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级高一期中联考联评(试题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一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五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陈凌《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材料二:
2021 年,是农历辛丑年,也是中国传统上的牛年。中华民族自古赋予了牛各种象征意义,有关牛的佳话、神话、风俗、典故等也广为流传。牛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项宝贵遗产,有着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它不仅具有浑厚的文化价值,更有厚重、深远的华夏农耕史价值。
牛是重要的家畜之一。我国养牛的历史悠久,牛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牛文化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造与书写。《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立春日,人们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牛身形庞大且有力气,温顺乖巧易驯服。每年春天,万物复苏时,人们都是牵着牛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耕地播种,载拉运送,都是默默无闻的牛儿们的任务与使命。因此,古往今来,辛勤的劳动人民、博学的学者、才华横溢的文人诗者常常发自肺腑地歌颂、赞美牛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使得中国牛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绵延不断,熠熠生辉。
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就运用了牛,这是牛在军事上运用的典型例子。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作用,因此人们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
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以牛为标,化牛入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由此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摘选自《中国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习总书记深情礼赞“三牛”精神,赋予了牛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的最精练准确解读。
B.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能具体体现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
C.生肖中牛排名第二,鼠排名第一。2021年很多人写下“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的寄语。
D.牛除农耕外,在交通、食用、服饰、军事等所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例举钱三强的例子,论证了他身上那种“牛劲”,是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B.只要我们具备了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意识,就能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C.农业社会中,牛文化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创造与书写。
D.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论证了牛文化在生产、习俗上对人们的影响和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作用。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
B.“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在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中,突入重围营救战友牺牲。
C.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D.“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用三十五年的坚守与付出,让十多万山区人民摆脱贫穷。
4.请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二第四段指出“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象征意义。并举一例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九个水壶
杜伟军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二营四连奉上级命令夺回烽火岭。烽火岭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小山头,坐落在美军所占制高点与志愿军阵地之间,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敌我双方都曾反复争夺过。控制了这个山头,就控制住了另一方的进攻路线。
凌晨三点,四连指战员悄然到达了山脚下埋伏好。半小时后,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对敌人主阵地和烽火岭进行了猛烈的轰击。未等我方炮火停止,四连已经开始向敌方阵前移动,最大限度地接近了敌人阵地。炮火刚停,四连就呈散兵队形向敌人阵地发起了猛烈冲击。美军从来不吝啬弹药,在飞机和火炮的配合下拼死抵抗,战斗十分惨烈。从敌人的火力判断,他们大约有一个连在防守。但四连比敌人更顽强,一直苦战到下午四点多,终于攻下了烽火岭。阵地上,硝烟弥漫,敌人尸横遍野,一百多守敌被全歼。四连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本有一百一十三人,现在仅剩下四十二人。
