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大单元学习】-隋唐大单元学习6-佛法西来又东去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大单元学习】-隋唐大单元学习6-佛法西来又东去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4 09:28:47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隋唐时期大单元学习规划
学习课时 学习主题 所学内容 所属课节 备注说明
1 大单元学习规划,整体认知隋唐时期的主题内容,准备后续大单元学习 2 繁荣 隋的统一、 科举制、大运河 1 用3课时完成1、2课全部和3课部分的学习,从政治、经济、文化上认知隋唐时期的繁荣
3 隋亡唐兴、 贞观之治、武则天 1-2 4 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多彩的文学艺术 2-3 5 社会风气、民族关系、 唐与新罗 3-4 用2课时的时间,从社会风气、民族关系、中外交流感受隋唐的开放
开放 6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总结 4 7 落幕 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5 用1课时的时间学习
繁华开放的时代落幕
8 大单元学习归纳,在完成内容的学习后,围绕主题归纳知识,加深理解 三百年来谁著史
——隋唐大单元学习6
佛法西来又东去
温故知新——开放包容的盛唐
盛唐开放的广度
对女性友好
雷霆手段灭其国
开明的民族政策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与大食等70多个国家与地区交流交往,
深刻影响日本、新罗等国家与地区
盛唐开放的深度
设置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管理西域
目录:今天聊点啥
任务一: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任务二:玄奘西行求取佛经
任务三:鉴真东渡弘扬佛法
阿弥陀佛
温故知新: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通过七年级上册15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 )时期,通过( )传入中国,东汉汉明帝时,白马驮经,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文明相互交融,无论是对佛教,还是对中国文化,都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事件:对佛教来说,在印度本土式微乃至衰亡之后,汉传佛教成为佛教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对中国来说,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儒释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
西汉
丝绸之路
温故知新:佛教的兴盛与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社会的动荡,佛教成为人们的精神慰藉之一,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们也被佛教吸引,为宣扬佛教在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 )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石窟。
因为佛教的兴盛而开凿的石窟,堪称佛教与中华文明融合的又一典范:佛像的雕凿过程中,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等外来文明,在一斧一凿中,被中华文明吸收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成为中华文明开放兼容的见证。
云冈
龙门
扩展:丝绸之路上的传法行者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西行的取经者们和东来的穿法者们便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穿过漫漫黄沙,跨过高大山脉,克服重重险阻,进行中外交流:
原安息国太子安世高是来中国传播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只身东来,二十年间弘法译经,为最早一批译经者中的代表人物。
东晋的法显大师则是西行取经者中的早期代表,大师于399年65岁高龄时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后从海路归国,至今南沙群岛仍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法显大师雕塑
扩展:丝绸之路上的传法行者
鸠摩罗什大师为三藏法师第一人,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同时也为中原带来了西域诸国的宗教、医学、天文学与音乐等文化。
鸠摩罗什大师圆寂两百多年后,
另一位三藏法师将再次踏上西行取经
的道路,这一次他将穿河西,跨玉门,
越葱岭,历时4年走过“十万八千里”
“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
经,弘扬佛法,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
学习的主角之一——玄奘法师!
鸠摩罗什沉思雕塑
知新一:玄奘西行取真经
【任务一】阅读教材21页,了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经历。
时间:
人物:
历程:
贡献:
如今依然矗立的
大雁塔与塔前的
玄奘法师铜像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玄奘法师(唐僧唐玄奘)
从( )出发,历时4年,抵达( ),遍访名寺,游学( ),历时十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口述( ),主持译经工作(四大译经家之二),建造大雁塔安置佛经佛像等…
长安
天竺
那烂陀寺
《大唐西域记》
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扩展:玄奘法师的贡献
贡献1:玄奘法师共翻译佛教经、律、论75部1335卷,约占隋唐译经的半数以上,这些译著质量高,准确性与创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翻译实践从单纯的技术作业上升到艺术精品创作的高度,且种类齐全,对佛教各部派的典籍都作了翻译,并没有作大乘或小乘、空宗或有宗的分别,各宗各派都有所兼顾,甚至对外道婆罗门教的经典也有所翻译。
正是因为有了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与东归译经,中国翻译佛经的历史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开辟了中国佛经翻译的新局面。此后,又有杜行、义净等中国人相继主持了佛经译场。玄奘所译的佛教经典,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以后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比:《心经》的两个经典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
