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并能分析所带来的利弊。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以及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如果说唐朝是一轮辉煌的太阳,那么宋朝是一捧温婉的月亮,处处透着显示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精致内敛之美。有宋300年以来,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拥有造极之世,有人说它是最具魅力的时代。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国作家余秋雨
新课导入:
陈桥兵变
人物:
时间:
经过:
国号:
都城:
赵匡胤(yìn)(宋太祖 )
960年
陈桥兵变,部下拥立赵匡胤为帝,班师回朝夺取后周政权
宋
东京(今开封)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北宋建立
北方
南方
辽国
割据政权
在这两大问题中,你会首先解决哪一个?
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观察地图,如果你是宋太祖,你认为有哪些问题需要去解决?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②北宋的统一
对比北宋与唐朝的疆域图,说说有什么变化?
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局面,但是多个政权并存。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②北宋的统一
材料研读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外重内轻”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③强化措施
教材P3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行政权,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
“兵”指的是兵权。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③强化措施
课后
活动
军事
政治
经济
杯酒释兵权
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③强化措施
目的: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的积弊
集军权
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让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将领与换防,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枢
密
院
三衙
中
书
门
下
(宰相)
侍卫马军司
殿
前
司
侍卫步军司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范祖禹《范太史集》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③强化措施
集军权
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政治上
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阅读材料分析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 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
②地方:
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 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漫画反映出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经济上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北宋转运使的设置,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
经济上
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皇 帝
中央集权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强化君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 做针。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我还是不太放心武将
那咱就把文官提拔提拔
宋太祖
宋太宗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于宋仁宗天圣八年以进士及第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在下就是文臣统兵的代表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欧阳修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冗
宋朝的每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注:压抑武将不等于轻视武备和军队建设。
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弱
积贫
三·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之因
冗官
冗兵
冗费
养兵、养官负担沉重,财政出现危机
对内:积贫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原因:
冗官冗兵冗费
积贫积弱
范仲淹“庆历新政”虽失败,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夭折。
王安石
(1021-1086)
(二)变法之过程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积贫
积弱
富国
强兵
王安石针对哪些问题进行变法?目的是什么?
宋神宗
(三)变法之内容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
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
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军事力量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
——《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否取得成效?
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6
下述言论出自变法反对派之口,或有夸大之处,但是否也反映了变法的某些缺陷?
取得了一定成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定程度达到富国
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失败。
(四)变法之成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五)变法之结果
拓展延伸: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
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苏轼等。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变法派
保守派
王安石
司马光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
课堂小结
1.“河南封丘县陈桥驿:大宋王朝从这里走来。”与这一文化旅游宣传词有关的历史典故是( )
A.纸上谈兵 B.草木皆兵
C.黄袍加身 D.破釜沉舟
C
检测提升
2.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
3.有学者认为,宋代正是因为……才没有重蹈唐末五代地方割据的覆辙。该句中省略号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
A.发展经济
B.减免赋税
C.发展海外贸易
D.重文轻武
D
4.北宋时期的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这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 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募役法
A
5.“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历史人物有关的是( )
A.曹操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杨坚
6. 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收入,除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收税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官职是( )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C
C
1、这一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这一制度( )
A.产生于三国时期 B.消除了社会矛盾
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推动私学的兴起
C
链接中考
2. 《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极广、影响极深的一本启蒙读物,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很有讲究,“赵”姓是该书成书时皇帝的姓,理应为首。请说出这个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D
3.宋太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他采取这一办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文官与武将的关系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C.防止地方出现割据局面 D.扩大中央政府统治区域
C
4.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他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B
5、在宋代,武将即使率军数十万,收回燕云十六州,向朝廷献上胜利的捷报,也比不上读书人考上状元的荣耀。这说明宋代 ( )
A.崇尚武力 B.重文轻武 C.经济繁荣 D.战争频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