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山①②④三种液体组成
B.镶状细胞贫血是因为④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③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④
D.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如消化酶、DNA聚合酶等
2、有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C.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3.图为a处接受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使其内流
B.a处处于兴奋状态,b、c处处于静息状态
C.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的传导方向为a→c→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4.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
C.免疫活性物质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5.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对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明先感觉到疼痛,后缩手
B.若4处受到损伤就不能发生反射
C.该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
D.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5→4→3→2→1
6.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雀顿以及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做出的贡献。丙肝病毒(HCV)为RNA病毒,核衣壳外包绕着含脂质的囊膜,可以使人患肝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肝病毒攻击人的肝细胞,故肝炎属于免疫缺陷病
B.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丙肝病毒
C.细胞毒性T细胞与丙肝病毒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
7.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SH:促甲状腺激素
TH:甲状腺激素
(+):促进
(-):抑制
A.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B.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
C.缺乏TH时,可用“饲喂法”对该激素进行补充
D.TH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主动运输
C.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能促进其萌发
B.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西瓜成熟
C.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增加主要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密切相关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可除去单子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
10.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10题图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11.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11题图
A.0~t2时段,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
B.图示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在t3之后,改变了甲种群的丰富度
D.乙种群迁入后,改变了此群落的丰富度
12.右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
13.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kJ/(m ·a))已标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 kJ·m- ·a-1)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最、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C.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D.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1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老鼠全部死亡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的显著
C.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浣熊和蟾蜍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17.“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蝶也山来。”“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2022年3月5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蛰伏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鹁鸠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B.题干信息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大地回春,人们踏青观赏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调查绿杨的种群密度时,样方越多,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18.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途径1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胰岛A细胞为效应器
B.途径2可参与性腺发育的调节,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激素C是性激素
C.途径3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20.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两种生长素类调节剂(甲和乙)对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结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甲、乙对该插条生根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种类和质量浓度
C.在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生产上宜选择甲对该插条进行处理
D.不同质量浓度的乙对该插条生根率的影响可能相同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21.(8分)请据图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问题。
(1)在幼嫩的芽、叶和 _____________ 中,_____________ 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其在细胞间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2)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芽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________ ,一般来说,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参考甲图信息,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最终大于_____________ mol /L。
(4)根据丙图信息,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
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茎的背地性生长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6分)中国古代农民与蝗虫做着不懈的斗争,《诗经》中就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蝗虫种群相关特征的图。①代表____________ ,④代表____________ ;若图1中③年龄组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则预测未来蝗虫种群密度将____________。
(2)在某时期内某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 时,_____________虫采食(答图中蝗虫种类),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因此,人类治理蝗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3.(10分)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单位:×10 kJ·m- ·a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化石燃料等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含碳有机物的流动方向,则过程有_____________(填图甲中序号)
(3)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B指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 , 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过程。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正在由风沙肆虐的沙丘演替为美丽的森林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 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 量。
(4)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
义是____________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10 kJ。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4.(8分)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发机体患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我国研制的九价HPV疫苗能预防9种高危型HPV引发的宫颈癌,对年龄为16-26岁的人群效果最佳,半年内完成3剂接种后,能大大增强对宫颈癌的预防作用。如图表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HPV感染者因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下降,宫颈癌发病风险增大。
(2)图1中细胞②是_____________,合成并分泌物质A是_____________。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3)当再次注射HPV疫苗时,疫苗能直接刺激图1中的细胞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细胞:图2为_____________免疫的部分过程。
(4)若图中所示的HPV疫苗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抗体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
25.(8分)下面图1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进食(食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图2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曲线_____________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AB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刺激人体_____________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图2中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用图2中序号回答),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该激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机制。