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扩展:玄奘法师的贡献
贡献2:玄奘法师把《道德经》翻译成梵语,传播到了印度。
贡献3:大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砖塔,是如今西安市内仅存的几座唐朝建筑之一。
对比:玄奘西行与《西游记》
玄奘西行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玄奘法师历经重重磨难,跨越万水千山,终于抵达天竺(印度)学习佛法,后携带大量佛经返回中国,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中外交流史产生重大影响。
《西游记》是成书于明代的文学小说,以玄奘西行为原型,讲述了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行走十万八千里,历经九九八一难,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是在历史原型基础上的文学创作和结合神魔志怪的想象。
知新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是盛唐中外交流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对外“引进来”的典型。但是文明的交流,不仅要能“引进来”,还要能够“融合好”,融合好了,是中外文明相得益彰,融合不好的结果,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那么,中华文明与佛教的融合成果是什么呢?请阅读教材18页的【知识拓展】,了解敦煌莫高窟的神奇。
知新二: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档案:
开凿地点:
开凿时间:
艺术内容:
历史地位:
甘肃敦煌鸣沙山
4-13世纪近千年
从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生活和中外交流
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三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
视频欣赏:敦煌莫高窟
扩展:敦煌莫高窟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圣地,莫高窟蕴藏着中国大量的文化积淀。在这个千佛洞中,石窟壁画富丽多彩,佛经故事融汇儒释道,佛家之善,儒家之仁,道家之静,融汇一体,壁画飞天与劳动人民生产的场景交相辉映,记录了魏晋以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洞内经卷,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包含之广,世所罕见。在这里,波斯、印度、希腊等古代艺术特色,尽数汇入中华,在这里,粟特、回鹘、吐蕃等文字静静诉讼鲜为人知的历史。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莫高窟,世界文明艺术的宝库!
扩展:敦煌莫高窟对中国的意义
因为近代历史的缘故,敦煌莫高窟,对中国更是多了一丝特殊的意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敦煌莫高窟现世之后,迎接的并不是惊艳与保护,而是破坏与掠夺,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巧取豪夺走了莫高窟中的大部分经卷,壁画被凿碎、运走、重组。之后,集结了从魏晋到宋元近千年文化积淀的莫高窟惊艳了世界,他们无法想象,敦煌写本的文字居然可以这么优雅,敦煌壁画居然可以这么精美,遥远的东方,鸣沙山中,月牙泉旁,居然蕴藏着人类文明最璀璨的瑰宝。于是,敦煌学应用而生。
何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在中国,可是敦煌学呢,在曾经的多少年中,敦煌学并不在中国,中国学者想研究敦煌,居然需要低声下气地去外国复印流失的敦煌经卷。
扩展:《道士塔》——余秋雨
偌大的(近代)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了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知新三:鉴真东渡传佛法
【任务二】文明的交流过程,我觉得可以用“引进来”“融合好”“走出去”来概括,玄奘西行是“引进来”,敦煌莫高窟是“融合好”,那么,盛唐中外交流的“走出去”代表又是谁呢?请阅读教材20页,了解鉴真东渡的历史。
知新三:鉴真东渡传佛法
【任务二】鉴真东渡
时间:
历程:
贡献:
754年(唐玄宗后期)抵达日本
前后六次,前五次均告失败,甚至双目失明,但矢志不渝,第6次终于成功东渡
鉴真法师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具影响的人物,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知新三:鉴真东渡传佛法
鉴真大师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标准的中式建筑
鉴真盲目渡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视频欣赏:唐风洋溢奈良城
扩展:鉴真千古仍不朽
唐招提寺
鉴真大师像

























大明寺
鉴真纪念堂
石制长明灯
塑像中的大师双目失明
总结:佛教见证的开放交流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再加上莫高窟的开凿,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典型:玄奘西行求取佛经,佛教融入中华文化,鉴真东渡弘扬佛法,堪称唐朝中外交流的引进来、融合好、走出去的典型。本课时我们便通过佛法西来东传去的历史,进一步领略隋唐在中外交流上的开放包容。
顺着丝绸之路西来的佛教像一颗种子,以慈悲为怀,怀普度终生之念,扎根中华大地,融入中原文明,结出了丰硕的中外文明交流之果;在这个基础上孕育出的新种子,又随波东渡,继续着普度众生、传播文明之旅。
佛教西来,融入中华
玄奘西行,求取真经
开凿石窟,见证交融
鉴真东渡,弘法传文
辉煌盛唐,繁荣开放
大单元学习五:佛教见证的开放
练习巩固——玄奘西行
1.(2022·广西百色·2)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B
练习巩固——鉴真东渡
2.(2021·湖南郴州·11)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
D
练习巩固——鉴真东渡
3.(2020·四川成都·5)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杜甫
C
练习巩固——鉴真东渡
4.(2021贵州黔东南·3)自汉朝以来,中国便充分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B
练习巩固——鉴真东渡
5.(2020·山东菏泽·4)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A
隋唐大单元学习的第6课时到此便结束了,这一课时,我们以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对日本的传播,通过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和鉴真法师东渡传法的行迹,还有莫高窟壁画塑像的精美绝伦,了解了唐朝开放的深度。
