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人物的感受(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人物的感受(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20:4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人物的感受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李白
汉帝长杨①苑,夸胡羽猎归。
子云②叨侍从,献赋有光辉。
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
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
【注】①长杨:汉行宫名。②子云:扬雄,字子云。汉成帝时得同乡杨庄推荐,成帝命他随侍左右。著《长杨赋》《羽猎赋》以劝谏,授给事黄门侍郎。
1.请以“故人”的口吻谈谈其与李白归逢时的感受。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757 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辗转投奔肃宗的杜甫被授左拾遗,不久就因上书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
2.本诗结尾处,作者与家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梦寐”的感受?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诉别
[宋]苏轼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这两首诗词均写离别,却写出诗(词)人不同的感受。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1】欢时务【2】,解颜劝农人。平畴【3】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4】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1】耒:农具。【2】时务:此处指春耕。【3】畴:田地。【4】浆:酒。
4.简要概括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感受有哪些?
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1)
崔颢
昔人(2)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2)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5.后人评价崔颢的《黄鹤楼》,认为他写出了人生的苍茫之感。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这种感受。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①(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②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③,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移居:搬家;②将:岂;③纪:经营
6.诗歌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哪些感受?请简要概括。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7.研究者论此诗,认为它叙事节奏舒缓,能给读者独特的阅读感受。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①(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延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8.阅读全诗,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感受的。
参考答案:
1.①李兄具有扬雄一样的才华,侍从唐王,身受皇恩;
②我非常感激,你能向唐王荐举自己;
③期待一起大展宏图。
2.战乱中生还太偶然,夫妻不敢相信此事的真实,只好不停地在烛光下凝视对方以确定不是做梦。以往相思常入梦,今日相聚翻疑梦,乱离之悲伤,重逢之惊喜与疑惧,尽在其中。
3.苏词写词人与友人临老相别,夜宴之后仍心系友人,盼友人早日归来,表现出词人难舍难分的情绪和悲哀的心境。而王诗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诗人与好友分离虽不免伤感,却极力宽慰友人,洋溢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①劳动的快乐;②与农民交往的快乐;③感受自然的快乐;④隐居生活的快乐。
5.(1)时光流逝的沧桑之感。首联写岁月不再,古人已逝,表达了世事茫茫,人世沧桑的感慨。(2)乡关难及的渺远之感。颈联中暮色苍茫,江烟浩渺,家在何处?让人顿生杳杳难及的悲愁。(3)山河亘古而人生渺小之感。白云悠悠千载,草树萋萋永在,在浩瀚无垠的时空中,人仅是沧海一粟的存在。
6.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7.①本诗叙事节奏舒缓。它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事,将春旱秋霜给农民造成的灾难一一叙出,把农人无粮充饥,只好去采地黄的经过也叙述得有条不紊,语气沉重,节奏舒缓。②在舒缓的节奏中,读者更能感受到农村生活日复一日的艰苦,以及农人们的希望与绝望,激发起读者对主人公不幸的同情,以及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的憎恨。
8.尾联写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一个个都飞黄腾达,他们的境遇和自己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或回答反衬),表达了诗人人生的不得意,空有壮志难以实现的苦闷,也表达了对这些尸位素餐的富贵之人的轻视与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