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句子默写、综合性学习
一、句子默写(共0分)
1.(2020·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名篇名句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4)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兼葭》)
(5)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行路难》(其一)中写即使面对美馔佳酿也难有食欲,来表现李白内心的苦闷与茫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大风过后,黑云涌动,天空阴沉迷蒙,秋雨即将到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1·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名篇名句默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5)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杜牧《泊秦淮》)
(6)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7)《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刘备兵败长坂坡之际,临危受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论语·为政》中,孔子点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情景默写(共0分)
3.(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名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2)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_。(北朝民歌《木兰诗》)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_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陶渊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桃花源与外界隔绝时间之久、程度之深。
(6)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中描写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共0分)
4.(2020·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博闻中学开展“走进在线学习”系列活动,下面是与活动相关的三则材料,请认真阅读,并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如居家期间,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在线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手机无线网络,在一个网络虚拟空间进行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虽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网络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
【材料二】
新冠疫情为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按下了快进键。为此,有专业机构对我国K12①阶段学生群体近几年的在线学习人数及渗透率②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注】①K12∶指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②渗透率∶指在线教育人数与总人数的比例。
【材料三】
居家学习期间,九年级(2)班开展“读名著·考名著”的线上学习活动。小王同学准备给全班分享《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下面是他设计的一张幻灯片。
(1)“在线学习”的优缺点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
(2)请根据材料二的统计图,概括我国K12阶段学生人数、在线学习人数与渗透率呈现出的变化特点。
(3)请根据原著内容,简要回答材料三中小王同学幻灯片上的两个问题。
5.(2021·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立德中学开展“书房文化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及活动开展的情况。
材料一:书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中国人阅读的重要空间。汉代开始设立藏书阁,以收藏重要文书,形成皇家藏书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重视对典籍的整理,使得书房文化进一步系统化。唐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图书数量,提高了图书质量,促进了书房的普及。明代造纸和印刷工艺的改进,使书籍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书房的藏书内容。
材料二:书房是否会对阅读产生影响?某购书平台对有书房用户和无书房用户进行调查,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下面是从中选取的两幅统计图。
材料三:调查显示,《西游记》是最热门的书房藏书之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阅读、理解经典,活动组委会制作了关于《西游记》的阅读小档案,下表是其中之一。
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队伍小档案
离开原因 后续情节
第一次 ① 观音传唐僧金箍、授紧箍咒,并劝返孙悟空;唐僧骗悟空戴上金箍,悟空受教,随师西进
第二次 ② 唐僧被妖怪变为老虎,八戒到花果山请回孙悟空;悟空智降妖怪,师徒四人继续西行。
第三次 孙悟空打死拦路强盗,唐僧认为悟空凶恶太甚,将他逐走。 唐僧受难,沙僧前往观音处求助;孙悟空随沙僧返回,打死六耳猕猴;师徒四人和好如初。
(1)哪些因素推动了书房文化的发展?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请根据材料二,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每问限一条结论,每条不超过30字。
①比较图一中“有书房用户”和“无书房用户”的相关调查,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②总体上看,可以从图二中得出什么结论?
(3)请结合原著,在材料二的表格空白处补充恰当内容。每处不超过30字。
6.(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弘毅中学文学社2021—2022年度研学小课题为“走进明清小说”,下面是与活动开展相关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小张同学的研学笔记节选。
唐传奇大多立足于现实生活,题材较为广泛,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展示,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化的形象,这对明清小说创作自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而宋代出现的“话本”,即专业说书人为方便讲故事而写的底本,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表现形式。明清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更多文人愿意在政府不甚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此相呼应,当时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文人都对小说阅读保有较高的热情。
【材料二】
小张同学就“明清小说部分代表作阅读情况”在本校做了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材料三】
《水浒传》善于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刻画人物。下面是小张同学阅读《水浒传》时所做的相关整理。
人物姓名 原文片段 描写角度
① ……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 肖像
② ……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动作
③ 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 语言
④ 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 心理
(1)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明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写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20字。
