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3.词上片写景,“_________”点明登临的地点,“______一词交代观景的时节。“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主要运用了 ______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气魄宏大,苍苍凉沉郁的意境。
4.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5.“_______________”一句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_______________”二字指秦汉故都咸阳。
6.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课内阅读
(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共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 )
A.周亚夫军细柳 三军可夺帅也
B.上自劳军 劳其筋骨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侧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D.军中不得驱驰 遂许先帝以驱驰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以备胡(用来) B.已而之细柳军(往、到)
C.天子且至(将要) D.天子为动(为了)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了汉文帝细柳劳军的故事。其中重点刻画了周亚夫这一恪尽职守、刚直不阿的“真将军”形象。
B.本文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细柳军营全副武装,军门都卫、壁门士吏传达将军指示都是从正面描写周亚夫。
C.汉文帝开明、识大体。周亚夫用军礼、军规接待“劳军”的汉文帝,“群臣皆惊”文帝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周亚夫大加赞赏。
D.本文有不少词语与古代礼仪有关。如“揖”“拜”“改容式车”等。其中“揖”是拱手行礼,“拜”是跪拜,“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同“措”)
B.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白色丧服)
D.长跪而谢之曰(道歉)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而君逆寡人者/学而时习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了发生在战国末期的一场外交抗争。面对秦土居高临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有失明君风度。
B.本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有疑问,有陈述,有判断。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有力。
C.本文采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在充满矛盾、紧张激然的场面中,重点塑造了唐雎这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士”的形象。
D.本文以对话为主,人物语言形象而富有个性。如唐雎在罗列专诸、聂政、要离的壮举后,以“与臣而将四矣”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三人行刺,血拼到底。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5.下面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尽) B.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C.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D.处处志之(记号)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其真无马邪
D.闻之,欣然规往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精练、多用短句,文中有些语句盛新图定为成高,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世外桃源”“豁然开朗”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用借代手法,用“黄发”代指青年,“垂髫”代指孩子。
C.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D.文章讲述了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借此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18.翻译下面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课外阅读
(2020·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日:“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焖戒。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吾悉能志之__________
(2)不应而还走__________
(3)李生故寻王生_________
(4)王生惊觉,谢曰_________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1.阅读此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021·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时岁饥民馁_________ ②栖于梁上 ________
③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____________ ④寔徐谕之曰 __________
2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24.你是否赞同文中陈寔对待盗贼的做法?为什么?
(2022·四川内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①,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④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角:较量。②干:这里是游说的意思。③洫:田间水道。④费:通“废”,废弃。
2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自谓可将十万( ) (2)会有土寇( )
(3)几为所擒( ) (4)使试于一村( )
26.翻译下面句子。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27.选文讲了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视觉、 听觉;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3. 西楼(金陵城西楼) 清秋(秋) 夸张 4.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及修辞手法的理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的意思是: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从中可以看出登临的地点是“西楼”;“清秋”一词交代观景的时节。词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而这万里大地都笼罩在余晖黯淡的夕阳中。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出萧条零落的秋景,渲染了气魄宏大、苍苍凉沉郁的意境;为后面抒发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的情怀做铺垫。
4.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诗人情感的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意思是: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用来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意思是: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的抗金前线,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5.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 6.家园故国之愁,吊古伤今之感。
【解析】5.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感知。“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一句中“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
6.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家园故国的愁绪,以及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据此理解作答。
7.C 8.D 9.B 10.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样,他们的将军是_定可以被敌人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
A.军:驻军/军队;
B.劳:慰劳/劳累;
C.乃:于是,就/于是,就;
D.驱驰:纵马奔驰/奔走效劳;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D.句意:皇上因此而感动。为:被。故选D。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都是侧面衬托周亚夫的形象,故选B。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曩,先前。若,像。固,必,一定。句意: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被敌人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点睛】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11.C 12.C 13.A 14.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解析】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C.“天下缟素”的意思是: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缟素:名词用如动词,穿孝服。