经过一整天的鏖战,战士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但依然毫不迟疑地开始抢修工事,准备弹药。正值盛夏时节,官兵们体力透支,急需补充水分。连长仔细观察了周边的地形,从我方主阵地到烽火岭之间,根本就见不到水的影子。但烽火岭到敌人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山沟,山沟中间有一片稻田,那里肯定有水。光天化日之下,阵地的下山路线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没有办法去弄水。他心想天黑以后,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水的问题,不然明天的仗没法打。因为事关重大,连长要亲自布置任务。
“渴不渴啊?赛拉。”连长拍了拍赛拉的肩膀问。
“嘶。”赛拉疼得歪了一下肩头,吸了口气。
“怎么啦这是?”连长干咳了几声。
“不,事情没有。”赛拉经常把一句话倒着说。
“这小子肩膀头子让炸起的石头嗨了一下,问题不大。”排长东北口音特别重。
连长这才发现赛拉肩膀处洇出了一大片血。
“轻伤不下火线,连长。”这个口号赛拉没有倒着说。
“你过来。”连长把赛拉叫到阵前,指着山沟里的那片稻田。
“那个大米地里肯定有水,晚上你带个人过去,弄些……”连长咽了口唾沫,接着说,“弄些水回来。”
“事情没有。”赛拉一边点头一边琢磨着。
“看你的了,赛拉。”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手在碰到他肩膀前停住了。
天黑前,赛拉和杨福德找遍了让炮火犁过的阵地,好不容易从美军的尸体上搜集到了九个水壶。准备停当,等天完全黑了下来,两人便悄悄爬出阵地下山了。
一弯钩月斜挂在天上,繁星点点。我军阵地已经停止修工事,万籁俱寂。两人生怕弄出声响,行动非常谨慎,以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从阵地右侧挨到了山脚。
前边就是那条山沟,赛拉小心翼翼地从沟沿探出头去,结果吓了一跳,他见到十几步外的沟底闪着一片钢盔上反射的光,敌军的数量还不少,显然这些家伙是要偷袭我军阵地。
赛拉心想,看来取水的事情要先放一放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敌人偷袭成功。他向杨福德耳语道:“一会儿,我打,你就打。”并示意两人拉开一些距离。
赛拉见杨福德已经就位,那些闪光的钢盔都过了侧方,便瞄着离他们最近的鬼子扣动了扳机。
嗒嗒……火舌在喷吐,枪口在跳动。赛拉的枪口向右侧慢慢平着扫了过去。这时,杨福德的枪口也喷出了火舌。
我方阵地上那几挺轻重机枪也开始发言了,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敌人吱哇乱叫连滚带爬开始往那条山沟里逃窜。连长他们很会打,一听波波沙的声音,就知道自己人在哪里,机枪只对着阵地正前方和左侧扫射。
没有了敌人的影子和动静,两人不打了。配合连队粉碎了敌人偷袭的阴谋,又消灭了几十个敌人,两位战士特别开心,他俩兴冲冲地回到了阵地。
赛拉和杨福德刚回到山上,战友们便兴高采烈地围了上来,纷纷打听刚才的情况。杨福德眉飞色舞地讲述着战斗经过,连长听了一会儿,反应过来了,问道:“水呢?”
赛拉虽然看不清大家的脸庞,但感觉到大家都在看着他俩。他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连长的问题。是啊,大家都很渴,翘首以盼,水呢?
杨福德憋不住了:“报告连长,刚到沟沟边头,还没见到水,就,就见到了一大片锅盔。我们就,就搂火了。”他一着急,把鬼子的钢盔说成了锅盔。
哈哈哈……战士们小声哄笑起来。
赛拉觉得虽然粉碎了敌人偷袭值得高兴,但取水任务还没完成,连长的责问没啥可说的。于是调头下山,这次从阵地上下来,他们轻车熟路,没有费多大周折便来到了山脚下的大沟边。他们趴在沟沿仔细观察了一阵,见没什么动静,便爬到沟里,匍匐前行。
半夜里,天气凉爽了很多,前面偶尔传来了蛙鸣。他们俩循着蛙声向前爬,还碰到两具美军的尸体。终于,在微弱的月光下,他们见到了一小片水洼。两人高兴啊,赶紧爬过去,不管不顾的,把头埋进水里就喝,直到喝不动了才罢休。
喝饱之后,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把水壶盖子一个一个拧开,轻轻地把整个水壶按进水里,水咕咚咕咚地灌进壶里,待没有了水流进水壶的声音,才从水里拿出水壶拧紧盖子放到一边。按照上面的程序,他们依次灌满了九个水壶,挂到身上并固定好,开始往回爬。
……
(节选自《解放军文艺》,2021年第12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开篇的时间“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和后文出现的“美军”可知,该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B.虽然美军的火力非常猛烈,但四连的志愿军战士们更加顽强勇猛,经过了苦战后,终于歼灭了全部的美军。
C.经常把“事情没有”倒着说的赛拉,却没有把“轻伤不下火线”的口号倒着说,体现出赛拉坚持战斗的精神。
D.当赛拉为粉碎了敌人的偷袭而感到高兴的时候,连长责问他取水任务还没完成,但赛拉并不因此而心生怨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详细描写志愿军与美军交战场面,不仅有利于突出志愿军战士们的形象,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文章运用神态描写表现战士们“疲惫不堪,又饥又渴”,但他们依然“抢修工事,准备弹药”,表现出战事的紧张。
C.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用“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写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身姿,体现他俩的小心谨慎。
D.“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两人好像在进行某种仪式”等运用比喻,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8.文章是如何塑造连长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9.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
(二)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D.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传”不同。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四段,只运用了比喻论证,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B.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三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14.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渡 湘 江①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③,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所写。②迟日,春日。《诗经 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③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行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对自己的看法加以否定。
