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复习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复习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24 10:3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产生时差
地转偏向力
昼夜交替现象
晨昏线
地方时
区时
国际日界线
原因
规律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纬度变化
季节变化
四季
更替
五带
划分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
赤道面
公转
黄道面
黄赤交角
内 容 回 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
考点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概念 绕地轴的旋转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地轴空间指向 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运动周期 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地球自转真正的周期)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真正的周期)
以太阳为参照点 1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现象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 各地均约为15°/h(1°/4分钟) 平均约1°/天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 自赤道(1670 km/h)向两极(0 km/h)递减 平均30 km/s
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与南、北极圈的纬度互余。
核心突破
核心突破
1
地球自转的速度
难点
1.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h。
(2)线速度: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特别提醒: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核心突破
1
地球自转的速度
难点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核心突破
1
地球自转的速度
难点
3.比较两地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的方法
①看两地是否在极点上:
极点上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为零。实际上是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零。
②看两地纬度的高低:
若两地不在极点上,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但角速度都相等。
③看两地地势的高低:
同纬度地区地势越高,线速度越大。如地球同步卫星与地面上的投影点相比,角速度相同,同步卫星线速度大。
核心突破
1
地球自转的速度
难点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M、N两地的自转速度( )A.M地的角速度较大
B.M地的线速度较大
C.N地的角速度较大
D.N地的线速度较大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M位于66.5°N,N地位于0°。M、N两地的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N地大于M地,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典例剖析
考点梳理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
1.黄赤交角的概念:
地球公转轨道面叫作黄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约 23.5°,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 66.5°。
考点梳理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
2、黄赤交角的“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 地轴 地球自转轴,与赤道平面垂直
两面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相交
赤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轨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
三角度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90°
考点梳理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
3、黄赤交角的影响
影响的方面 黄赤交角变大(小)
太阳直射范围 扩大(缩小)
极昼和极夜现象范围 扩大(缩小)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考点梳理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
4、黄赤交角的意义
(1)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春分日时在赤道,之后北移;
夏至日时在北回归线,之后南移;
秋分日到赤道,之后继续南移;
冬至日到南回归线,之后北移;
次年的春分日回到赤道。
(2)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3)产生了四季和五带现象。
考点梳理
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考点
5、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直射赤道,开始向北移动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直射北回归线,开始向南移动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直射赤道,开始向南移动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直射南回归线,开始向北移动
考点梳理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1.昼夜交替:
(1)昼夜的产生:
地球既不透明也不发光;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晨昏圈:昼、夜半球的分界圈。
(3)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5)昼夜交替的影响: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昼夜温差较小,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即气温日较差
核心突破
2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
在日照图上,晨线和昏线的判断方法,
一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二是根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上面四图中a为昏线,b为晨线
1.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2.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球球心的大圆。
3.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
4.晨昏线在春秋分两天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过极点)。
5.晨昏线在其余日子与经线斜交,冬夏至交角最大且与极圈相切。
6.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即发生极昼、极夜的
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互余。
7.赤道与晨线的交点一定是当地6时,与昏线
的交点一定是当地的18时。
8.晨昏线以15 °/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
北半球夏至日
春分日和秋分日
2、晨昏线的特点:
核心突破
2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
3.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时间:
利用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确定出交点的时间为6时或18时;
利用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确定出切点的时间为0时或12时;
然后利用确定出的时间,结合题目中的其他信息进行计算。
(2)确定日期(或季节):
利用晨昏线与经线是否重合来确定日期或季节。
当两者重合时为春、秋分;当两者不重合时,再看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度数,根据度数的情况来判读出日期或季节。
(3)确定太阳直射点:
在利用晨昏线确定出某地的时间后,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在判断出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后,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核心突破
2
晨昏线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
地理课上在绘制夏至日日照图时,(要求是绘制赤道、太阳光线、晨昏线、南北极点连线)同学们画出的图形不尽相同,下列四张图中绘制最为准确的是( )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夜,晨昏圈与极圈相切。A答案晨昏线与南北极点连线相交接近45°,而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晨昏线与南北极点连线夹角应为23°26′,故A错误;B选项中赤道和南北极点连线没有垂直,且太阳光线没有直射北回归线,故B错误;C选项中昼夜平分,应表示的是春分或秋分日,故C错误;D选项中,晨昏线与南北极点连线夹角大致正确,且太阳直射光线大致直射北回归线,故D正确。答案选择D。

