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09:3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其因音韵美、内容美。
2.反复诵读,诵读基础上,研讨文中的览物情、悲喜观、优乐观。
3.注重积累,延伸拓展,了解范仲淹的人生。
预习:
1.熟读文章至背诵。
2.依据注释,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课堂教学2课时+预习及落实2课时
导入:
师:千百年来,中国知识界流传一句话:不读《出师表》不知何为忠;不读《陈情表》,不知何为孝。忠孝是封建道德标准。随着历史进入现代社会,这“两表”的影响力,已在逐渐减弱,特别是《陈情表》,已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同样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岳阳楼记》却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屏幕显示):
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岳阳楼记》)穿云破雾,历久弥新。
梁衡《美文是怎样写成的》
师:《岳阳楼记》,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的是什么 让我们慢慢研读,发现其中的奥秘。
屏幕显示: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师生共诵《岳阳楼记》。
一、品析音韵美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大家在诵读时有没有感受到它的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生:有。
师:那么这种音乐美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来观察它的句式特点。
生:有比较多的四字短语。
师:比方说——
生:比方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日星隐曜”“樯倾楫摧”。
师:同学们在书上圈画出来。
生开始圈画。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四字短语吗?
生:还有“唐贤今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师:读这些四字短语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很顺口,读起来很舒服。
师:是的,这种用四字短语组合而成的句子就叫四字句,具有音韵协调、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的特点。
板书:
四字句:音韵协调、语气呼应、语意互补,整齐流畅。
生在课文中笔记。
师:还有别的句式特点吗?
生:长短句交替使用。比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就是先短句后长句。
师:这样的组合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有节奏感。
师:特别好,这种长短句的组合也叫散句,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板书:
散句: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师:与散句相对应的,叫偶句,偶句就是用了对偶的句子,同学找找文中的偶句。
生:“衔远山,吞长江”。
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师:这些偶句对仗工整,含义深刻,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师板书:
偶句:对仗工整,含义深刻,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师:再仔细去读散偶句,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生观察自己圈画的散偶句。
师:作者在记叙时大多用——
生:散句。
师:在写景时大多用——
生:偶句。
师:这样的句式组合给了读者怎样的感觉?
生:就能区分叙事和写景的情感。
生:散句就能将事件娓娓道来,偶句就能把景物描述得特别形象。
师:很有见地啊。让我们在诵读中再次体会四字句、散句偶句交替使用的音韵美。
师生齐读全文。
屏幕显示:
句式多样,音韵美
二、品析内容美
师:音韵美和句式的错落美都只是《岳阳楼记》的形式,而形式美是无法让一篇文章穿云破雾历久弥新。所以,接下来,咱们得走进文章,研读它的内容。本文标题叫做《岳阳楼记》,可见本文的写作对象应该是——
生:岳阳楼。
师:岳阳楼为岳阳城西门城楼。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龙蟠之势.。范仲淹在此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一点的?
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屏幕显示: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师:这两句话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看。
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岳阳楼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
生“衔”“吞”用来拟人修辞,把洞庭湖写活了,给人以一种气势磅礴景象辽阔的感觉。
师:你分析得更细了。但这不是拟人,而是比拟中拟物的手法。这里老师有个小疑惑:这是描述岳阳楼的画面吗?
生:不是,是洞庭湖。范仲淹说的是岳阳楼的“大观”。
师:什么是“大观”?
生:盛大的景象。
师:本文的体裁是——
生:记。
师:作为“记”,就应该为岳阳楼作记,将岳阳楼的修建时间、原因、规模、楼上景物等都该写上,然而依据刚才所找的句子,我们发现作者着重写的对象是什么?
生:是洞庭湖,因为“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也是洞庭湖的景象。
师:范仲淹写离题了吗?
生:没有,这些景象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跟岳阳楼有关。
师:文中就用了这样的一个词概括——
板书:
览物之情
师:什么叫“览物之情”?