故选C。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其:语气副词,可要/代词,指鹏鸟;
B.而:表转折,可是/表顺承,并且;
C.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以:连词,因为/介词,凭借;
故选C。
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
从“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可见安陵君是直接拒绝了秦王的;选项中“安陵君言辞委婉,不敢拒绝”理解有误;
故选A。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于(从)、虽(即使)、易(交换)、岂(难道)、直(只,仅仅)”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点睛】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15.D 16.A 17.B 18.(他们)说自己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解析】15.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故选D。
16.此题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
A.都是“……的样子”;
B.副词,竟然,居然/判断动词,是;
C.代词,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
D.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
故选A。
1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
B.“‘黄发’代指青年”理解有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
故选B。
18.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句中: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
【点睛】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19. (1)记 (2)转身 (3)特意、故意 (4)道歉 20.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您只是记住了却不思考它,最终必定没有收获,凭什么称之为善于学习呢。 21.①“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②规劝朋友的过错,要有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④学习中不明白的地方,除了向老师家长请教外,还勇于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耻。(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我都能记住它。志:记。
②句意:转身就走了。还:转身。
③句意:李生特地找到王生。故:特意、故意。
④句意: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谢:道歉。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善,擅长。而,表转折关系。何,什么。以,凭借。
句意:学习贵在善于思考,您只是记住了却不思考它,最终必定没有收获,凭什么称之为善于学习呢?
2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在谈自己的收获时,可以从学习态度、方法,做人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从李生在规劝王生时所用引用的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可以知道,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②从“其友李生之这曰”“李生说之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可以知道,李生几次三番规劝朋友,我们要学习李生的勇气、责任与担当,要有耐心,尽心尽责地帮助朋友进步。
③从“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可以知道,王生知错能改。我们应该像王生一样,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改正。
④从“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以知道,学习中只要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向任何人请教,学习他们的优点,向同辈甚至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不以此为耻。
【点睛】译文:
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
22. 饥饿 躲藏 承认 告诫,告诉。 23.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24.示例:赞同。陈寔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城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反对。陈寔对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
【解析】2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时岁饥民馁”的句意是:这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馁:饥饿;
②“栖于梁上”的句意是:停留在房梁上。栖:躲藏;
③“自投于地,叩头归罪”的句意是: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归:承认;
④“寔徐谕之曰”的句意是:陈寔慢慢地告诫他说。谕:告诫,告诉。
2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不善(品行不好)、本(原本,本来)、习(习惯)、遂(于是)、至(到)、斯(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4.本题考查对人物做法的评价。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答。陈寔对盗贼采用的是宽容教化的方法。针对其做法可以选择赞同,其理由可从“宽容教化”的方法,能改变盗贼思想,使之改邪归正,这可从“自是一县无复盗者”的情况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当然也可以反对。因为陈寔对盗窃行为的宽容并给其财物,一方面不利于使人自力更生,也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据此理解来谈自己的看法。
【点睛】参考译文:
陈寔,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这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盗贼晚上进入他的屋子,停留在房梁上。陈寔暗中看到了,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盗贼大吃一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寔慢慢地教育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来做好事。”陈寔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偷盗的人了。
25. 统领 恰逢 几乎,差不多 在 26.拘泥于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意到这种地步呢? 27.不能拘泥于成规或古人说法,要活学活用。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自谓可将十万”的句意是: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将:率领,统领。
(2)“会有土寇”的句意是: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会:恰逢,正赶上。
(3)“几为所擒”的句意是:差不多都被擒获。几:几乎,差不多。
(4)“使试于一村”的句意是: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于:在。
2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泥(拘泥)、愚(愚蠢)、何(为什么)、至(到)、是(这)”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27.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主要讲了刘羽冲得到了两部书,自己进行苦读研究,按照书.上的去做,但最终都失败的故事。刘羽冲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结合最后 “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竞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④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可知,本文告诉人们“不能拘泥于成规或古人说法,要活学活用”的道理。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意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画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因此他郁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何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