)玻璃
【解析】(1)小华将玻璃砖的一个表面与MM'齐平放置,让激光电筒发出的光线从A点到O点入射,他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光路(AO、OC为同一直线),我认为出现光线OC是因为有部分光线并没有通过玻璃砖,而依旧在空气中传播,鉴于本实验的目的,此时最应该记录的两条光线是AO和OB。
(2)接下来他要观察光从空气中进人水中的情况,他将光屏竖直放入水槽中(使线段MM'水平),并向水槽中慢慢注水至水面与MM齐平,入射光线应从A点向O点射入,这是为了保证入射光线重合,其实本实验小华还考虑了人射光线所在一侧的入射角相同。
(3)根据图片可知,在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因此我认为:玻璃和水这两种介质对光的偏折能力较强的是玻璃。
(4)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和玻璃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小于水中的折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光从水和玻璃射入空气中时,玻璃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折射角,即玻璃射出的折射光线更远离法线。
15.(1)增大(2)41.8(3)a(4)<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2)根据表格可知,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当入射角i≥41.8 °时,反射能量达到100%,就发生了全反射现象。(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二者之间不能正比关系,则它们的变化图像肯定不是一条直线,则图2中图线a反映了实验中的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4)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不能发生全反射现象。原因是折射角<入射角。
16.(1)0度(2)随之增大(3)P点的左侧
【解析】(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入射光线不能与分界面垂直,即入射角i的角度不能等于0°。
(2)①根据表格中红光光源的三组数据可知,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随之增大。
(3)根据表格可知,当红光和黄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玻璃砖时,红光的折射角大于黄光的折射角,则折射光线最后会射到P点的左侧,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