生:观赏景物时引发的情感。
师:作者为什么避开岳阳楼不写,而是去写“览物之情”呢?
生:因为“前人之述备矣”。
师:什么叫“前人之述备矣”?
生: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备了。
师:哪个字解释为详备?
生:备。
师:岳阳楼作为江南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留下许多名篇佳作。
屏幕显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唐朝·杜甫.《登岳阳楼》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唐朝·白居易《题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朝·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宋朝·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师生随着屏幕显示的诗句,一一诵读。
师:岳阳楼重修之后,唐贤今人的这些诗句就刻在楼里。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句刻在楼内,范仲淹就不再重复,所谓人详我略,人略我详,于是他转到写登楼的“览物之情”了。我们来读读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屏幕显示: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师生共读。
师: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具体是怎样的呢?当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你站在岳阳楼上看到了——
生:看到寒冷的风在愤怒地呼号,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
师:好一幅“洞庭风雨图”啊!你在这片风雨中看到了哪些意象?
生: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薄暮、虎啸、猿啼。
师:这些意象恰恰应和了你此时的内心。请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生: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国”?
生:国都。
师:七年级也学过有此类解释的文章,能回忆起来吗?
生:好像是《穿井得一人》。
师:国人道之——
生齐背:闻之于宋君。
师:然而,当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站在岳阳楼上观赏洞庭湖,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师:你知道“锦鳞游泳”中的“锦鳞”用了什么修辞吗?
生:比喻?
师:这叫借代。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这里是用什么代替鱼?
生:鱼鳞。
师:使用借代修辞有什么好处?
生:更加形象生动。
师:这是白天的景象,你,趁着月色上了岳阳楼,又看到怎样的图景?
生: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师:如果说刚才是一幅“洞庭风雨图”,那么现在又是什么图?
生:洞庭景明图。
生:洞庭明丽图。
生:洞庭春和图。
师:你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在这幅景致中的情感?
生:天光、沙鸥、锦鳞、岸芷汀兰、皓月、渔歌。
师:多么美好明丽的意象啊!对着这幅图景,你又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我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扎实。这两段话用了什么修辞?
生:对比,将不同天气不同心情进行了对比。
师:这样对比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突出洞庭湖的景色会影响迁客骚人的心境。
三、品析情感美
师:范仲淹书写“览物之情”时关注的是哪类人群?
生:“迁客骚人”。
师:什么叫“迁客骚人”?
生:“迁客骚人”指被贬的政客和诗人。
师: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迁客骚人”们的“览物之情”呢?
生:因为来岳阳楼的大部分是“迁客骚人”。
生: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给“迁客骚人”看的。
师:能想到这一点,说明你考虑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将目光回到文章第一段。这一段为读者提供了哪些信息呢?
屏幕显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第一段告诉我们写《岳阳楼记》的原因。
生:“属予作文以记之”说明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滕子京嘱托他来写的。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说明滕子京就是“迁客骚人”。
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看出滕子京把巴陵郡治理得井井有条。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那么滕子京是不是范仲淹所说的这一类“迁客骚人”呢?我们看一段历史资料。
屏幕显示:
滕与范仲淹是同年的进士,也是一个热血报国的忠臣。西北战事吃紧时滕也在边防效力,知泾州。当时正定川一役大败之后,形势危机。滕招兵买马,犒赏将士,重整旗鼓。范又让他兼知庆州,亦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正因为他干事太多,就总被人挑毛病,有人告他挪用公款十五万贯。仁宗大怒,要查办。但很快查明,这十五万贯钱,犒赏用了三千贯,其他皆用于军饷。而这三千贯的使用也没有超出地方官的权力规定范围,但是朝中的守旧派,咬住不放,乘机大做文章,宰相等也默不作声。
范这时已回京,他激愤地说,朝廷看不到边防将士的辛苦和功劳,一任有人在这些小问题上捕风捉影,加以陷害,这必让将士寒心,边防不稳。他力保滕宗谅无大过,如有事甘愿同受处分。这样滕才没有被撤职,而在庆历四年(1044年)被贬到了岳阳。
梁衡《美文是怎样写成的》
生浏览资料。
师:你从资料中读到什么信息?
