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4 11: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云南昆明·统考二模)646年元旦,日本新政权发布《改新之诏》,政治上主要内容有: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这次“改新”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2.(2022·云南昆明·统考中考真题)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实行班田制和租庸调制、这场推动日本社会发展的改革被称为
A.封君封臣制 B.大化改新
C.农奴制改革 D.明治维新
3.(2022·云南临沧·统考二模)大化改新是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进行的一次改革。下列关于这次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化改新仿效的是唐朝的典章制度
B.大化改新建立的是以幕府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C.大化改新将土地分给公民并允许自由买卖
D.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兴盛的奴隶制国家
4.(2022·云南德宏·统考一模)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改革是
A.伯里克利改革 B.农奴制改革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5.(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如表是世界古代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改革是
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
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赁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度,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进行治理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明治维新
6.(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日本仿效中国隋唐进行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是( )
A.汉谟拉比 B.伯利克里 C.孝德天皇 D.明治天皇
7.(2022·云南昆明·一模)史学家评价说: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结合,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该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阿拉伯帝国
8.(2022·云南昆明·统考一模)以下一组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说明古代阿拉伯人( )
1.阿拉伯数字
2.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传到欧洲
3.把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到欧洲
4.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C.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D.开创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9.(2022·云南临沧·模拟预测)穆罕穆德是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探究其原因主要有
A.创立了基督教
B.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C.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D.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先河
10.(2022·云南曲靖·统考二模)7世纪初,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和阿拉伯国家建立的宗教是(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11.(2022·云南临沧·统考一模)把握关键词,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穆罕默德”“穆斯林”“麦加”“真主安拉”等信息,这一关键词是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2.(2022·云南曲靖·统考一模)将中国古代造纸术等重大发明及古印度人发明的“0—9”十个数字符号传播到欧洲,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西班牙人
B.阿拉伯人
C.土耳其人
D.葡萄牙人
二、综合题
13.(2022·云南临沧·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
材料二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统一赋税。
材料三 “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你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历史上哪些改革?
(2)材料二反映的改革使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仿照的是中国哪个时期的制度?并列举该国在近代史上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
(2)材料三反映的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什么制度?
(4)以上改革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14.(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适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迁都洛阳后,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图1:日本唐招提寺 图2:日本遣唐使船
材料三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 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鼓励兴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提倡办报、译书、出国留学
军事方面 整顿陆海军,裁减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摘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哪一场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中的日本唐昭提寺与中国唐朝哪位高僧有关?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推动了哪次重大社会变革?
(3)拉开这场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中“文教方面”的内容,分析其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到哪些启示?
15.(2022·云南昭通·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后,创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从公元前334年起,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门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统一,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他们传入欧洲的。
——摘编自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 上册
材料二 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的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例如,遣唐使有十多批。日本的吉备真备,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谁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一个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哪里?
(4)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文明交往的认识。
16.(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岷江上游地势陡峻,流至成都平原,水流突然减速,挟带的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每逢雨季,江水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缺水干旱。李冰在岷江中游江水从山区转入平原的灌县一带,建筑阻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蓄水用于灌溉,外江泄洪排水,调节水量。……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材料三
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1)材料一中的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人类早期文明的四个区域,请写出字母A和C所代表的区域文明的名称。
(2)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水利工程?根据材料说出该工程的建成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
(3)列举一例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史实,并谈谈从材料三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646年元旦,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学习隋唐时期的典章制度,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12世纪后期,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天皇制度,排除C项;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仿照中国唐朝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B项正确;欧洲封建时代实行封君封臣制、1861年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中后期日本开始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实行明治维新,排除A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孝德天皇在位时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A项正确;大化改新建立的是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大化改新将土地分给公民并不允许自由买卖,排除C项;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一个兴盛的封建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积极吸取中国隋唐文化,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项;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包括: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实行中央集权,废除世袭制,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管理。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专题复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主要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时间、内容、影响,对比改革带给日本社会性质的变化。
6.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六世纪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孝德天皇开始了大化改新,根据所学知识,本题选C。
7.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扩张一方面给扩张地区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伊斯兰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起到了桥梁作用,对东西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AC项没有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排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世纪崛起,排除B项。故选D项。
8.A
【详解】由材料可知,阿拉伯人传播阿拉伯数字、中国的三大发明、印度的棉花和食糖,将古希腊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本土文化,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没有涉及东西方贸易通道,排除BCD。故选A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7世纪,穆罕穆德是创立了伊斯兰教促进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故选项B符合题意;耶稣创立了基督教,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是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先河,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初,伊斯兰教诞生,它推动阿拉伯半岛统一和阿拉伯国家建立,A项正确;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D
【详解】“穆罕默德”“穆斯林”“麦加”“真主安拉”反映的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独尊真主安拉,D符合题意;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A排除;耶稣创立基督教,B排除;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C排除。故选择D。
12.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古代造纸术等重大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B。
13.(1)伯利克里改革、日本大化改革、查理.马特改革
(2)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国隋唐制度、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3)严格的等级制度
(4)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利机构公民大会。”结合所学可知此为伯利克里改革、根据材料二“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结合所学可知此为日本大化改革、根据材料三“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结合所学可知此为查理。马特改革
(2)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革新后,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它是仿照中国隋唐制度;近代史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有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
(3)根据材料“主人、仆人、家臣”可知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等
14.(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2)鉴真,大化改新;
(3)公车上书,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潮流;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④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⑤对外来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⑥改革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等.
【详解】(1)根据“北魏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鲜卑人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学问僧的邀请,去日本弘扬佛法,六次东渡,历尽艰辛,到达日本后受到朝野的热烈欢迎,并主持设计了唐招提寺。日本曾经效仿隋唐制度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3)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要求变法图强,这就是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戊戌变法在“文教方面”的内容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日本学习隋唐制度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这些不同的改革给我们的的启示是: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杰出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外来文明的学习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革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等。
15.(1)和平交往、战争征服或暴力冲突;阿拉伯人;
(2)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开放;
(3)郑和下西洋;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是多元的,有战争冲突,有和平往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不同的文明成果;开展对外交流,促进自身和世界的发展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 公元前3世纪后,创立于印度的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可知和平交往;由“从公元前334年起,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可知暴力冲突。因此古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交往方式有和平交往、战争征服或暴力冲突。由“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他们传入欧洲的”,可知是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历尽艰辛,西游天竺学习佛法;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等。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因此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开放。
(3)
根据材料三,可知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因此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往的认识,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是多元的,有战争冲突,有和平往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不同的文明成果;开展对外交流,促进自身和世界的发展等。
16.(1)A:古代埃及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2分)
(2)都江堰。(2分)防洪和灌溉。(2分)
(3)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其他史实,符合题意也可给分。2分)启示: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吸收先进文化,将走向衰亡;只有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详解】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流域;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以A是古代埃及文明;C是古代印度文明。
(2)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的建成主要解决防洪和灌溉问题。
(3)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后,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吸收先进文化,将走向衰亡。材料三的“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启示我们:只有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