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7 10:0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时期 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① 时期正统地位确立 ② 兴起的本土宗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广为传播 受儒学影响 主张③ .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④ .
南朝无神论思想家⑤ .反佛
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
隋朝 儒学家提出“⑥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唐朝 三教并行 韩愈提出⑦ .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有时灭佛,但未从根本上被遏制
武则天时,形成不同宗派,⑧ 对后世影响最大
汉武帝
东汉末年
“贵儒”“尊道”
本土化
范缜
三教合归儒
复兴儒学
禅宗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中释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1)多元共生,三教合一趋势明显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2)外来引进,本土创新-道教
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在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2)外来引进,本土创新-玄学(3)冲突与交融并存——反佛灭佛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这一时期,不断有人出来反佛。其中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最杰出的代表。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统治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先后4次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唐武宗
后周世宗
范缜与《神灭论》
(4)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谏迎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信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二、文学艺术
1.文学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曹操① 曹丕、曹植、建安七子 田园诗 陶渊明② . 骈文 吴均《与朱元思书》 民歌 《西洲曲》③ . 唐朝 初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④ . ⑤ .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孟浩然⑥ .王维⑦ .
“诗仙”李白 ⑧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⑨ . “三吏”“三别”
中唐 白居易 《琵琶行》《长恨歌》 ⑩ .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观沧海》
《归园田居》
《敕勒歌》《木兰诗》
盛唐
边塞诗
“诗圣”杜甫
晚唐
春晓
山居秋暝
蜀道难
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
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李白
杜甫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他们的诗歌风格如此不一样?
社会发展影响诗歌的创作,而诗歌的创作又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二、文学艺术
2.书法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②魏晋南北朝时,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④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
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1)汉字的演变
(2)书法艺术
从实用转为审美
从自发走向自觉
二、文学艺术
3.绘画
1.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二、文学艺术
4.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二、文学艺术
5.舞蹈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唐代乐舞
三、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 ~ 3.141 592 7之间。
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三、科技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是什么?
01
02
经济的发展繁荣
物质基础
03
04
科举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
人才基础
魏晋南北朝动荡环境下的交融和隋唐统一国家社会发展
社会条件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
多元文化基因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1.佛教传入中国--异域文化的深远影响(“兼收并蓄”)
3.功绩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1)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
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
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外文化交流
2.中国文明的外传--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
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经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
(1)佛教文化的外传
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经贸交流)
②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政治交流)
(2)其他文化交流
思考问题: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唐朝经济富庶、国力强大、文化昌盛,对各国有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海陆交通发达。
(1)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
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以史为鉴:
课堂总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