生:滕子京是含冤被贬到巴陵郡,而是范仲淹在这过程中力保了滕子京。
生:滕子京是热血报国的忠臣,但是他却因忠诚被贬谪。
师:如果你是滕子京面对这样的遭遇,会有怎样的心境?
生:会很痛苦,很愤怒。
生:会觉得很冤枉,我明明是忠心耿耿为国,却被贬职。
师:我们再看一则材料。
屏幕显示:
“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宋·周辉《清波杂志》·《逐客》篇
师:周辉这段话中用什么来称呼“迁客骚人”?
生:放臣逐客。
师:提取其中的动词,叫做——
生:放逐。
师:什么叫“放逐”?
生:就是被赶出去吧。
师:当你不确定这个词的含义时,不妨用这个词造个句。
生:滕子京虽然忠心耿耿,但他依然被朝廷放逐了。
师:记住这个方法了吗?“迁”“放”“逐”,这些字都隐含遭遇此类经历人的苦痛。所以面对“放臣逐客”“迁客骚人”的人生遭遇,滕子京在岳阳楼修建好之后是如何表现的?
生: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师:这句话里有个字——“恸”,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好像是很悲伤的意思。
师:对,“恸”就是极度悲伤,大哭。告诉老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目的是什么?
生:到岳阳楼上大哭。
师:用周辉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他的内心情感。
生:忧悲憔悴。
生:特为酸楚。
师: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生其诵: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师:面对滕子京这样的状态,范仲淹是怎样劝勉的呢?我们一起诵读。
屏幕显示: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师生一起诵读。
师:作者对滕子京的期望是什么?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师:这几句话什么意思?
生: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担忧君王。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在于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去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再快乐。”。
师:你是怎样理解“进”“退”?
生:“进”指做官,“退”指不做官。
师:放入句中重新解释。
生:他这样做官也忧愁,不做官也忧愁。
师:都是“忧”,那什么时候才能乐呢?
生: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能快乐。
师:这就是作者对滕子京的劝解。
屏幕显示: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宋· 范公偁 《过庭录》
师:从《过庭录》中,同学们看到范仲淹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劝解滕子京,因为他总是“愤郁颇见辞色”。
师:他劝解的重点集中在两句话上。同学们齐读。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忽然想起《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他知道杞人忧得“废寝食者”,就“忧彼之所忧者”。情意之深,可见一斑。但范公高于“晓之者”的是,他开出了更高明的药方。
四、品析思想美
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范仲淹不希望滕子京也以物喜以己悲,而是——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这就是什么样的人的思想?
生:古仁人。
师:什么样的人叫做“古仁人”?
生: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能举下例子吗?
生:比方说孔子、孟子。
师:对于“古仁人”而言,外物和自己都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的内心就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么,大家认为对于“古仁人”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生:天下百姓。
生:苍生百姓。
生:国家的平安。
师:刚刚同学们都提到了一个词——
板书:
天下
屏幕显示:
天下:
(1)四海之内,全中国
(2)人世间,社会上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5)自然界,天地间
师:在范仲淹的心中,天下应该指的是哪个层面上的含义?
