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教案(共两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教案(共两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23:4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古诗三首
设计依据与构思
《古诗三首》中包含了三首古诗,诗人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和可爱的生灵,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发、景色宜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通过再读古诗,品析三首古诗,学习《绝句》紧扣“丽”“香”二字,抓住阳光、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等景物,想象诗歌描绘的明丽和谐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抓住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等画中的景物,以及春江的“水暖”和河豚的“欲上”等作者想象的景象,想象诗歌描绘的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体会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学习《三衢道中》,通过学生自学,抓住金黄的梅子、晴朗的天气,清澈的小溪、葱郁的树荫、啼叫的黄鹂等景物,想象诗人游览的画面,体会初夏时节景色的宁静美丽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感情,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这一课共安排了三首以大自然景物为主题的古诗,分别是《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绝句》一诗中,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机地组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惠崇春江晚景》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以其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住季节转换时景物的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和礼赞之情。《三衢道中》写出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是将景物描写得清新、自然,让人读后眼前如同出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惠、崇、豚、减”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默写《绝句》。
3.能理解诗句的内容,从诗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流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背景。
安史之乱后,杜甫辞官避乱,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杜甫草堂建成,49岁的杜甫,总算可以过上一段安稳的日子。
草堂的日子有山有水,有诗有酒,还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安静闲适。这天,杜甫站在自家门外,把自家的菜地打理一番后,抬头擦汗,忽然间发现身边秀丽的春光,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绝句》。
2.初读古诗
(1)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相检查:自己读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互当对方的小老师,注意
把对方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3)随机抽查朗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抽查到的小朋友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感受韵律
1.读好韵脚。
读准字音后,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整首古诗读正确、熟练。
2.读出节奏。
(1)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请一个学生勇敢地当当小老
师,试着读出节奏。(指名读)
(2)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发现一种有节奏的读法。课件出示:
(3)请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有节奏地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诗的节奏,男生读第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四句。
(4)再读古诗
▍流程二:品读古诗,想象画面
1.学习前两句。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诗句,并逐句翻译,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静静地想,仿佛看到了什么美
的景象。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2)老师讲解:迟日:点明时间初春的阳光,统摄全篇。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色彩明艳。
“丽”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随是粗笔勾画,却春光骀荡。
(3)品“春风花草香”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把看不见的风融入了看不见的花香之中。感受这暖日、花香、煦风。
(4) “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受。
(5)指导朗读
看着这么美的景色,学生想象当时的心情。(自由朗读)
创设情境,指名读好诗句。
2.学习第三、四句。
(1)理解诗意。在这醉人的春光里,又有哪些美好的事情发生呢?
翻译:冻泥融化,引来燕子衔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学习生字:“融”左下部分里面是一横,右边的“虫”,横变提;
“燕”
(2)体会诗情。春天多么美好啊,小燕子也感受到春天,从南方飞回来了,他们忙着做什么呢?(筑巢、玩耍、报告春天的来临、啄食等等)除了小燕子,还有一种可爱的小生物,是什么?(鸳鸯),它们在做什么呢?(睡觉)
①“泥融飞燕子”由静转动,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给人一种动态美。
此句诗人选择春天最常见的事物,也是最具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紧扣首句,春暖花开,泥土湿润,燕子们正繁忙的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② “沙暖睡鸳鸯”此句勾勒静态景物,春日消融,日丽沙暖,鸳鸯也在享受春日的温暖。这一句也和首句相照应,因为“迟日”,所以“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舒适。
“鸳”上面的左面不要多写一横;
(3)春天里,冰冻的泥土融化了,小燕子们飞来飞去地衔泥筑巢,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美;河边的沙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一对对鸳鸯互相依偎着睡着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静态的美。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指名读——齐读)
▍流程三:熟读成诵,链接课外。
1.抓住事物,背诵积累。
课件出示,古诗填空。
2.配乐背诵古诗。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背诵《绝句》。
3.教师总结:这首诗洋溢着杜甫对生机勃勃美好春天的热爱,通过对春光的概括描写以及对燕子和鸳鸯的具体描写,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安宁舒适的春景图,表现了他对恬淡安宁生活的美好向往。
板书设计:见课件。
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流程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 导入新课,理解题目
北宋时,有个叫惠崇的僧人,擅长写诗和绘画,有一年春天,惠崇和苏轼在游览春江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景色非常美丽,惠崇被眼前春色美景所陶醉,作画一幅,命名为《春江晚景》,苏轼非常喜欢,题诗两首,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感受韵律
1.(1)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相检查:自己读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互当对方的小老师,注意
把对方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3)随机抽查朗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抽查到的小朋友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2读好韵脚。
读准字音后,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整首古诗读正确、熟练。
3读出节奏。
(1)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请一个学生勇敢地当当小老
师,试着读出节奏。(指名读)
(2)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发现一种有节奏的读法。课件出示:
(3)请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有节奏地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诗的节奏,男生读第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四句。
(4)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流程二: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1.学习前两句。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诗句,并逐句翻译,教师配乐朗读。
1. (1)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然后学生合作解释重点词语。
(2)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学生自主理解诗意,教师归纳。
2.教师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静静地想,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竹林外几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觉察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2)老师讲解: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从此句中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是竹林稀疏,所以才能看见桃花。二是表明季节,早春之际,桃花开的不茂盛。
(3)“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从江岸转移到江面,一群鸭子,熬过了漫长的冬季,终于等到了冰雪融化的春季,迫不及待的入水嬉戏,显示出春天的活力。“鸭先知”侧面说明江水略带寒意,其他动物还不知道。与“桃花三两枝”呼应,点明早春。
(4)“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有情趣又含哲理,简要赏析。
提示:“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仅凭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了。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总结: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仔细入微的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2.学习第三、四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然后学生合作解释重点词语。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肉味鲜美的鱼,有毒性。蒌蒿:一种植物。
学习生字
(2)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学生自主理解诗意,教师归纳。
河滩上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河滩上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
(3)教师讲解: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实写两种植物的情态。
(4)“正是河豚欲上时”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抽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河豚只有在春江水暖时才会往上游,从而推测出河豚欲上,虚实结合,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连缀画面上的各种景物,将古诗还原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图。
(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早春图,从哪里体现出了“早”?