典例剖析
考点梳理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①定义: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②地方时的差异:
核心突破
3
时间的计算
难点
③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两地经度差÷15)
a.求经度差:“同减异加”原则
经度符号相同,相减;符号不同,相加
b.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c.求时间差:“东加西减”原则
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面,加上时间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面,减去时间差
d.所求时间大于24小时,减24、日期加一日;
所求时间为负值,加24、日期减一日
考点梳理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2)时区:
①划分原因:
使用地方时计时不便。
②划分方法: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经度150
考点梳理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3)区时:
①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②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③特别计时方法: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作为全国统一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核心突破
3
时间的计算
难点
④区时的计算
特别提醒:在进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时,尽量要按照东(经度或时区)早、西(经度或时区)晚的原则,尽可能不跨越日界线;在跨越日界线时,一定要注意日期的变化。
考点梳理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4)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①目的: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②内容:
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分界线。
③意义:
“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五、日界线
0时刻所在经线,往东到达180°的范围是今天的范围
0时刻所在经线,往西到达180°的范围是昨天的范围
判断日期范围的关键:找到0(24)时所在的经线
日期的范围
核心突破
3
时间的计算
难点
北京时间2022年2月4日04:50立春,当天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串起绚丽的中国影像,向世界展现了惊艳的中国式浪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从北京时间立春时刻算起,距离最近的一次全球日期范围等分,还需要经过大约( )
A.1小时10分钟 B.3小时10分钟
C.7小时10分钟 D.19小时10分钟
解析:最近的一次全球日期范围等分,即0°经线地方时为0:00,此时东八区是8:00,因此,从北京时间立春时刻04:50算起,还需要经过大约3小时10分钟 ,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典例剖析
考点梳理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3.产生地转偏向力:
原因 受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1)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水平运动方向;(2)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3)纬度越高和物体水平运动速度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原理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淤积左岸,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图: ②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与夜弧:
地球上的纬线一般被晨昏线分成两个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与它所在纬线昼弧与夜弧的长度有关。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与晨昏线(圈)始终相互平分,昼弧的长度等于夜弧,因而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北或南),则哪个半球就会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北或南)移动,则哪个半球(北或南)的昼长就变长。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同一条纬线上同一日里的昼夜长短相同
●南北半球度数相同的纬线上,昼长关于24小时互补(a° N的昼长=a°S的夜长)
核心突破
5
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24-日落时间)×2 =日出时间×2
核心突破
5
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3)昼夜长短的计算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一日期,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例如:同一日期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核心突破
5
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4)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①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
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
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根据昼夜长度差,判断纬度高低,
同一日期昼夜长度差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度差等于0。
(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2/1(二分之一)昼长
日落时间=12+2/1(二分之一)昼长。
核心突破
5
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当M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时( )
A.M地的昼长达最大值
B.M地的夜长达最大值
C.N地的夜长大于昼长
D.N地的昼长大于夜长
解析:当M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M地的昼长达最小值,夜长达最大值,B正确,A错误;N地位于赤道,昼夜平分,CD错误。所以选B。

典例剖析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特点: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为0°。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2)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③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4)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 赤道
核心突破
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5)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例如: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
=90°-(40°-10°)=60°。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
H=90°-BC纬度差=
90°-(10°+23.5°)=56.5°。
核心突破
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6)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房屋门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房屋门窗朝北。可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核心突破
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根据某地某日(如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判断该地纬度。
(5)确定楼间距、楼高:①原则: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保持适当距离。②确定方法: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核心突破
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应用
难点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①调整目的: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②调整方法: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呈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3.四季的更替:
(1)四季的产生: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中纬度地区出现明显的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2)四季的划分:
①中国传统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起点;
②欧美四季:二分二至为四季的起点;
③气候四季: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候变化相吻合,北温带国家多把
3、4、5月确定为春季,
6、7、8 月确定为夏季,
9、10、11 月确定为秋季,
12 月和次年1、2 月确定为冬季。
考点梳理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考点
4.五带的划分:
(1)五带的划分依据:
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界限: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当堂达标
当堂达标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在东风着陆场成功返回,着陆点中心地理坐标是(41°37′43"N,100°04′28"E)。该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约为四子王旗着陆场(约41°N,112°E)面积的10倍。下图为返回舱安全着陆现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根据题目中神舟十三号返回日期,推断半年前发射时间约为2021年10月,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当天日出东南,A错误;北京昼短夜长,B正确;此季节为秋季,邯郸春季柳絮纷飞,C错误;南极地区出现极昼,D错误。故选B。
1.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发射当日,下列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酒泉日出东北
B.北京昼短夜长
C.邯郸地区柳絮纷飞
D.南极地区出现极夜