生:全中国,四海之内。
生:全世界,所有的人。
师:究竟哪个解释更符合文意呢?同学们结合文本来谈谈。
生:因为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乐”是人发出来的,所以范仲淹关注的是天下人的忧乐。
生:我觉得“天下”还包含这四个意思,古仁人担忧的是全中国,人世间、所有人、国家、还有天地万物。而范仲淹的“忧”和“乐”应该是包含这么多的东西。
师:有道理啊!听了你的发言,老师忽然想到“大爱”这个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是不随波逐流。那么以什么为立身根本呢?以实际情况,以国家利益,以所有人的利益、以天地万物为根本。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范仲淹如此劝解滕子京,那么他自己做到了吗?我们先看看他的人生历程。
屏幕显示:
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
天圣七年(1029年),反对天子率百官上寿太后,且上疏请太后还政。被贬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明道二年(1033年)冬,因反对皇帝废掉郭皇后被远调知睦州。
景祐三年(1036年),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被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后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庆历三年(1043年),参与“庆历新政”失败,贬放河南邓州。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调邓州(今河南南阳)。
学生浏览资料。
师:范仲淹自二十七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四起四落有三十一年。他也是——
生齐声:迁客骚人。
师:范公也是“迁客骚人”,也是“放臣逐客” 啊。让我们回过头再去读文中书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语段。
屏幕显示: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生齐读。
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大家是不是能从这两段的景物描写中看到他的宦海浮沉?
生:我觉得这里也是作者对自己做官生涯的一种隐喻,他的经历就像洞庭湖一样,气象万千。
生:范仲淹也经历所有“迁客骚人”的不幸遭遇,也应该有“感极而悲”和“喜洋洋”的情感。
生:我也觉得范仲淹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得这样详尽,是因为他有过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师:面对宦海浮沉三十来年,范仲淹有没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做到了(没做到)。
师:判断要以史实为依据,我们继续研读材料,这是范公在第三次被贬时写给吕相公的文字。
屏幕显示:
“仲淹草莱经生,服习古训,所学者惟修身治民而已。一日登朝,辄不知忌讳,效贾生‘恸哭’‘太息’之说,为报国安危之计……仲淹于搢绅中独如妖言。”
范仲淹《上吕相公书》
生:我觉得范仲淹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资料里面说“所学者惟修身治民而已”“为报国安危之计”,可见他心中装的是“天下”,心中有“天下”的人就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我觉得他没做到,资料里说“仲淹于搢绅中独如妖言”,说明他意识到他的言行举止和别人是不同的,他是被排挤的。特别是“妖言”一词,写出他内心的难过痛苦。
师: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时,从京城开封出来到饶州要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上竟无一人出门接待范仲淹。而饶州在鄱阳湖边,风高浪大,范自幼多病这时又肺病复发。不久,那成天担惊受怕,随他四处奔波的妻子也病死在饶州。未几,他又连调润州、越州。四年换了三个地方。范公想起楚国被流放的屈原,汉代被放逐的贾谊,报国无门,不知路在何方。于是写道——(手指屏幕)
生念:“仲淹草莱经生,服习古训,所学者惟修身治民而已。一日登朝,辄不知忌讳,效贾生‘恸哭’‘太息’之说,为报国安危之计……仲淹于搢绅中独如妖言。”
师:此句之中有苦痛茫然。
师在“妖言”一词下画线。
师:但是,还有他坚守的理想。
师在“所学者惟修身治民而已”“为报国安危之计”下画上红线。
师:范仲淹也是普通人,他面对报国无门茫茫前路,他也会内心忧伤苦痛迷惘。但是正因为他普通,他的不改初心,他的坚守,,恰恰证明了他是个真正的伟丈夫。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非强调一个人不因外物和自己的遭遇而悲喜,而是强调无论外物和自身遭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他内心的坚守。
屏幕显示: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①羌②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③。
《宋史·范仲淹传》
注释①诸:各(部落)。②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③枢密副使:官职名。
师:这是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的范仲淹。1038年宋西北的夏建国,赵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赶赴前线,这年他已五十二岁,这之前他从未带过兵。范仲淹一路兼程,赶到延州。延州才经兵火之后,前面三十六寨都被荡平,孤悬于敌阵前。朝廷曾先后任命数人都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但范仲淹却说,形势危机,延州不能无守,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经历三次贬谪,他面对国难,抛却个人利益,敢于牺牲,不患得患失,这就是“不以己悲”。
屏幕显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实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屏幕显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的信念。不管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官员都有忠奸、公私、贤愚、勤庸之分。而公而忘私、“先忧后乐”是超时代,超阶级的道德文明、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永远的精神财富。范仲淹道出了这种为人、为臣的本质的理性的大美,文章就千古不朽了。让我们齐诵这句千古名言——
