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一、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整首诗口语成诗,景色醉人,韵味十足。特别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意境广阔,给人无尽的喜悦和想象。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过大量的古诗,课文中出现的古诗部分学生已会背诵,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具备一定的学习力,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并通过想象加深画面感受。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字的演变,随诗认识“晓”、“宋”“慈”等字,引导学生运用组词、形声等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学习吟诵,能正确书写生字“莲”“荷”。
3.初步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
4.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借荷塘美景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1.学会运用想象,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借荷塘美景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板贴、(山、荷叶、荷花、丛林)板贴、生字板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牵连旧诗,引出对比
1.对比读题,漫步西湖
师:同学们,杭州西湖的绝美风光,让人陶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是写于西湖湖畔的一首美诗。
师:旁边这首是——小池,上学期我们就已经认识它啦。比一比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题目一长一短)
2.理解题意,读好停顿
师:这么长的题目,谁来挑战读一读?
师:停顿好像不一样。小朋友们,长句子得先理解意思,才能读好停顿。你读懂了什么?
师:理解着读,果然不一样了,一起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的古诗,激发起学习新古诗的兴趣,低段孩子对朗读兴趣浓厚,可以从朗读诗题理解意思导入新课。
二、对比学字,了解作者
1.对比读诗,走近作者
师:小朋友们,谁在送别林子方呀?(杨万里)
师:赞叹小池风光的作者也是——(杨万里)
师:哪个朝代的?(宋)
(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的五个王朝。宋,指的就是宋朝。上面是屋子,“木”代表着神树,意思是“屋子里有神树”。后来多指姓氏和朝代。)
师:乘上列车,让我们一起走进诗里,去畅想一番吧!(生自由读诗)
2.追本溯源,说文解“慈”
师:列车到站啦,猜猜这是哪儿?(预设:不知道/净慈寺)
引导学生发现:“慈”上边是细铁丝,代表细微的东西;下面是心,它是一个形声字!声旁是“兹”,形旁是“心”,一加就是“慈”。
师:慈,代表着“关心爱护从心中滋生”,有长辈对晚辈关怀爱护的意思。(引导组词,伺机点评。)
3.走近诗人,了解背景
师:这就是净慈寺,寺内有口大钟。每日傍晚,洪亮的钟声便会传遍整个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朋友,他接到皇上的任命,要离开杭州到福建做官,杨万里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别好友。
师:有趣的识字方法,帮助我们把字词记得牢牢的。来,去掉拼音放回诗中,一起读读——(生齐读,提醒字音)
师:叮咚!列车到站啦。短短的旅途,你听明白了什么?
小结:杨万里诗很短情很长。他写诗是为了送别好友林子方。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的对比,引起学生对作者、古诗的好奇心与兴趣,这为下面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三、对比读诗,交互吟诵
1.对比读诗,别样夏景
师:接下来不出声,默读两首小诗,边读边想,你发现了——(都是七言诗;都是夏天的景色)
师:二、二、三,停顿着读,节奏就有了,试一试?)
(指名读;齐读)
2.对比读诗,交互吟诵
师:诗歌诗歌,古人把诗当歌来唱呢!想不想听一听?
师:注意到老师的手势起伏了吗?(生回答)准备好手势,读——(配乐《出水莲》)
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厉害,一学就会!(板贴:入诗)
设计意图:前面解决的生字词,这里通过对比读诗,配乐读诗,更好的让学生走进古诗。
四、置身情境,西湖美景
1.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后两句很有名,重点描写了两种景物,一种是——另一种是——
①出示生字课件,指导学生观察交流生字结构、笔画重点及书写顺序。
②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书法家们,我们把“荷、莲”送回诗中,男生,读。
师:小池的后两句诗也很有名,流传至今。女生,读。
师:初夏、盛夏,不同的荷塘美景被你们读出来了。
2.情境引入,解意话情
①化身荷叶
师:我现在走进夏日荷塘的图画里,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还听到荷叶晃动的沙沙声,看到小荷叶们背挺得直直的,小眼睛亮亮的的——越来越多小荷叶挺直了脊梁——
师:哎,这片小荷叶的颜色很好看!能介绍一下自己吗?(我是绿色的)哇,是哪个字把你变成了绿色?(碧)
师:你看到了什么?(荷叶连着天)
师:荷叶真怎么样?(很多,绿色看不到头,像海洋一样)
师:你站得高,看得远。
师:荷叶们,踮起脚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读:接天莲叶无穷碧);往左右瞧,看到的是——(读:接天莲叶无穷碧);往远处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读:接天莲叶无穷碧)
小结:你们像一大片无边无际的碧绿海洋,真壮观!
