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摩诃池,消逝的仙湖
①陆游曾有诗写道:“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翻开唐宋诗卷,你会发现“摩诃池”是一处被频频提到的成都胜境。
②摩诃池始建于隋朝,故址位于现天府广场至人民公园一带。582年,蜀王杨秀建府城,命人在城内取土,留下巨大土坑,雨水渐积,终成大湖。一位西城僧人见此湖而生感慨:“摩诃宫毗罗。”“摩诃”指大,“宫毗罗”为龙,此语谓湖大有龙,故当时人们将此湖命名为“摩诃池”。
③摩诃池曾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唐时,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常至摩诃池泛舟游览,宴饮聚会。杜甫寓居成都时,便是摩诃池的常客。五代时,摩河池成为皇家宫廷后苑,被扩、大至千余亩。彼时的花蕊夫人甚爱摩诃仙境,将其写入多首《宫词》。宋时,摩诃池重回民间,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游人如织。“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陆游常在摩诃美景中流连忘返。
④《北梦琐言》载:“韦皋镇蜀,常饮于摩诃之池。”唐代地方官韦皋,不仅喜爱摩诃池的风光,还对摩诃池进行了改造。书皋将解玉溪之水引入摩诃池,他的继任者又将金水河与摩诃池相连,河湖水网得以贯通。以摩河池为枢纽,成都城内的水路交通系统最终形成,并与城外的锦江相连。此后,城内城外,水路连通,水上运输日益成为成都工商业的主要运输方式。
⑤摩诃池还在战乱年代庇佑了一方百姓。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国军队攻成都,城郊百姓入城避难。人口骤增,加上困守日久,致城内井水枯竭。《资治通鉴》载,百姓“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
⑥可见,摩诃池不仅是 甲 ,也是 乙 ,还是 丙 。遗憾的是,自宋代起,摩诃池开始衰落,逐渐被填充,所余水面越来越小。明代,摩诃池仅在西南方向留下小块水面。清代,唯有金水河尚存。1914年,全水河被填充,摩诃池也就不复存在了。”
⑦唉!当杭州人荡舟烟雨空濠的西湖,当无锡人沉醉烟波浩渺的太湖,当南京人流连人文荟萃的玄武湖,你应知道,成都人也曾拥有声名远播的仙湖——摩诃池!
(改写自《成都简史》)
1.联系全文,在第六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甲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与第三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
3.如要在第一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我们的仙湖!
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它在哪儿呢?
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咋没听过呢?
(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的卖水人
何满子
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
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
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
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给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①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
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
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
(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
【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4.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5.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7.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
(2021·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超五星”的三星堆
①残缺的黄金面具、彩绘的青铜头像、巨大的青铜神树……2021年春天,随着一件件神秘文物的陆续出土,三星堆遗址再次聚焦世人目光。
②位于四川省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距今约5000至2800年。几千年来,它沉睡于成都平原一隅,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才被一位村民“悄然唤醒”。经过数次发掘,其出土文物数量之惊人,造型之精美,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③文物众多且精美就能让其“吸睛无数”?事实远非如此。“高颜值”的背后有许多未解之谜,令我们对其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叩问——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面具,为什么造型如此奇特?高耸的青铜神树,是对太阳的崇拜,还是对岛的崇拜?这些神奇的器物,构建起古蜀人怎样的精神世界?……有关专家表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足以位居世界顶级考古发现之列。
(摘自三星堆博物馆解说词,有删改)
乙
考古热下的冷思考
①考古现场拆盲盒,直播现场问专家,视频平台飞“弹幕”……今年的三星堆考古,真是“热爆”了。
②昔日“冷清”的考古,为何突然变得如此“炽热”?除掉文物本身自带的“热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思考?