(3)请在材料三的表格空白处填写相应的水浒英雄的姓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1)山岛竦峙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欲辨已忘言 (4)蒹葭萋萋 (5)沉舟侧畔千帆过 (6)会挽雕弓如满月 (7)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8)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文学常识要记住作者、作品等。本题中的“竦峙、辨、蒹葭、萋、雕、箸、顷、漠”等字词容易写错。
2. 千里共婵娟
瀚海阑干百丈冰 丰年留客足鸡豚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隔江犹唱后庭花 感时花溅泪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婢娟、瀚、豚、罔”等字词的书写。
3. 博学而笃志 对镜帖花黄 甲光向日金鳞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笃、帖、金鳞、蔚然、篱下、拭”即可。
4.(1)优点:不受时空限制;缺点: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在线学习人数不断增加;渗透率不断提高。
(3)①林冲携刀误入白虎堂
②陆谦谋划杀害林冲,被李小二发现并及时告知了林冲,救了林冲性命。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在线学习虽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但网络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可得: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2)读表可知,根据代表了K12阶段学生总人数空白长条框的数据可知,学生人数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根据斜线长条框的数据可知,选择在线学习的学生人数呈现增加趋势;代表了渗透率的曲线呈上扬态势,由此可知,渗透率逐年提高。
(3)①因高俅的儿子看中了林冲娘子,于是高俅设计陷害林冲,以看林冲刚购得的宝刀为由,将其骗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借机将林冲发配沧州,看守草料声。“所犯之事”指的就是林冲误入白虎节堂一事。
②林冲因得罪高太尉而被陷害发配沧州。到了沧州后,林冲遇到了曾被自己解救过的李小二而得到细心照顾并准备安下心来过日子。但没想到高太尉派陆虞候追踪而至,与当地管事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小二嘴中得知实情后怒火中烧,但后来见没有动静后,心里也就懈怠了。之后他被调到草料场去看守草料,因天下雪,他外出买酒御寒,回来发现住的草屋被风吹倒而被迫夜宿山神庙,没想到追踪而至的陆虞候,富安串通差拨火烧大军草料场,并在山神庙门外议论此事。林冲在庙内听到实情,义愤填膺,两枪搠倒富安、差拨,最后手刃仇人,割下仇人头颅,连夜奔梁山而去。
5.(1)统治者重视书房建设;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造纸和印刷工艺的改进。(意思对即可)
(2)①无书房用户认为书房对于阅读重要的比例略高于有书房用户;②有书房用户和无书房用户常见的碎片化阅读场景选择无明显差异。
(3)①孙悟空打死六个强盗,唐僧责备悟空,悟空负气离开。②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受猪八戒挑唆,逐走孙悟空。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材料一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重视对典籍的整理,使得书房文化进一步系统化”,可概括为:统治者重视书房建设;
材料一中“唐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图书数量,提高了图书质量,促进了书房的普及”,可概括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材料一中“明代造纸和印刷工艺的改进,使书籍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书房的藏书内容”,可概括为:造纸和印刷工艺的改进。
(2)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炼。
①根据图一中数据,无书房用户认为重要的比重占77.4%,高于有书房用户认为重要的比重占74.3%,认为“重要”和“一般”的比重,都比有书房用户略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无书房用户认为书房对于阅读重要的比例略高于有书房用户;
②根据图二中的各种碎片化阅读场景的选择,有书房用户和无书房用户所占的比重相差无几,因此可得结论:有书房用户和无书记用户常见的碎片化阅读场景选择无明显差异。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孙悟空第一次离开的原因是:孙悟空刚拜唐僧为师不久,有一伙山贼抢劫他们,孙悟空把他们都打死了,唐僧责怪悟空杀生,孙悟空于是一气之下离开了唐僧;
第二次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唐僧不明真理,埋怨他滥杀无辜,加上猪八戒从中挑唆,孙悟空被赶回了花果山。
6.(1)①唐宋以来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②小说创作队伍的扩大。③读者群体的极大需求。(意思对即可)
(2)①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②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阅读缺乏浓厚兴趣。(意思对即可)
(3)朱仝 @鲁达@武松@宋江
【解析】(1)
本题考查信息提炼和概括。
(1)结合【材料一】“唐传奇大多立足于现实生活,题材较为广泛,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展示,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化的形象,这对明清小说创作自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而宋代出现的‘话本’,即专业说书人为方便讲故事而写的底本,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清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表现形式”可知:明清小说的创作繁荣离不开唐宋以来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
(2)结合【材料一】“明清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更多文人愿意在政府不甚重视的小说中表达对现实的思考”可知:明清小说的创作繁荣离不开小说创作队伍的扩大。
(3)结合【材料一】“与此相呼应,当时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文人都对小说阅读保有较高的热情”可知:明清小说的创作繁荣离不开读者群体的极大需求。
(2)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结合“明清小说部分代表作阅读情况”调查表可知,对于《警世通言》《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全传》这些明清小说代表作,学生听过其名字的比例大概在60%到90%中间,看的出比例很高,由此可知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生只读过部分章节的比例在10%到30%中间,读过整本书的比例在20%以内,看的出比例都比较低,由此可知:该校学生对明清小说阅读缺乏浓厚兴趣。
(3)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材料三】“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可知,这是朱仝,绰号美髯公,郓城县人氏,出身富户,原为县马兵都头,曾先后义释晁盖、宋江等人。后改任当牢节级,又义释雷横,被刺配沧州。因失却沧州府小衙内,被迫上梁山落草。梁山大聚义时,一百零八将之一,排第十二位,上应天满星,担任马军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后授保定府都统制,最终官至太平军节度使。
结合【材料三】“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可知,这是鲁智深,这个情节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结合【材料三】“你倒来发话,指望老爷送人情与你,半文也没!……看你怎地奈何我!没地里倒把我发回阳谷县去不成?”可知,这是武松,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
结合【材料三】“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可知,这是宋江,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发配江州,出自《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