②化身荷花
师:满眼都是翠绿,真舒服呀。我忍不住闭眼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有着花的清香,原来荷花们从荷叶间冒了出来啦,我看看,哪朵已经开好啦——
师:这朵颜色真好看,我第一眼就很喜欢,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粉的)
师:还有别的颜色吗?(浅粉色、粉红色、玫红色……)
师:真美,荷花姿态不一样,美的也不一样。加上动作,读出别样的美——
师:身上暖洋洋的,什么照在了你们身上?阳光一照,你变——你也变——(有了太阳的映照,你们更红更美啦,读——)
3.感受互文,体会赞美
师:(播放荷叶荷花视频)美吗?(美!)
师:红花有了绿荷映衬,更美了!(板贴:荷花荷叶)
师:把你们的赞叹送回诗里,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师:读着读着,发现了吗,诗人觉得几月荷塘最美?(六月)
师:所以他忍不住发出这样的赞美,再读——(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小结:这诗越读越美!“想象”就是这样神奇,能让我们走进诗里,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情画意”。(板书:想象、入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和朗读,让学生充分去读去想象,仿佛自己就是这美丽景色中的荷花或荷叶,为下一环节悟情做好铺垫。
五、回扣诗眼,感悟“送别”
师:同学们,其实杨万里写了两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首是 其二,这首是其一。看,这时天还没亮,只挂着浅白色的残月,杨万里和林子方走在杨柳道上。正值盛夏,满目红荷,却阴阴凉凉。他们走过了南山,又绕回到北山。
师:他们这样在山间、荷塘来回走转是为什么呀?(两人不舍分别)
师:是呀,绕回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讲到送别诗我们一年级也学过一首,谁还记得?(生背《赠汪伦》)
师:和李白一样,杨万里和林子方之间的情义也有千尺深,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他现在的感受——(难过、伤心、依依不舍)
师:如果你是林子方,收到诗 你想对杨万里说些什么?
(预设:我懂你的情义,我会将你的诗好好保存,连着这份美景,永远记在心中)
师:你们走进了他的心中,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板贴:入情)
师:同学们,诗人究竟把离别藏在哪儿了呢?咱们一起来找一找——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离别藏在歌声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藏在美酒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离别藏在目光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离别藏在美景里。
师:同学们,帆船即将远航,我们也要和林子方、杨万里、还有那西湖美景说再见了。和他们的离别,是一首情意绵长的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道别(配乐《出水莲》,生背诵古诗。)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荷”“莲”并组两个词语
七、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反思:
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过程中,每次教学都有一次新的启发与成长。特别是第一次试教,在对“字词环节”留有很大困惑,字词意思“连连看”似乎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困难,孩子们较难理解,于是我将采取“随文识字”及“模糊理解”字义的古诗教学方式。依照这样的方式,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特别是在字词环节我抓住“晓”“慈”“宋”,进行了重点教学,采用字形演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字义。这样试教很浪费时间,不能按时完成教学内容。
我心想,“对比味”已比刚试教时浓了,从“对比题目”读好停顿;“对比作者”了解朝代;“对比诗文”学唱吟诵;“对比名句”聚焦画面,想象入境,每一步流程都已鲜明,学生在层层“对比”中链结旧知,加以新的运用:比如233读诗,吟唱等,他们还在想象中化身为河中莲花,在“碧”“红”的对比反衬中,形象地感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美,体会诗人的赞叹与喜爱。最后“诗对比”体悟送别也是情境引入,化身林子方道别,深情话别,找诗中的离别景象点明了主旨,扣题“送”——回归送别主题。
后来我思考了许久,原来在“对比”与“情境”这两大重点难点我花费太多的话语,后来我稍稍进行调整,简化了教学语言后,都很好的呈现出现。在试教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与波折,但是都慢慢的改进调整,在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对知识点也掌握的很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