到此,隋唐大单元学习的两大主题——繁荣与开放的主题便基本完成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大主题吧……
大单元学习回顾:繁荣开放的隋唐
繁荣
开放
表现1:隋朝完成大一统,创立科举制,出现开皇之治,开凿大运河
表现2:唐朝进一步完善隋朝的创新,创造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表现3:曲辕犁、筒车等新式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唐朝农业上的发展
表现4: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表现5:文化璀璨,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铁画银钩书盛世,笔墨丹青绘繁华,盛唐夜唱霓裳曲
表现1: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昂扬进取,刚健尚武
表现2:民族政策开明平等,民族交融,友好交流
表现3:中外交流开放互鉴,引得进来,走得出去
因为古代封建王朝的局限性,这盛世终会落下,即便有再多的不舍,即便有再多的留恋,即便有再多的叹息,那个空前开放的盛唐繁华最终也是如残花一般,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走向凋零,下一课时,我们将会学习盛唐的落幕——渔阳颦鼓惊霓裳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李石郭刘,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七下大单元教学设计】
隋唐大单元学习6:佛法西来又东去
【单元分析与大单元设计建议】
隋唐时期的主题有二,一为繁荣,一为开放,本单元的5节课内容便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编撰的,其中第1课讲隋朝的兴亡,第2课讲唐朝的兴盛,第3课与4课讲述唐朝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民族关系,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第5课讲述了从安史之乱到唐朝衰亡,再到五代十国并立的历史,为隋唐时期落下大幕。
其中,1-2课讲述的是隋唐政治上的繁荣,3课的发达经济与多彩文化讲述的是盛唐在经济与文化层面的繁荣,围绕的主题都是繁荣;3课的民族关系、开放的社会风气与4课的中外交流,围绕的主题是开放。
在进行大单元整合学习时,可以尝试打破课与课之间的界限,通过调整内容与顺序的方式,打破每节课之间的内容界限,通过重组,把1课的隋朝统一、科举制和大运河(科举制在前,大运河在后)放在1课时,专门学习隋的统一与兴盛,在第2课时,则学习隋的灭亡,唐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学习隋亡唐兴,第3课时中,完成开元盛世的学习,并与繁荣经济、多彩文化相结合,全面展现盛唐的繁荣。完成“繁荣”主题的学习后,再进行“开放”主题的学习,最后在完成第5课的学习后,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也可以先学习隋唐政治的兴衰(1、2、5课),再学习3课的经济与文化,完成“繁荣”这一主题的学习,接着再完成“开放”这一主题的学习,学习3课的民族关系与社会风气和4课的中外交流,最后在完成第5课的学习后,结束本单元的学习。
【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重点:佛教传入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
难点:理解佛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影响。
2.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 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知道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路线与影响。
唯物史观 通过探究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影响,理解文明交流的意义。
家国情怀 从中华文明对佛教的吸收融合,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对中国与其他国家文明产生的影响,感受中华民族开放的博大胸怀。
【大单元教学目标】
2022新课标要求如下: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1.在大单元主题上,应该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到隋唐的繁荣和开放及其影响。
2.在内容知识上,应该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把它们归纳整合到繁荣与开放的主题中。
3.作为学习历史的收获,应该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能够客观评价隋炀帝、唐玄宗等人的功过是非,能够从隋文帝、唐太宗的治国理政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隋唐三百年的历史中汲取营养,理解盛唐气象,学习盛唐昂扬进取、平和包容的精神,感受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接受中华文明的浸润与熏陶。
【大单元学习规划】
计划用8个课时完成本单元的大单元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其中第1课时与第8课时为大单元学习导言和总结,课程安排紧张的老师可以略过,只需要用6个课时完成本单元5节课的学习即可。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大单元学习规划和课件标题,展示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列出学习目标,通过一目了然的课时规划和学习目标,点出本课将要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讲授
温故知新:隋唐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师:通过课件展示上一课时总结的思维导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的方式,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上节课的所学内容。
生:跟着思维导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从社会风气、民族关系和中外交流方面了解盛唐开放的广度。
师:通过思维导图中的“佛法西来东传去”,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温故知新: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师:为了给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需要先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的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一是佛教在西汉时期的传入,二是佛教在魏晋时期的传播与石窟艺术的发展。