③相较往年,今年网络直播和新闻报道不再“冷清清”。大家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到这场考古互动中,同步知晓许多相关知识。“古蜀先民太土豪了”“青铜器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考古揭开面纱,网友深度互动。考古不再“冷门”,文物不再“高高在上”。
④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是关键。以前,物质条件缺乏,人们忙于生计,漠视了本国文化的美好。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生活富足,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关注传统文化。内心不再“冷冰冰”,表现就会“热腾腾”。
⑤三星堆“霸屏”是五千年文明应有的热度,我们期待更多有价值的“冷”变成这样的“热”。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8.今年的三星堆考古“热”是哪些条件促成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加以概括。
9.甲乙两文都以今年同一热点考古事件开头,两文的第一段是否可以交换?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如果要将这两篇文章编入有关“三星堆”的图书,它们适合一起放入下面哪一章节?请作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A.诗意三星堆 B.魅力三星堆 C.故事三星堆
(2021·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笺小祭
夏坚勇
①好久不写信了。
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 。
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1.作者在第五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
1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九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13.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4.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
(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乙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5.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16.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桂湖中
肖复兴
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
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
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
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期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
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
(节选自《成都三潮》,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18.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19.文章第二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向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21.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A.《故事成都》 B.《古迹成都》 C.《风骨成都》 D.《文化成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甲-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 乙-城内水路交通的枢纽 丙-战时的应急水源地 2.同:都表达了对摩诃池的赞美;使语言更有文采,增强可读性。异:第一段的引用,引出说明对象摩诃池;第三段的引用,描绘摩诃池胜景,说明摩诃池曾是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 3.C. C句中的“疑惑”一词,说明今天大多数成都人对摩诃池一无所知,该句与后文全面介绍摩诃池的来历、功用、兴衰更匹配;同时与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慨形成照应。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熟知文章内容,第六段“可见”一词是对上文介绍“摩诃池”的来历、历史和功用的总结,从上文找出相关内容筛选、概括即可。如结合第③段“摩诃池曾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可以概括为“负盛名的游览胜地”;结合第④段“以摩河池为枢纽,成都城内的水路交通系统最终形成,并与城外的锦江相连”,可以概括为“城内水路交通的枢纽”;结合第⑤段战争的例子和“人口骤增,加上困守日久,致城内井水枯竭。《资治通鉴》载,百姓‘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分析,可以概括为“战时的应急水源地”。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文章第一段与第三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分析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来进行。
相同之处:第一段“摩诃古池苑,一过一销魂”,“销魂”二字足以说明陆游对摩诃池的赞美之情;第三段“摩诃池上追游路,红绿参差春晚”,陆游被摩诃池的美景吸引,流连忘返,也是说明陆游对摩诃池的赞美之情;同时,引用古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
不同之处:第一段引用的陆游的诗句中提到了“摩诃池”,再结合“翻开唐宋诗卷,你会发现‘摩诃池’是一处被频频提到的成都胜境”可知,引用陆游诗句起到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的作用;第三段的说明中心是“摩诃池曾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引用陆游的诗句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明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句话内容基本相同,关键词的使用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骄傲”是“自豪”的意思,“兴奋”是“激动”的意思,“疑惑”是“不相信,怀疑”的意思。摩诃池虽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但毕竟已消失多年,不被现在的人所知晓,所以“疑惑”更符合语境。故选C。
4.①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②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③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5.①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②打牙祭的内容,使对留饭的叙写更具体,也是对成都风俗的介绍,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激发了读者兴趣。 6.①设置了“挑水人赤足究竟是为什么”的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也使行文生出波澜。②以设问句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7.①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②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③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④表达对挑水卖这一职业的消失及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
【解析】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对卖水人是称赞,这里“令人慨叹的理由”是指他们身上值得人称赞的品行。(1)结合第②段“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第⑥段“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可知,卖水人社会地位低下,却乐于助人,重情重义。(2)结合第④段“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可知,挑水是很辛劳的苦力活儿,卖水人却勤于摸索讲究方法。(3)结合第③段“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趟水,收入依然微薄”“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可知,卖水人收入低微,却很重视职业道德,讲良心。
