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欧洲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欧洲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4 11:4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欧洲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秋·云南文山·九年级统考期末)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A.法兰克王国 B.古代日本 C.阿拉伯帝国 D.古代印度
2.敏收到同学的一张贺卡,卡上写着"Merry Christmas!",这一贺卡与哪一宗教有关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3.西欧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法庭审理农奴之间或与自由人之间的民事案件。庄园法庭隔周召开,自由和非自由农民无恰当理由都必须出席,否则要被判罚金。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B.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
C.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D.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
4.(2022·云南文山·统考二模)“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它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出现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当时社会条件的必然产物。”“它”是指( )
A.庄园 B.租地农场 C.城邦 D.手工工场
5.(2022·云南红河·统考二模)小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时,展示了下图所示内容。由此可见,他研究的主题是( )
A.封建时代的亚洲 B.封建时代的欧洲 C.亚非文明 D.欧亚文明
6.(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下面表格反映了
形成 中世纪的土地分封制
人员 领主是主人,农奴是劳动者
政治 盛行农奴制度
经济 自给自足,封闭保守
A.西欧封建庄园状况 B.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C.法兰克王国的统治 D.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7.(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在领主的统治下,组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这个“经济和政治单位”指的是( )
A.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治城市 D.行会组织
8.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爱德华的学习笔记中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9世纪开始出现,后来遍布欧洲各地 B.领主可以将自己庄园的佃农进行买卖
C.佃户通过为领主劳动取得“份地”生活 D.可耕地的1/3到1/2属于“自营地”
9.(2022·云南红河·统考一模)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
A.“特许状” B.“最美好的事” C.“最美好的庄园” D.“最美好的花朵”
10.(2022·云南玉溪·统考一模)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相继建立,这些名校的问世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 )
A.“最美的装饰” B.“最美好的花朵”
C.“最照暗的时代” D.“黄金时代”
11.西欧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主要有( )
①选举②金钱赎买③和封建主谈判④武力斗争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德意志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意思是( )
A.当时的城市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
B.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
C.农奴在自由的城市里居住一年零一天,就可以取得自由身份
D.城市里文化气氛好,便于自由精神的传播
13.(2022·云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历史文献中,内容包括了《查士丁尼法典》、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等法律文献,为欧洲民法奠定了基础的是( )
A.《荷马史诗》 B.《汉谟拉比法典》 C.《权利法案》 D.《罗马民法大全》
14.(2022·云南昆明·统考二模)德国的法学家耶林强调,“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下面属于第三次征服的是( )
A.建立罗马帝国 B.以基督教为国教 C.修建大竞技场 D.建立罗马法体系
15.世界古代史中许多战争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把下列图片中的战争与之对应的影响连线( )
a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b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c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
A.①——a②——c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a③——b
16.(2022·云南曲靖·统考模拟预测)529年,帝国皇帝组建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编成
A.《十二铜表法》 B.《查士丁尼法典》 C.《新法典》 D.《大宪章》
17.拜占庭文化融合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基督教的文化因素以及近东文明古国的文化精髓,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A.继承传统 B.兼收并蓄 C.独立创新 D.崇尚神学
18.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有( )
①基督教文化 ②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③中国传统文化 ④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 ⑤阿拉伯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19.仍然承认奴隶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奴隶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的是( )
A.《罗马民法大全》 B.《法学汇纂》
C.《十二铜表法》 D.《查士丁尼法典》
20.下列信息与拜占庭帝国无关的是( )
A.帝国境内诞生了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的佛教
B.保存了希腊罗马古籍,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C.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D.是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卢梭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法律信仰是人类走向法治和秩序的必由之路。而人类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罗马人在思想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从它的制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上的要求。
——改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见,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完全一致的,他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
(1)材料一中的石柱铭刻着哪一部占老的法律文献?它属于哪一古代文明的代表性成果?
(2)材料二中的“成文法”指的是哪部法律文献?依据材料指出它的制定带来什么影响?它在罗马法制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
(3)依据材料三指出《查士丁尼法典》编撰的目的。
(4)结合上述所有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法制建设历史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4世纪末这个曾经极盛的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东部的那一半尽管疆域辽阔,但在后期发展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材料二:这个地中海东部的国家就像是一只同乌龟赛跑而半路停下睡觉的兔子,不仅被乌龟超越,而且被时代所抛弃。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不仅在基督教兄弟----代表着一种新文明扩张势力的西欧十字军进攻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在新崛起的伊斯兰扩张势力的打击之下也束手无策,不断的战争导致财政的亏空,经济衰退,最终在1453年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摘自《世界历史》教材
(1)材料中的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指的是哪两个部分?