(教师补充素材1: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文明相互交融,无论是对佛教,还是对中国文化,都是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事件:对佛教来说,在印度本土式微乃至衰亡之后,汉传佛教成为佛教最重要的分支之一;对中国来说,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儒释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
(教师补充素材1:因为佛教的兴盛而开凿的石窟,堪称佛教与中华文明融合的又一典范:佛像的雕凿过程中,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等外来文明,在一斧一凿中,被中华文明吸收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成为中华文明开放兼容的见证。)
生:跟随老师温故知新,回顾七年级上册所学的15课和20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佛教传入和石窟开凿串联起来,建立起大概念认知。
师:为了给后续的知新内容做铺垫,可以扩展补充一下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巨大的几位人物。
(教师补充素材3: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西行的取经者们和东来的穿法者们便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他们穿过漫漫黄沙,跨过高大山脉,克服重重险阻,进行中外交流:
原安息国太子安世高是来中国传播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只身东来,二十年间弘法译经,为最早一批译经者中的代表人物。
东晋的法显大师则是西行取经者中的早期代表,大师于399年65岁高龄时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后从海路归国,至今南沙群岛仍有法显暗沙以示纪念。
鸠摩罗什大师为三藏法师第一人,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同时也为中原带来了西域诸国的宗教、医学、天文学与音乐等文化。
鸠摩罗什大师圆寂两百多年后,另一位三藏法师将再次踏上西行取经的道路,这一次他将穿河西,跨玉门,越葱岭,历时4年走过“十万八千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真经,弘扬佛法,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角之一——玄奘法师!)
生:聆听老师补充的故事,培养探索历史的兴趣。
知新学习一:玄奘西行取真经
师:完成补充后,开始引导学习开始第一个任务模块的学习。
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玄奘西行的历史。
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的学习后,补充玄奘法师的贡献,帮助学生理解玄奘西行取经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佛教的影响。引用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和鸠摩罗什翻译的《心经》进行对比,展现玄奘法师翻译的信达雅。通过对比玄奘西行和《西游记》,明确历史与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其文史之间的沟通桥梁。
(教师补充素材4:玄奘法师共翻译佛教经、律、论75部1335卷,约占隋唐译经的半数以上,这些译著质量高,准确性与创造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翻译实践从单纯的技术作业上升到艺术精品创作的高度,且种类齐全,对佛教各部派的典籍都作了翻译,并没有作大乘或小乘、空宗或有宗的分别,各宗各派都有所兼顾,甚至对外道婆罗门教的经典也有所翻译。
正是因为有了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与东归译经,中国翻译佛经的历史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开辟了中国佛经翻译的新局面。此后,又有杜行、义净等中国人相继主持了佛经译场。玄奘所译的佛教经典,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以后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补充素材5: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部分选读: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心经》部分选读: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
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简单对比与评价: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玄奘法师的更加简洁,语言上也更加符合汉语习惯……
教师补充素材6:玄奘法师把《道德经》翻译成梵语,传播到了印度。大雁塔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建造的一座砖塔,是如今西安市内仅存的几座唐朝建筑之一。)
生:跟随老师的分享,深入了解玄奘法师其人其事。
知新学习二:莫高窟——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典范
师:以对外“引进来”,对内“融合好”为转折点,引导学生开始莫高窟的学习。(莫高窟在第3课仅仅是知识扩展内容,但是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内容,可以适当加强一下莫高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
生:自学教材,简单了解莫高窟。
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问答的方式先初步了解莫高窟。
师:播放视频,展示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等内容,帮助学生请具体地了解莫高窟。
生:观看视频,了解莫高窟。
师:补充莫高窟的历史地位,着重凸显它在文明交流与文明融合上的特点,展现它对于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教师补充素材7: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圣地,莫高窟蕴藏着中国大量的文化积淀。在这个千佛洞中,石窟壁画富丽多彩,佛经故事融汇儒释道,佛家之善,儒家之仁,道家之静,融汇一体,壁画飞天与劳动人民生产的场景交相辉映,记录了魏晋以来中国历史的变迁,洞内经卷,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包含之广,世所罕见。在这里,波斯、印度、希腊等古代艺术特色,尽数汇入中华,在这里,粟特、回鹘、吐蕃等文字静静诉讼鲜为人知的历史。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莫高窟,世界文明艺术的宝库!