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景物特征。竹林稀疏而不细密,因而可以望见粉红的桃花;桃花只开了“三两枝”,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突出“早春”特征。“鸭先知”侧面说明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仍然紧扣“早春”来描写,那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逆水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早春的气息。
▍流程三:熟读成诵,链接课外。
1.抓住事物,背诵积累。
2. 在这首诗中,诗人抓住画面上的竹林、桃花、鸭子、蒌蒿、芦芽这些景物,还想象了画面上没有的河豚,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相交的江南春江美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我们一起边听朗读边想象诗歌的画面,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3集中学习生字。
4. 教师总结:《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对初春时节桃花绽开、鸭子戏水、蒌蒿满地和芦芽初露的描写,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三课时
▍流程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古代一位贤臣的名字,给自己取字“吉甫”。他为官勤勉,体恤百姓,后因大奸臣秦桧的迫害而被免职,居住在江西上饶的广教寺。因寺旁有一座茶山,故自号“茶山居士”。他学识渊博,诗才出众,为后人留下诗集《茶山集》8卷,今天我们学习集中的一首——《三衢道中》。
(2)曾几1085—1166) 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2.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感受韵律
1.(1)出示要求: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相检查:自己读完的小朋友读给同桌听,互当对方的小老师,注意
把对方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3)随机抽查朗读。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抽查到的小朋友字音是否都读准了
2读好韵脚。
读准字音后,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把整首古诗读正确、熟练。
3读出节奏。
(1)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才好听。请一个学生勇敢地当当小老
师,试着读出节奏。(指名读)
(2)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相机引导发现一种有节奏的读法。课件出示:
(3)请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有节奏地读一读整首诗。(指名读)
男女生合作读,读出诗的节奏,男生读第一、二句,女生读第三、四句。
(4)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流程二:品读古诗,感受意境。
1.教师提示,生带着问题读古诗。
(1)诗人游览三衢山是什么时间?他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诗人的心情怎样?有什么变化?
2.学习前两句
课件出示重点字词的意思。
(1)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然后学生合作解释重点词语。
(2)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学生自主理解诗意,教师归纳。
教师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静静地想,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2)教师讲解:诗人游览三衢山是什么时间?(梅子黄时。)点明时间。
聚焦“日日晴”,体会好心情。
(1)读一读,说感受。诗人在描写天气的时候,运用了一个叠词一日日晴
(加红变粗),读一读,说说给你什么感觉。
(2)拓展诗句,体会“日日晴”的难得。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日日晴”呢 读读下面这些诗句,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赵师秀《约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梅子黄熟之时,咱们江南地区一般都会持续
下雨,气象学上称这段时间为“黄梅雨季”。
(3)体会心情,指导朗读。
本应是多雨的时节,诗人曾几却碰到了“日日晴”的好天气,这才有了这次
的三衢山之行。原来,诗人表面是在强调天气好,实则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愉悦。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诗人的心情。(引导拉长韵脚“晴”,表达出游之乐)
哪一句写了诗人的行程路线?(小溪泛尽却山行。)
(1)行游赏的路线,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出行的路线“小溪”;
出行的交通工具“船”;
出行游赏的终点:小溪尽头,山林的深处。
(2)乘船走到了尽头,又踏上了山路。)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在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读出诗人的开心之态。
总结:前两句诗中“晴”为诗歌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却”是“再、又”的意思,点明诗人虽泛尽小溪,但仍然游兴未尽,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2.学习第三、四句,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然后学生合作解释重点词语。
(2)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学生自主理解诗意,教师归纳。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出来几声黄鹂的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3)教师讲解: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浓浓的绿荫,听到了黄鹂悦耳的叫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诗人,徜徉在这山路上,会有什么感觉?(意境描写推到极致,诗人舒畅愉悦之情推至顶峰。在山路的绿荫中,婉转着黄鹂悠扬的悦耳的歌声,为三衢山路宜人的景致增添了无穷的趣味与生机,同时也更好地流露出诗人寄情山水的愉悦情怀。)
(4)绿阴不减来时路。承接上句“山行”,写归路之“绿阴”。“来时路”三字巧妙地将笔墨过度到归途中来,凉爽,宁静。 “不减”“添得”暗示诗人出行归来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绿荫相伴、有黄鹂助兴,借写景抒发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四五声”群黄鹂叽叽喳喳,数声鸟鸣让静谧的画面鲜活起来,更增添了林荫山路的清幽。
教师总结:此诗通篇写景,没有抒情。但通过溪泛尽、阴不减、鹂四五声,感受到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愉悦渗透于字里行间。
▍流程三:熟读成诵,链接课外。
1.抓住事物,背诵积累。
2.来,我们一起边听朗读边想象诗歌的画面,试着背诵这首诗吧!
3集中学习生字。
4. 教师总结:《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描写了三衢山中清新明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生活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