生齐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再看回范仲淹的人生历程,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屏幕显示:
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生于徐州。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
天圣七年(1029年),反对天子率百官上寿太后,且上疏请太后还政。被贬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明道二年(1033年)冬,因反对皇帝废掉郭皇后被远调知睦州。
景祐三年(1036年),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被贬到饶州(今江西鄱阳)。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后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庆历三年(1043年),参与“庆历新政”失败,贬放河南邓州。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调邓州(今河南南阳)。
生:范仲淹一辈子被贬谪四次,但是无论遭遇怎样的经历,他的忧民之心始终不变。所以上疏请太后还政、反对皇帝废掉郭皇后、进献《百官图》、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参与“庆历新政”。因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虽然范仲淹也是“迁客骚人”,但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在经历多次贬谪后,当朝廷需要他时,他依旧挺身而出,带领将士保家卫国,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1051年,范仲淹去世前一年,在青州做知县,这是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他见百姓往二百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二到三成。农民之苦,上面长期熟视无睹。范仲淹心里十分不安。他就改革征税方法,命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了百姓运输之苦,还将省出的余钱退给青州百姓。他说——
屏幕显示:
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范仲淹
师:范仲淹的“忧”是真忧,决不沽名,不作秀,甚至还要顶着上面的压力,冒被处分的危险。这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信念——
生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梁衡先生是这样评论《岳阳楼记》的。
屏幕显示:
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他自己的一生。
——梁衡《美文是怎样写成的》
师:梁衡先生为什么说文章写的是范仲淹的一生呢?
生:范仲淹四次被贬,经历过所有“迁客骚人”的痛苦,但是只要国家百姓有危难,他就会放下个人所有的痛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让人联想到作者跌宕起伏的人生,范仲淹经历过痛苦和挣扎,他也和滕子京一样,虽有爱国心,但是却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可以,他依旧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其实,范公书写《岳阳楼记》时,不曾亲临现场,而是观看滕子京寄给他的《洞庭晚秋图》有感而发。未曾亲历,却写出千古好文,只是因为范公将一生的阅历都融注到文章之中。我们来读读梁衡先生的解说文字。
屏幕显示:
范仲淹看罢信,将图挂在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倾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那西北的风沙,东海的波涛,朝中的争斗,饥民的眼泪,金戈铁马,阁中书卷,狄仁杰的祠堂,楔入西夏的孤城,仁宗皇帝忽而手诏亲见,忽而挥袖逐他出京,还有妻子牵衣滴泪的阻劝,长子随他在西北前线的冲杀……一起浮到眼前。他心中万分激动,喊一声:“研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片刻一篇三百六十八字的《岳阳楼记》就如珠落玉盘,风舒岫云,标新立异,墨透纸背。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震大千而醒人世,承千古而启后人。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用纯青的火候为我们铸炼了一面照史、照人的铜镜。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实在是写他自己的一生。
——梁衡《美文是怎样写成的》
师生共读。
师: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屏幕显示:
“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
—— 金代学者元好问
师: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屏幕显示:
“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梁衡
师:所以,《岳阳楼记》,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的是音韵美、内容美、情感美、思想美,更是范仲淹的人格美。来,让我们共读梁衡先生的看法。
屏幕显示:
北宋之后,论朝代,已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六代的更迭;论社会形态,也经封建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三世的冲击。但它穿云破雾,历久弥新。呜呼,以一文之力能抗六代之易、三世之变,靠什么?靠它的思想含量、人格思想、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它以传统的文字,表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
—— 梁衡 《美文是这样写成的》
师生再读《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