当堂达标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长达半年的太空之旅,在东风着陆场成功返回,着陆点中心地理坐标是(41°37′43"N,100°04′28"E)。该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带,地域辽阔,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约为四子王旗着陆场(约41°N,112°E)面积的10倍。下图为返回舱安全着陆现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一般而言,着陆场地势均较平坦开阔,便于着陆和搜救,A选项不是东风着陆场的独特优势,A错;东风着陆场面积是四子王旗着陆场的10倍,着陆范围更大,预留降落空间更大,返回的时间范围和轨道范围大,B正确;两地均属于干燥少雨区,是共同优势,不属于差异,C错;根据图中经度信息可知,四子王旗位置靠东,降水相对较多,为沙质草原,D错。故选B。
2.相较于四子王旗着陆场,东风着陆场的优势有( )
A.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着陆和搜救
B.着陆范围更大,返回的时间范围和轨道范围大
C.植被稀疏,便于直升飞机起飞降落
D.沙质草原,有利于缓冲,便于着陆

当堂达标
天津退休教师Z老师习惯每天清晨伴着日出,沿家附近公园的环形跑道逆时针进行晨跑。下左图为环形跑道示意图,下右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春分到立夏节气之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天津昼长逐渐变长,日出时刻逐渐提前,出发时间应逐渐提前,A错误;芒种节气到大暑节气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后向南移动,天津昼长先变长后变短,日出时刻先提前后推迟,出发时间应先提前后推迟,B错误;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天津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时刻逐渐变晚,出发时间应逐渐推迟,C正确;立冬节气到冬至节气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天津昼长逐渐变短,日出时刻逐渐变晚,出发时间应逐渐推迟,D错误。故选C。
3.若不考虑天气因素,Z老师想要做到每天都伴着日出开始晨跑,则( )
A.春分节气到立夏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推退B.芒种节气到大暑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提前
C.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推迟D.立冬节气到冬至节气出发时间需逐渐提前

当堂达标
2021年7月2日,重庆某摄影师拍摄了一张“大佛悬日”景观照片(下图)。日落时太阳悬挂于大佛寺长江大桥桥塔正中间,呈现一幅壮观的“悬日”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2021年7月2日,为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由材料信息“日落时太阳悬挂于大佛寺长江大桥桥塔正中间”可知,该长江大桥的大致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
4.判断该长江大桥的大致走向是( )
A.东西走向 B.南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当堂达标
2021年7月2日,重庆某摄影师拍摄了一张“大佛悬日”景观照片(下图)。日落时太阳悬挂于大佛寺长江大桥桥塔正中间,呈现一幅壮观的“悬日”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长江大桥的大致走向是西北—东南走向,当日出东南或日落西北时,会出现此“大佛悬日”景观,且日出东南时的太阳高度与日落西北时的太阳高度相等,则两个日期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对称。日落西北的日期为7月2日,则与其关于夏至日对称的日期是6月12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指的是芒种节气,一般在6月5日—7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指的是白露节气,一般在9月7日—9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指的是清明节气,一般是在4月5日前后;“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指的是大雪节气,一般在12月6日—8日。综上分析可知,最可信的是A项,B、C、D项错误。故选A。
5.该景象下一次出现时,下列古诗词描述我国的物候现象最可信的是( )
A.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D.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当堂达标
为研究放牧对半干旱草原近地面能量收支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内蒙古某草原生长季(6-10月)对其禁牧区和放牧区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观测期内连续两月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读图可知:前一月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于0的北京时间为6:00—18:30,后一月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于0的北京时间为6:30—18:00。说明前一月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日均时长为12小时30分钟,后一月为11小时30分钟,所以前一月昼长夜短,后一月昼短夜长。由所学知识可知:春分(3月21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从春分之后到秋分之前,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后一月7、8月不满足条件,A、B、C错误;9月1—23日之前昼长夜短,23—30日昼短夜长,平均来看还是昼长夜短,10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D正确。故选D。
6.图示时间为( )
A.6、7月 B.7、8月
C.8、9月 D.9、10月

