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雷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雷雨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18:1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雷雨》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课文。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语言凝练,用词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夏日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学习本篇课文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文插图,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语段、想象画面的能力,通过构建学生学习与生活联系桥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景物变化,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感受雷雨为我们生活带来的无限乐趣,也为学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初步概括的能力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认读“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生字,会写“雷雨、乌云”等6个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并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
教学难点: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谈话激趣法
教学时我采取猜谜的方式,并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题《雷雨》,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比如换词比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体验教学法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学习课文理解词语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动作以及看动画的方法来理解教学难点“垂”等字。以图文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4、情景教学法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夏季雷雨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心理学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所以,课堂上我以音频(雷声、雨声)的方式,让学生欣赏雷雨前中后的变化。结合教材插图以及多媒体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辨别各种不同的雨的生动景象。
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层次分明,鼓励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想象雷雨的景象。
2.合作探究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习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分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三部分,所以我会以“扶”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部分,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3.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生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道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联系生活实际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让语文更具魅力。《雷雨》一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自然想象的兴趣。
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而合理地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更好的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我的课堂结构是: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展开想象——交流学法——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借助多媒体课件以谜语的形式导入课题,让学生形象感知“天要下雨”的景象,让学生对课题有了感性的认识。随即通过播放雷雨声,让学生体会到“雷雨”的脾气,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通过指名朗读三部分(1-3段;4-6段;7-8段),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正音。
预设:①1-3段:平翘舌音区分(蝉—蚕,垂);
②4-6段:两个“啊”读音变化,跟读“wɑ”;
③7-8段:声母发音“户”(窗户“户”读轻声);
猜老师分段朗读意图:1-3自然段写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4-6自然段写雷雨中大雨倾盆的景象,7-8自然段写雷雨过后清新的世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3.图文结合 引导想象
(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教师相机指导雷雨前景象。
(2)默读第一部分(1-3自然段),画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可让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教师依次把板贴贴在黑板上)
(3)师生合作,再读:雷雨前的景象(1-3段),联想四字词【相机出示:乌云密布 狂风大作 电闪雷鸣】
(4)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联系生活实际):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演示动作、谈感受、指导朗读)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换词读、动画演示、拓展练习、男女生读)【“垂”一头有丝连着】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指名读,用“越来越”说说其他景物)
(5)挑战背诵(师生合作读再挑战背诵)
指导学生背诵方法:借助板书,想象画面,帮助学生进行背诵。
说明评价等级,指名挑战背诵,并进行教师评价,同桌互背再互评。
本环节通过师生合作,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形式进行词句感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通过填空练习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想象画面,挑战背诵课文。
4.合作交流 探究学法
(1)讨论: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小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等)。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找雷雨中、后的景物,边读边想象画面,互相谈感受。
(2)师生交流: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
【预设】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谈感受:彩虹像______一样挂在天空?)
蜘蛛又坐在网上。(想象蜘蛛的心情,对比“雷雨前蜘蛛垂下来,逃走了”。)
(3)挑战背诵
观察插图指名朗读4-5段;男女生对比朗读1-3和7-8段“雷雨前和后景象”。
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雷雨前、中、后的景色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同桌互说,指名说。)
挑战背诵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和对比朗读朗读课文,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尝试分场景背诵课文。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真正能将课堂还给学生。
5.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借助填空补充,师生互动,在师生对话中,让学生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进一步深刻化。
研读字词,重点书写“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通过编口诀的方法帮助学生书写。
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下雨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拓展延伸认识生活中不同的雨,如毛毛雨、阵雨等等,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在这部分设计中,我结合多媒体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既加深了课文印象,又以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教学中我以朗读结合图片的形式唤起学生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语言文字中感受雷雨的独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板书设计
16.雷雨
雷雨前
雷雨中
树、房子、雷声、雨
雷雨后
太阳 彩虹 蝉 池塘 青蛙 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