5.本题考查情节分析。(1)主题作用。结合作者朋友的寡母被卖水人帮忙劈柴的事情,以及“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可知,主人打牙祭之日留卖水人吃饭,是因为这一天的饭菜会非常的丰盛,表现出主人家的诚意。同时这与卖水人主动帮助主人家的事例共同体现段首的“成都人很讲情义”。(2)效果作用。“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句话的内容有意无意的介绍了成都的风俗,突出了地方的特色,让留饭的内容更加具体,使文章更有真实感,激发了读者兴趣。
6.本题考查句子作用。(1)分析句子形式特点。这是一个设问句,有问有答,先用疑问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设置了悬念,然后否定,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一问一答之间,让文章的结构出现起伏和波澜,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内容作用。句意上看通过设问形式强调挑水人赤足不是为节约,结合“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德。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可知,自然地引出赤足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到河心处打干净的水,加深读者印象,从而强化挑水人重职业道德的形象。
7.本题考查文章主题。(1)结合文章第二段可知,介绍了成都人吃水的情况,后文又介绍了成都人打牙祭的风俗等,在无形中,作者写出了许多过去成都的风貌,故可知通过写成都卖水人来追忆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的城市风貌及百姓生活。(2)结合“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可知,作者不仅在写卖水人,是通过对卖水人的回忆,表达对以卖水人为代表的普通成都人的赞美。(3)结合“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可知,通过对成都卖水人职业道德的赞美,表达对当前服务行业不讲职业道德现象的批评。(4)结合“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可知,一方面对这一职业的消失表达一种感慨,物是人非,另一方面,对城市河水的清澈的消失的遗憾,进而表达了对成都城市变迁的感慨。
8.众多且精美的文物,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接地气的考古传播方式,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注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9.不能互换。甲文通过热点考古事件中的出土文物,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三星堆”;乙文通过热点考古事件中不同以往的考古传播形式,引发对“三星堆热”的深入论述。 10.选B。甲文由表及里介绍了三星堆考古成果的巨大价值,这是三星堆具有魅力的内在条件;乙文由浅人深论述了“三星堆热”的重要原因,这是展现三星堆魅力的外在条件。
【分析】8.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甲文中的“文物众多且精美就能让其‘吸睛无数’?事实远非如此”可得:众多且精美的文物。
根据甲文中的“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充分体现了古蜀文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更体现了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它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足以位居世界顶级考古发现之列”可得: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根据乙文中的“相较往年,今年网络直播和新闻报道不再‘冷清清’”“考古揭开面纱,网友深度互动”可得:接地气的考古传播方式。
根据乙文中的“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生活富足,人们注重精神追求,关注传统文化”可得: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注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9.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甲文是说明文,首段介绍一件件神秘的文物从三星堆遗址出土,引出说明对象:三星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乙文是议论文,首段列举了三星堆考古“热爆”了的新闻热点事件,引出论题:三星堆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两段语言风格不同,所起作用不同,所以不能互换。
10.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甲文是说明文,以三星堆为说明对象,介绍了其出土的众多且精美的文物,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乙文是议论文,主要论述了“三星堆热”的重要原因。甲文体现的是三星堆魅力的外在原因,它有众多且精美的文化,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乙文体现的是三星堆魅力的外在条件,传播方式接地气,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注重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所以应收入“魅力三星堆”这一章节。甲乙两文并没有体现三星堆的诗意和三星堆的故事。所以不应收入“诗意三星堆”和“故事三星堆”中。
11.①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②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信人情怀的充盈;③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12.示例:书信是温暖亲情的链条。赏析:运用比喻,把书信比作链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能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之情。 13.①“我”写家书告知回家的日期和车次,出现意外也没打电话,表达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②照应上文书信所含期盼、焦灼、憧憬、责怪等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③以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14.不能。“书笺小忆”只是写出了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作者用“祭”想要表达的是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会使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有所缺失的遗憾,为人们没认识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
【分析】1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对“信笺的温馨”的理解要结合全文来回答。
从第②段的“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
从第③段的“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
从第⑥段的“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收信人情怀的充盈;
从第⑧段列举的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巴金和萧珊的《家书》、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白居易的《代书诗》等书信内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1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并赏析。
所写语句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根据上句“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可知,书信是传递人类情感的纽带,据此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补写,如:书信是沟通情感与信息的桥梁。
赏析: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书信”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对于传递人类情感和信息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之情。