(3)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糖尿病患者多会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已有研究发现物质A与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为研究物质A的作用,科研人员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大鼠正常心肌细胞,用适量胰岛素处理后进行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
(
。
)实验中使用高糖高脂培养基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说明物质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抑制/促进)胰岛素对心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促进作用。
图4所示为胰岛素调节的主要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物质A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检测了上述实验中高糖高脂培养基中细胞内相关物质含量,结果如图5。综合图4和图5可知,物质A影响胰岛素作用的机制是使IRS-1的量_____________,(下降/上升),使AKT的磷酸化_____________。(减弱/增强)杨柳青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生物(答案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山①②④三种液体组成
B.镶状细胞贫血是因为④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C.③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④
D.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如消化酶、 DNA聚合酶等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由③组织液、④血浆、①淋巴构成,故A错误;镰刀型血细胞的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细胞外液,故B错误;③为组织液,④为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血浆氧气含量高,利于向组织液扩散,故C正确;消化酶为外分泌腺分泌物,不属于内环境,DNA聚合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内环境,故D错误。
2、有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 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C. 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答案】B
【解析】A、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不含传入神经,A错误;一般内脏器官都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这两种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拮抗的,但在整体内两类神经的活动是对立统一互相协调的,故B正确。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故C错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加强,例如抑制胃肠蠕动;同理,副交感神经并不是使内脏器官的活动都减弱,故D错误。
3. 图为a处接受刺激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 处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大使其内流
B. a处处于兴奋状态, b、c处处于静息状态
C. 兴奋在神经纤维膜内的传导方向为a→c→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B
【解析】a处为动作电位,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因此此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强,而不是,故A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由兴奋部位指向未兴奋部位,是双向的,故传导方向应为c←a→b,故C错误。兴奋由兴奋部位指向未兴奋部位,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故D错误。
4.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
C. 免疫活性物质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D.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答案】C
【解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溶菌酶、细胞因子、抗体等物质,会存在于细胞内或者细胞外,故C错误。
5.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李明不小心被针扎到,迅速缩手,对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明先感觉到疼痛,后缩手
B.若4处受到损伤就不能发生反射
C.该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
D.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导路线是5→4→3→2→1
【答案】B
【解析】神经中枢将信封传递到效应器的距离要远小于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距离,因此小明应该先缩手,后感到疼痛,故A错误。因为2上有神经节,判定为传入神经,则4为传出神经,发生反射需要足够强的刺激和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传出神经损伤,不能发生反射,故B正确。有图可知,该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构成,故C错误;上有神经节,判定为传入神经,因此1为感受器,完成反射活动的正确传到路线为1→2→3→4→5,故D错误。
6.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雀顿以及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肝病毒方面做出的贡献。丙肝病毒(HCV)为RNA病毒,核衣壳外包绕着含脂质的囊膜,可以使人患肝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肝病毒攻击人的肝细胞,故肝炎属于免疫缺陷病
B.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丙肝病毒
C.细胞毒性T细胞与丙肝病毒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与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肝脏细胞不属于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丙肝不属于免疫缺陷病,故A错误;浆细胞具有分泌抗体的功能但无识别作用,故B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细胞膜之间的信息交流,是病原体细胞自主裂解,他的攻击对象不是病毒,故C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能够与抗原物质特异性结合,故D正确。
7.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SH:促甲状腺激素
TH:甲状腺激素
(+):促进
(-):抑制
A.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B.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
C.缺乏TH时,可用“饲喂法”对该激素进行补充
D.TH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有负反馈调节,故当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能起到对TSH起促进作用,故A正确。激素遍布全身,并在有受体的部位发挥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故B正确;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衍生物,故可通过“饲喂法”进行补充,故C正确;TH的分泌过程存在仅存在分级调节,TH反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为负反馈调节,故D错误。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主动运输
C.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答案】
【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①为突触前膜,故A正确;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为胞吐,故B错误;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进行的有氧呼吸提供,故C正确;突出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故D正确。
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能促进其萌发
B.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西瓜成熟
C.根尖分生区细胞数目增加主要与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密切相关
D.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可除去单子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
【答案】A
【解析】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故A错误;乙烯利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故B正确;细胞分裂素能够促进细胞分裂,故C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D正确。
10.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10题图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答案】D
【解析】如图为增长速率-种群数量曲线,种群数量处于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丁点时最合适开始捕获的时候,故选D。
11.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1题图
A.0~t2时段,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
B.图示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在t3之后,改变了甲种群的丰富度
D.乙种群迁入后,改变了此群落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食物、空间等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加剧,故A正确;甲种群和乙种群能够相互影响相互调节,故B正确;丰富度为群落的数量特征,故C错误;乙种群进入后,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故D正确。
12.右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
【答案】C
【解析】曲线甲为物种丰富度从零开始增加,故为初生演替,被全部砍伐的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A错误;次生演替的过程受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影响,掩体的方向和速度是不确定的,故B错误;第N年,甲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同, 不等于物种一直,因此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13.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kJ/(m ·a))已标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 kJ·m- ·a I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答案】B
【解析】生产者的同化量的去向为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则a为呼吸作用,故A正确;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同化量=呼吸+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23+70+3+传递给植食性动物的能量)=14+3+23+70=11×10 kJ·m- ·a-1),故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同化量/同化量)*100%=(2.5/16)*100%=15.625%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C