当堂达标
为研究放牧对半干旱草原近地面能量收支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内蒙古某草原生长季(6-10月)对其禁牧区和放牧区进行观测。下图示意观测期内连续两月地面反射太阳辐射的平均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在观测期内太阳直射点南移,该草原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月变大,正午太阳高度逐月变小,所以太阳辐射量逐月减少,A正确;在观测期内,天气转冷,植被覆盖减少,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量逐月增多,B错误;大气辐射量的多少取决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受下垫面、天气、海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观测期内,该草原大气辐射量逐月变化情况无法判断,C、D错误。故选A。
7.在观测期内,该草原( )
A.太阳辐射量逐月减少
B.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量逐月减少
C.大气辐射量逐月减少
D.大气辐射量逐月增加

8.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时间是( )
A.11月24日12时30分
B.11月23日12时30分
C.11月24日13时30分
D.11月23日13时30分
当堂达标
新华社海南文昌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1月24日4时30分,美国旧金山(西八区)比东八区晚16个小时,11月24日4时30分减去16个小时为11月23日12时30分,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为夏季
B.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
C.南半球为夏季
D.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当堂达标
新华社海南文昌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为11月24日,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A错误,C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D错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出现,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为11月24日4时30分,几分钟的时间不足以表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B错误。故选C。

10.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相比,文昌的优势条件是( )
①纬度低,利于节省燃料②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③科学技术发达④海运便利,便于大型设备的运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当堂达标
新华社海南文昌电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解析:文昌位于海南,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相比,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节省燃料,①正确;海南省为岛屿,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与我国其他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相比,地势并无优势,②错误;海南科技水平无优势,③错误;海南省为岛屿,海运便利,便于大型设备的运输,④正确。D项的①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0·江苏·高考真题)2020年4月8日22时,小明在上海观赏了“超级月亮”。下图为“月亮视直径最大与最小时的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天体运动位置看,此时“超级月亮”( )
A.月球位于远地点附近 B.月球位于近地点附近
C.地月系位于远日点附近 D.地月系位于近日点附近
B
2.与此时全球昼夜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A
(2020·江苏·高考真题)2020年4月8日22时,小明在上海观赏了“超级月亮”。下图为“月亮视直径最大与最小时的对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18·全国·高考真题)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月7号,当恩克斯堡岛正午时,北京时间约为( )
A.2月7号9时 B.2月7号15时 C.2月7号17时 D.2月8号7时
A
(2021·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二期中)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27秒,搭载着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准时点火发射,飞船与火箭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并于当天下午与绕地飞行的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对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神舟十二号发射时,地球上6月17日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值( )
A.大于1/2 B.小于1/3 C.等于3/8 D.等于5/8
5.空间站24小时内可看到多次日出日落是因为( )
A.空间站自转速度快产生多次日出日落
B.空间站随地球绕日公转
C.空间站绕地飞行周期短
D.地球对光线多次阻挡
A
C
(2021·甘肃·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期末)下图为某企业生产的“风光路灯”——太阳能和风能的“风光互补性”路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若是在上题所选城市中安装“风光路灯”,一年中太阳能板左右摆动幅度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B
(2021·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一名中国游客在P点拍摄到海上日出,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3时16分0秒(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日北京夜长约为( )
A.10小时 B.12小时
C.14小时 D.9小时
C
8.符合M处①②两河岸断面坡面的是( )
B
(2021·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一名中国游客在P点拍摄到海上日出,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3时16分0秒(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21·山东·高三阶段练习)屹立在本州岛中南部的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海拔3776m),山峰高耸入云,山巅白雪皑皑。北京某摄影爱好者于2021年11月22日在日本富士山一酒店阳台(约35°N,139°E)拍摄日落照片,当时太阳刚好落在富士山的山顶上,仿佛一颗钻石,该景观被当地人称为“钻石富士”(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摄影爱好者所住的酒店位于富士山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10.若该摄影爱好者隔段时间还想在这家酒店的阳台拍摄相同的“钻石富士”景观,拍摄时间应该选择在( )
A.2021年12月22日 B.2022年1月21日
C.2022年5月22日 D.2022年7月22日
A
B
地球的运动
自转运动
公转运动
运动特征
地理意义
方向
自西向东
俯视图:南顺北逆
周期
恒星日:23h56′4″
太阳日:24h
速度
角速度:15°/h
线速度:纬度↓;海拔↑
昼夜交替
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经纬线
时间的计算
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日期范围的划分及计算
地转偏向力
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
运动特征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西向东
恒星年
回归年:春分点
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回归运动
过程
回归运动的地理现象的对称性
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的变化
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与直射点的远近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四季的月份
五带的范围
日出日落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