(2)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由于土地层层分封,附庸只承认直接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与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A
【详解】“Merry Christmas!”是圣诞快乐,据此可知与这一祝福语相关的宗教是基督教。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那年算起的,而耶稣出生的时间12月25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圣诞节,A符合题意;佛教诞生于古印度,与题干内容无关,C排除;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与题干内容无关,B排除;道教与圣诞节无关,D排除。故选A。
3.A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庄园中设有教堂、法庭。法庭审理农奴之间或与自由人之间的民事案件。庄园法庭隔周召开,自由和非自由农民无恰当理由都必须出席,否则要被判罚金”,可知,庄园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A项正确;材料考查的是政治角度,不是经济角度,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是领主统治农奴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庄园是中世纪欧洲基本经济单位。当时因城市毁坏、商业衰退,欧洲经济,沦为自给自足的农业型态,经济关系也是以劳务交换、以物易物为主,A项正确;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 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排除B项;城邦指一个独立、自主、单独的城镇为中心的国家,排除C项;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劳动中的家奴”“西欧庄园”可知是西欧封建时代的庄园,“封臣宣誓效忠”体现的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逢君封臣制度,因此,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封建时代的欧洲,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亚洲、非洲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组织形式,在庄园实行农奴制度,庄园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封闭保守,A项正确;中世纪城市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经济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是法兰克王国的统治,排除C项;封君封臣制度反映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与“自给自足,封闭保守”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在领主的统治下,组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对中世纪欧洲庄园的描述,所以这个“经济和政治单位”是西欧的庄园,不是教会、自治城市和行会组织,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庄园领主不可以将自己庄园的佃农进行买卖,所以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9世纪开始出现,后来遍布欧洲各地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佃户通过为领主劳动取得“份地”生活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可耕地的1/3到1/2属于“自营地”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时,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中“最美好的花朵”。D项正确;17世纪初,荷兰先后成立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享受许多特权,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相继建立,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因此,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由此可知,选举和与领主谈判不是西欧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主要方式,因此,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③的AB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所学可知,中世纪兴起的欧洲城市,市民阶级为取得城市的独立与封建主进行的斗争贯穿了欧洲城市早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城市代表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城市象征着文明,进步,自由。它以开放的姿态,吸引着不愿继续过田园生活的人们,尤其是渴望自由的农奴们纷纷汇集的城市中来。逐渐产生了一个习惯法:只要农奴逃到城市里居住超过一年零一天,他就是自由的了,即使他的主人也不能再抓他回去。这就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一语的由来,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城市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排除A项;在城市里也有法律约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里文化气氛好,便于自由精神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当时的欧洲和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作品,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颁布的法典,与欧洲无关,排除B项;《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三次则以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学是罗马人最伟大成就之一。《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年制后周法学的渊源。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皇帝,528年他组建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变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又编纂《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因此建立罗马法体系属于第三次征服,D项正确;第一次以武力征服,建立罗马帝国,排除A项;第二次征服是以基督教为国教,排除B项;修建大竞技场与第三次征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人打败迦太基,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君士坦丁堡之战,发生在公元1453年,经过战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因此①——c②——a③——b,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建的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排除A项;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新法典》,排除C项;《大宪章》是英国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融合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传...近东文明古国的文化精髓....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可知,拜占庭文化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并与自己的文化融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体现了拜占庭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继承传统和独立创新表述片面,故AC不符合题意;崇尚神学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详解】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①②④正确。拜占庭文化中不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③⑤错误。C项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并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后相继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A项正确;《法学汇纂》、《查士丁尼法典》都是《罗马民法大全》的内容之一,排除BD项;《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排除C项。故选A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诞生于古印度,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BCD项都与拜占庭帝国有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1)《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十二铜表法》;遏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平民斗争的胜利产物);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3)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
(4)人类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法律是为更多人服务。(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详解】(1)据材料一图片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石柱铭刻着《汉谟拉比法典》。它属于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性成果。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据材料二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成文法”指的是《十二铜表法》。据材料二“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从它的制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上的要求。”可知,《十二铜表法》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公元前450-前449年,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也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据材料三“《查士丁尼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可知,《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是巩固皇权。
(4)结合上述所有材料“罗马人在思想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可知人类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法律是为更多人服务。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1)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
(2)例:学习与创新是文明延续的重要条件 ——(以拜占庭帝国为例)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但是,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封闭保 守,不图创新。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才尽民穷,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衰亡。所以,拜占庭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仅以继承和保存古典文化为己任,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心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学习与创新是文明延续的重要条件。
【详解】(1)由材料“4世纪末这个曾经极盛的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东部的那一半尽管疆域辽阔,但在后期发展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并结合所学知,这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
(2)根据材料“地中海东部的那一半尽管疆域辽阔,但在后期发展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和“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不仅在基督教兄弟----代表着一种新文明扩张势力的西欧十字军进攻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而且在新崛起的伊斯兰扩张势力的打击之下也束手无策,不断的战争导致财政的亏空,经济衰退,最终在1453年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学习创新是文明延续的重要条件(或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如: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但是,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封闭保 守,不图创新。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才尽民穷,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衰亡。所以,拜占庭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仅以继承和保存古典文化为己任,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保持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心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因此,学习与创新是文明延续的重要条件。(或一个国家或民族,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善于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拜占庭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方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干创新,封闭保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