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陆定一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陆定一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18: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老 山 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梳理红军融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 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 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陆定一(1906年6月—1996年5月),男,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写作背景
PART 02
长征是载入史册的不朽的伟绩。1934年冬,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的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
老山界“高”: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
老山界“陡”:“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老山界“险”: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岭的最高峰,也是五岭的最高峰。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
预习检测
PART 03
生字检测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pān
qiào
jǔ jué
wū yè
dū cù
ɡuàn

hān
zhuō mō
liù
字词检测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动)拉扯闲谈:两人~得很投机。[近]交谈|闲谈。
(名)山崖像墙壁一样陡:悬崖~。[近]悬崖。
(动)滚动:孩子们在垫子上~着玩。
(动)①用牙细嚼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耐人~。
(动)①低声哭泣。②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管弦乐器)声。
(动)监督催促:认真~检查。[反]放任。
(动)①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②输送(思想、知识等)。
字词检测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指统治者苛刻地强行征收繁多的纳税款项。
酣然:畅快的样子。很舒适地入睡。
捉摸:猜测,预料。指对事物无法猜测、估量,或无法知道对方的用意。
整体感知
PART 04
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傍晩(“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
天黑了,到山脚登山
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
半夜里醒来, 之后又睡着了
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
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
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
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
之后,一口气儿跑下山去
2、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 做简要分析。
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
二是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士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
三是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
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细读文本
PART 05
1、文章展示了红军这支革命队伍怎样的崇高品质?
红军的崇高品质,是本文所要赞扬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其次是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
再次是髙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
2、如何理解文中“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这样的表述?
《老山界》这篇文章之所以好,之所以感人,很大程度上跟作者的写作态度分不开。
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在1934年冬,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之前。
长征初期的情况与遵义会议之后是有很大区别的,作者如实反映,文风十分质朴。
举例来说,动身之后,行军很不顺利就写很不顺利,甚至写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固然因为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还因为这支队伍当时太“笨重”,长征初期,机关大搬家,携带大批辎重,行动非常不便。再则,军事指挥也很不得力,特别是行动之前,对于前面的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向部队讲清楚,让战士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又如,露宿时的那种心理,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血肉之躯,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何况作者是大学生出身,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里,正经历着一个磨炼的过程。这样写, 后人读来,知道革命前辈当年经历了这样的艰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切。
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说无论怎样解释终究不好听,但当时就是这样情形,作者也就这样写,军情紧急,顾不得别的,当时的情景淸晰可见,当时的心情也可以感受
正因为质朴,所以真实可信,文中对于红军英雄气概的那些描写,感染力也就特别强烈了。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者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4、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 “奇观” 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 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5、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
“笨重” 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总 结
PART 06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空间转移的顺序来叙述,同时又很善于穿插,运用伏笔、照应,也更加生动。这样的伏笔、照应,既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曲折、有吸引力,同时也写出了长征大军中一个普通个体的真实感受。
  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
  如:《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军神》《丰碑》《草地夜行》《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