因为近代历史的缘故,敦煌莫高窟,对中国更是多了一丝特殊的意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敦煌莫高窟现世之后,迎接的并不是惊艳与保护,而是破坏与掠夺,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人巧取豪夺走了莫高窟中的大部分经卷,壁画被凿碎、运走、重组。之后,集结了从魏晋到宋元近千年文化积淀的莫高窟惊艳了世界,他们无法想象,敦煌写本的文字居然可以这么优雅,敦煌壁画居然可以这么精美,遥远的东方,鸣沙山中,月牙泉旁,居然蕴藏着人类文明最璀璨的瑰宝。于是,敦煌学应用而生。
何为敦煌,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在中国,可是敦煌学呢,在曾经的多少年中,敦煌学并不在中国,中国学者想研究敦煌,居然需要低声下气地去外国复印流失的敦煌经卷。)
(教师补充素材8:余秋雨的《道士塔》部分内容选读:
偌大的(近代)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几天会罢,一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了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生:通过教师的补充,更全面地了解莫高窟,从这里,了解佛教如何内化融入中华文明,提前了解近代中国的衰落对敦煌莫高窟的影响。
知新学习三:鉴真东渡传佛法
师:完善“引进来”“融合好”“走出去”模型,引导学生学习鉴真东渡的内容。
生:自学鉴真东渡的内容,初步了解鉴真东渡的历史与贡献。
师: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与学生初步梳理鉴真东渡的历史。
师:展示唐招提寺的图片,以实物印证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引用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渡东海,一片精诚照大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以他人评价展示鉴真的伟大贡献。抓住郭沫若诗中的“唐风洋溢奈良城”,展示视频,以现实印证鉴真对传播文明的贡献。以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像和大明寺内的日本孝顺奉献的石制长明灯为载体,评价鉴真的贡献。
生:欣赏图片,欣赏视频,感受鉴真的贡献。
三、总结与练习
总结:佛教见证的开放交流
师:总结本课所学,以佛教为中心,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历史展现载体,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来展现盛唐开放的深度和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再加上莫高窟的开凿,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典型:玄奘西行求取佛经,佛教融入中华文化,鉴真东渡弘扬佛法,堪称唐朝中外交流的引进来、融合好、走出去的典型。本课时我们便通过佛法西来东传去的历史,进一步领略隋唐在中外交流上的开放包容。
顺着丝绸之路西来的佛教像一颗种子,以慈悲为怀,怀普度终生之念,扎根中华大地,融入中原文明,结出了丰硕的中外文明交流之果;在这个基础上孕育出的新种子,又随波东渡,继续着普度众生、传播文明之旅。
生:跟随老师的节奏,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练习巩固:5道中考真题或中考真题改编,以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为载体考查中外文明交流。
1.(2022·广西百色·2)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郑和下西洋
2.(2021·湖南郴州·11)中日山水相连,中国文化对日本有深远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最能反映下列五幅图片信息的诗句是
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千金散尽还复来 D.唐风洋溢奈良城
3.(2020·四川成都·5)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日本晁衡(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下列与诗中人物一样,都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杜甫
4.(2021贵州黔东南·3)自汉朝以来,中国便充分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下列体现唐朝对外交往实现互助互利的史实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C.马可·波罗来华
D.郑和下西洋
5.(2020·山东菏泽·4)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参考答案】1-5:BDCBA
大单元学习回顾:繁荣开放的隋唐
师:总结前面所学,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大单元主题学习下的内容。
(隋唐大单元学习的第6课时到此便结束了,这一课时,我们以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对日本的传播,通过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和鉴真法师东渡传法的行迹,还有莫高窟壁画塑像的精美绝伦,了解了唐朝开放的深度。
到此,隋唐大单元学习的两大主题——繁荣与开放的主题便基本完成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两大主题吧……)
生:回顾前5课时以来学习的内容,加深大单元主题学习的印象。
结束语:因为古代封建王朝的局限性,这盛世终会落下,即便有再多的不舍,即便有再多的留恋,即便有再多的叹息,那个空前开放的盛唐繁华最终也是如残花一般,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走向凋零,下一课时,我们将会学习盛唐的落幕——渔阳颦鼓惊霓裳
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朱李石郭刘,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