13.本题考查结尾段落的作用。
结合全文内容看,文章流露的是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独有情怀,⑩段写到,“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于是“我”也没打电话,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我”希望通过书信与妻进行交流;
结合⑨段的“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可知,⑩段写“我”对书信的偏爱,照应上文书信所含的种种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
结尾写到,“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这样的结尾充满温馨;再结合上文⑦段的“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可知,结尾“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承续给妻子的上一次写信,让文章充满温暖。
14.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1)首先理解“祭”和“忆”的区别。“祭”的本义即向神灵、祖上献上供品,并举行仪式,表示崇敬、祈求保佑。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而“忆”的基本含义为思念,回想。
(2)其次结合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如标题改为“书笺小忆”,只是表达出对与书信相关往事的回忆。但结合⑨段内容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书信被方便、快捷的电话取代而使生活“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的伤感;结合⑧段内容可知,作者还要表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也会有所缺失的遗憾。这些因为人们没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的痛心情感,只有用“祭”才能表达出来。
15.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6.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
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17.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
【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甲文第②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可知原因之一是:传统节目习俗丰富;
根据甲文第③段“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可知原因之二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
根据乙文第②段中“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可知原因之三是: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6.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分析。
甲乙两文,都引用了端午的民谣,“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列举了端午的几中习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同之处在于:甲文是说明文,用端午民谣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第②段),也说明了第②段中“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乙文是议论文,引用端午的民谣,引出“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引出论题“传统节目的‘打开’方式”。
17.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意义的说明。甲文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说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放在甲文结尾最合适。
18.①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②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③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19.两个反问句分别表明杨升庵既无权,也不可能做到在桂湖遍植桂花树,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②将它们放在传说之后引人思考,引出下文对传说产生原因的分析。 20.①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写出了它们开放的不同样子;②写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桂花的盛与香;③表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能与前文“婚礼”的比喻形成呼应。 21.选C。①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有关的人与物都展现出“风骨”:杨升庵为官刚正不阿;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②文章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第③段“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
根据第⑤段“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第⑥段“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
根据第⑦段“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等语句可概括为: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19.本题考查反问的作用。
第②段“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写当年的湖是官湖,杨升庵既没有权利进入湖中,更不可能在桂湖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写杨升庵离湖有段距离,杨升庵来此种树的可能性极低,用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连用两个反向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桂树的传说不可信;
联系第②段“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可知,将两个反问句放到传说之后引人思考;联系第③段“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可知,为下文引出对传说产生原因分析做铺垫。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中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语句中“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联系第⑦段“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等语句可知,此句写出不同的桂花开放的不同样子,展现出她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体现了桂花的盛与香,与前文“婚礼”的比喻形成呼应,表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
21.本题考查主题。
根据第③段“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可知,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庵,他直言犯谏,刚正不阿;
第⑥段“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花品里有人品”“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第⑦段“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写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体现的亦是“风骨”;文章借桂湖表达出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故选C更恰当。
A.《故事成都》,强调的是“故事”,中心不明确;
B.《古迹成都》,强调的是“古迹桂湖”,而文章是借桂湖表达出对“风骨”的推崇与赞美,不能提现文章的主题;
D.《文化成都》,强调的是“文化”,本文侧重“精神”;
故选C。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