【解析】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以是多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吃,则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属于组成成分;自养生物能够利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C正确;细菌中硝化细菌和蓝细菌为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故D错误。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类型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分别与它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B.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最、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C.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D.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答案】A
【解析】不同生物群落,其生态环境不同,各个群落中的生物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故A正确;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各营养级的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故B错误;生物数量金字塔可能是倒置的,比如一棵树上可能会有很多昆虫,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能量金字塔却不可能是倒置的,故C错误;能量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也能流动,故D错误。
1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
B.老鼠全部死亡对狼的影响比对猫头鹰的显著
C.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浣熊和蟾蜍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答案】D
【解析】图中的食物链有草→鹿→狼,草→老鼠→猫头鹰,草→老鼠→狼,草→蝗虫→浣熊→狼,草→蝗虫→蟾蜍→浣熊→狼,共5条食物链,故A错误;猫头鹰的食物仅有老鼠一种,狼的食物来源有浣熊、鹿、老鼠等,因此老鼠全部死亡对猫头鹰的影响大于对狼的影响,故B错误;生物群落包含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图中缺少分解者,故C错误。
17.“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蝶也山来。”“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2022年3月5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惊蛰。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蛰伏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鹁鸠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B.题干信息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
C.大地回春,人们踏青观赏美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调查绿杨的种群密度时,样方越多,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答案】C
【解析】声、光、电热等属于物理信息,故A正确;群落的季节性概念:群
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
不同的外貌,故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起作用,具有观赏价值属于直接价值,故C错误;样方越多,取得的平均值越接近真实值,越可靠,故D正确。
18.下图为人体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途径1可参与血糖调节,神经元②的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胰岛A细胞为效应器
B.途径2可参与性腺发育的调节,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激素C是性激素
C.途径3属于水盐平衡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D.下丘脑中有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渴觉中枢
【答案】A
【解析】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故A正确;参与性腺的发育,激素B作用于垂体,故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故B错误;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由垂体储存和释放,故C错误;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错误。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很强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故A正确;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通常物种丰富度非常小,此时,恢复力稳定性也可能极低,故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故C错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适当合理的对生态系统进行利用和影响,故D错误。
20.某研究小组探究了两种生长素类调节剂(甲和乙)对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结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甲、乙对该插条生根率影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种类和质量浓度
C.在质量浓度为200 mg/L时,生产上宜选择甲对该插条进行处理
D.不同质量浓度的乙对该插条生根率的影响可能相同
【答案】A
【解析】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为0时,插条的生根数为30,浓度为300mg/L时,使用调节剂甲的插条生根数为60,此时为促进作用,故A错误。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21.(8分)请据图回答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问题。
(1)在幼嫩的芽、叶和 _____________ 中,_____________ 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研究表明,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其在细胞间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
(2)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对芽促进作用最合适的生长素浓度,对根表现为_________ ,一般来说,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3)参考甲图信息,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最终大于_____________ mol /L。
(4)根据丙图信息,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
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茎的背地性生长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1)根;赖氨酸;极性运输
抑制作用;不同
mol/L
不能
(6分)中国古代农民与蝗虫做着不懈的斗争,《诗经》中就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蝗虫种群相关特征的图。①代表____________ ,④代表____________ ;若图1中③年龄组成曲线图如图2所示,则预测未来蝗虫种群密度将____________。
(2)在某时期内某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法。当蝗虫密度小于15只/m 时,_____________虫采食(答图中蝗虫种类),不能促进牧草再生长。因此,人类治理蝗灾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1)迁出率;性别比例;增长
标志重捕法;狭翅雏蝗、宽须蚂蝗、红腹牧草蝗;种间
23.(10分)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单位:×10 kJ·m- ·a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化石燃料等燃烧、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含碳有机物的流动方向,则过程有_____________(填图甲中序号)
(3)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B指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 , 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过程。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正在由风沙肆虐的沙丘演替为美丽的森林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O 量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CO 量。
(4)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
义是____________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10 kJ。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1)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⑤⑥
(3)消费者;生产者光合作用;大于
(4)呼吸消耗;870.7;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4.(8分)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引发机体患宫颈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我国研制的九价HPV疫苗能预防9种高危型HPV引发的宫颈癌,对年龄为16-26岁的人群效果最佳,半年内完成3剂接种后,能大大增强对宫颈癌的预防作用。如图表示首次注射HPV疫苗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HPV感染者因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下降,宫颈癌发病风险增大。
(2)图1中细胞②是_____________,合成并分泌物质A是_____________。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
(3)当再次注射HPV疫苗时,疫苗能直接刺激图1中的细胞__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细胞:图2为_____________免疫的部分过程。
(4)若图中所示的HPV疫苗为酿脓链球菌,则该免疫过程产生的抗体可攻击心脏瓣膜,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
【答案】(1)防御
(2)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蛋白质
④;浆;细胞
自身免疫病
25.(8分)下面图1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进食(食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图2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曲线_____________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AB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刺激人体_____________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图2中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用图2中序号回答),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该激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机制。
(3)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糖尿病患者多会发生心血管并发症。已有研究发现物质A与肥胖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为研究物质A的作用,科研人员分别在不同培养基中培养大鼠正常心肌细胞,用适量胰岛素处理后进行测定,结果如图3所示。
实验中使用高糖高脂培养基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说明物质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抑制/促进)胰岛素对心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促进作用。
图4所示为胰岛素调节的主要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物质A的作用机制,科研人员检测了上述实验中高糖高脂培养基中细胞内相关物质含量,结果如图5。综合图4和图5可知,物质A影响胰岛素作用的机制是使IRS-1的量_____________,(下降/上升),使AKT的磷酸化_____________。(减弱/增强)
【答案】(1)甲
胰岛B;⑥⑦;负反馈调节
肥胖糖尿病患者血浆;抑制
下降;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