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1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0分)
1.(2021·浙江杭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对三副对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对联一】
斧头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1933年,四川农民何永瑞为欢迎中国工农红军而作)
【对联二】
倭寇不除,有何颜面 国仇未报,负此头颅
(抗战时期,重庆一家理发店门上贴出此联)
【对联三】
铁骨铮铮,身躯敢让机枪哑 红心灿灿,毅志任凭烈火烧
(人们为纪念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而作)
A.对联一“劈开”“割断”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的气势。
B.对联二构思巧妙,一语双关,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热情、民族气节。
C.对联三“敢让”“任凭”凸显了两位英雄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D.三副对联对仗工整,都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2.(2022·浙江杭州·统考中考真题)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相信我们一定能不负先辈重托,不辱历史使命,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打好扎实的基础。
②想今朝,我们应如何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英雄们的奋斗精神?
③然后在实践中历练,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
④忆往昔,先辈们披荆斩棘,浴血奋斗,换来今天的和平岁月。
A.①④③② B.④③①② C.④②①③ D.①②④③
3.(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丘壑(hè) 呢喃(nán) 目不窥园(kuī)
B.喷薄(bó) 薪金(xīn) 草长莺飞(zhǎng)
C.悄然(qiāo) 抖擞( sǒu) 刨根问底( páo)
D.主宰( zǎi) 空旷(kuàng) 语无伦次(lún)
4.(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B.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C.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向每个刚刚熔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5.(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022年5月4日凌晨,中国科考队向着珠峰峰顶挺进。科考设备沉重,天气瞬息万变,高海拔造成缺氧……困难络绎不绝。但是科考队员们胸有成竹,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峰顶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
A.瞬息万变 B.络绎不绝 C.胸有成竹 D.人迹罕至
6.(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随着返回舱4月16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7个大项109个小项组成。
D.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7.(2021·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蜗行(wō) 酝酿(niàng) 大彻大悟(chè)
B.愧怍(zuò) 钦佩(qīn) 暴风骤雨(zhòu)
C.觅食(mì) 头衔(xián) 浮光掠影(lüè)
D.气概(gài) 胆怯(què) 深恶痛疾(wù)
8.(2021·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B.记起家门外曾有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C.她站在十米高台前沿,沉静自若,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D.风云变换的季节里,密云来去匆匆,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9.(2021·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担当”是什么?冲锋在前是一种担当:医务人员在累得筋疲力尽时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救援官兵在大地分崩离析时勇敢无畏地奔赴灾区。默默坚守也是一种担当:邓稼先在茫茫戈壁上锲而不舍地研究“两弹”,袁隆平在田间地头为粮食增收而殚精竭虑……
A.筋疲力尽 B.分崩离析 C.锲而不舍 D.殚精竭虑
10.(2021·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成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B.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执行一系列巡视探测。
C.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
D.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11.(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校对(jiào) 别墅(shù) 仙露琼浆(qióng)
B.萌发(méng) 嘹亮(liáo) 抑扬顿挫(cuò)
C.鲜妍(yán) 哺乳(fǔ) 一气呵成(hē)
D.菜畦(qí) 思慕(mù) 惟妙惟肖(xiào)
12.(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是当冬天来临的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会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B.在人类的生活中,恐惧是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争锋相对。
C.我沉浸在烦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
D.“他哥哥来啦?”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晴,“哎呀,我还不知道呢!”
13.(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
A.成都医务人员面对疫情毫不退缩,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B.清幽宁静的青城山是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炎炎夏日一到,八方游客就会接踵而至。
C.川流不息的锦江,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成都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蓉城的飞速发展。
D.地铁6号线尚未开通就已家喻户晓,其科学而极具个性的设计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
14.(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
B.成渝两地联合举办的“爱成都·迎大运”绿道跑步活动,吸引了约一万左右市民参加。
C.成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鼓励开展夜间消费活动,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D.惊闻成都文化名人流沙河先生离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方式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15.(2020·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如果要编一本《爱与痛的诗行——艾青诗选》,下面四首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哪两首更适合入选?( )
A.《鱼化石》 B.《北方》 C.《刈草的孩子》 D.《我爱这土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D.三副对联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C
【详解】本语段主要围绕“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走好长征路”展开叙述。④句“忆往昔”先叙述先辈们的精神,确定④句为首句;②句“想今朝”,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的问题,因此②句承接④句;①③句说明了我们这一代人应怎样做,回答②句的问题;根据“先打好基础”“然后在实践中历练”的顺序,可知③句排在最后,故排序为:④②①③;
故选C。
3.C
【详解】C.悄然(qiāo)——qiǎo;
故选C。
4.C
【详解】A.就地取才——就地取材;
B.砰砰——怦怦;
D.熔化——融化;
故选C。
5.B
【详解】A.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本句用来形容天气变化极快,使用正确;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本句用来形容困难多,对象误用,使用不正确;
C.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本句用来形容科考队员们信心十足,使用正确;
D.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本句用来形容峰顶少有人至,使用正确;
故选B。
6.A
【详解】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者“意味着”;
C.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把“有”改成“由”;
D.搭配不当,在“劳动习惯”前面加“培养他们的”;
故选A。
7.D
【详解】D.胆怯(què)——qiè。故选D。
8.B
【详解】A. 锤打——捶打;
C. 漂浮——飘浮;
D. 变换——变幻;
故选B。
9.B
【详解】A.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C.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 殚精竭虑:形容用尽心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A.语序不当,应把“成都”放在句首;
B.成分残缺,就在句末加“任务”;
D.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故选C。
11.C
【详解】C. 哺乳fǔ——bǔ;
故选C。
12.A
【详解】B.争锋相对——针锋相对;
C.烦密——繁密;
D.温晴——温情;
故选A。
13.C
【详解】A.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B.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句中形容游客接连而来。使用正确;
C.川流不息,指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形容人、车等往来很多。句中形容锦江,使用错误;
D.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故选C。
14.D
【详解】A.成分残缺。在“随时”前加“市民”;
B.语义重复。删掉“约”或“左右”;
C.语序不当。将“增长”和“复苏”调换位置;
故选D。
15.BD
【详解】考查根据主题进行选编能力。主题是“爱与痛”,情感要求炽烈,直抒胸臆。
A.《鱼化石》写于1978年,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是对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控诉。表现的是“痛”;
B.《北方》写于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诗中既有“痛”——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又有“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
C.《刈草的孩子》写于1940年,诗人告诉读者,在那样的时代,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困苦,这困苦甚至也直接压在了孩子身上。表现的是“痛”;
D.《我爱这土地》写于一九三八年秋天,此时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面对这样一场民族的劫难,诗人艾青一方面感受着人民的痛苦(“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另一方面却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永不改变的忠诚(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爱与痛”的凝聚;
故选B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