16.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 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_____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_______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__ _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_____,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汗牛充栋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蔚然成风
B.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大行其道
C.汗牛充栋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蔚然成风
D.浩如烟海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大行其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B.不仅为中华民族也为世界文明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C.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D.不仅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艺巨制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B.文艺魅力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C.文艺魅力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巨制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D.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1.下面这封书信有多处使用不规范或不得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5分)
尊敬的×××先生:
寄呈的《美玉生烟》已收悉,再三过目,深感敬佩。你深厚的古诗词功底,独到的解读之法,对我的诗歌创作有些许帮助,我自愧不如。这里按你的要求,我冒昧地对几处作了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冬安!
××君
2021年12月12日
22.下面是某村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天问一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同样,每个人的家乡也有自己的印记。在你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家乡)印记”?围绕它,曾发生怎样的故事、触发你怎样的情感呢?
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或“我心中的家乡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要求:1.思想健康。2.记叙文有完整的叙事情节,有细节描写,内容充实;散文对“物”有具体描写,突出特征,抒发情感。3.语言流畅,书写清晰。4.不少于800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2022级高一期中联考联评(参考答案)
语 文
1.D 2.B 3.A 4.先指出牛的精神品质及新的时代内涵,再依次从牛的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品质论证人们赞美牛的原因,最后号召人们学习和弘扬“三牛精神”。 5.精神品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勇于开拓;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示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勇于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提升杂交水稻的亩产量,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
6.B 7.D 8.①运用细节描写: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时,想到赛拉的伤势,就停住了,体现连长关爱士兵的形象;
②运用正面描写:连长听到波波沙的声音也开始对着敌人扫射,“连长他们很会打”,直接体现出连长有勇有谋、果敢的形象;
③运用语言描写:连长询问赛拉找水任务的情况,体现出连长沉着冷静的形象。 9.第一处:
①通过斜挂的钩月和点点繁星,营造了一种宁静、紧张的氛围;
②体现赛拉与杨福德找水时的小心谨慎;
③为后文美军摸黑偷袭、两方开火做了铺垫。
第二处:
①凉爽天气和蛙鸣声,营造了一种安宁的氛围;
②为后文赛拉和杨福德顺着蛙声找到水洼做铺垫;
③暗含乐观精神,抗美援朝终将迎来胜利。
10.C 11.D 12.A 13.(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2)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 14.可以。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15.AD 16.运用了对比、反衬手法。第一句写往昔春日游园之乐,对比之下,更加让人觉得当前流放处境之“悲”;第二句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从“悲昔游”“不似湘江水北流”两句可以体会出来,前者是对比,后者是反衬。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分析即可。
17.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18.B 19.C 20.D
21.①称谓“尊敬的××先生”须顶格②祝语“冬安”须顶格③“寄呈”应改为“寄来”④“过目”应改为“拜读”⑤“些许”应改为“莫大”⑥“雅正”应改为“改正”。
22.村民种植疏菜、瓜果和养殖的畜、禽、渔,直接或经过深加T后用于休闲、养生;种植、养殖和深加T的废弃物用来制成种植的有机肥料和养殖的有机饲料;如此往复循环。
23.略
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