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六节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机械和功第六节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本节一课时完成,是一节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课。本节教学在于让学生练习组装滑轮组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通过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己测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一步了解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增强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整合思路
本节教学从出示实验目的幻灯片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再利用幻灯片出示讨论题目利用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新课。然后利用一组幻灯片出示学生容易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扫除学生实验障碍。再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讲解实验步骤,理顺实验思路。最后用幻灯片总结学生实验数据,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教学中又用大量幻灯片出示练习题目,强化所学知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是一节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完成是有基础的。这个实验从组装滑轮组到测出各个量,要进行的活动和记录的数据都较多,它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实验时,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分析
刻度尺、钩码、弹簧秤、滑轮组两个、铁架台、长约2m的细绳(以上为分组实验器材按每组计)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作用 使用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幻灯片和图片 实验目的幻灯片,讨论机械效率测量的幻灯片,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幻灯片,数据表幻灯片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多媒体播放 实验结论 25分钟 自制幻灯片国家基础教育网
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视频 实验和小结视频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小结。 多媒体播放 实验结论 10分钟 国家基础教育网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发现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点: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七、教学难点:测量动力及s和h之间的关系
八、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滑轮的机械效率如何测量? 积极思考 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讨论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出示课件幻灯片指出实验目的 1.讨论:
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么测量?需要计算哪些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以下几点:(出示课件中的幻灯片进行强调)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也可以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钩码上升的高度可以这样测量:先把钩码(的上沿或下沿)放到刻度尺某一整数刻度处,记录这时的刻度值,如h1;向下(或向上)拉弹簧秤后,再量出钩码到桌面(或铁架座面)的距离,如h2;h2一hl就是钩码升高的高度h。(h值可以为10cm)
(3)拉力的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当弹簧测力计要竖直,必须使它们匀速地移动。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可事先在细绳适当的位置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实验中要求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记录自己测得的数据。 了解实验目的学生思考讨论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如何测量钩码的所受重力?如何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拉力如何测量?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如何测量? 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使用幻灯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实验扫清障碍。
出示并讲解实验步骤。 用课件幻灯片出示实验步骤:
(1)按下图甲那样,把滑轮组安装好。细绳的一端先拴在定滑轮上,然后顺次穿过动滑轮、定滑轮,另一端拴在弹簧秤上。在动滑轮下面挂上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秤的位置。 (2)向下拉弹簧秤,使钩码匀速上升一段距离。从弹簧秤上读出拉力的大小,用刻度尺分别量出钩码升高的距离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
(3)算出总功、有用功,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再照下图乙那样,把滑轮组装置好。细绳的一端先拴在动滑轮上,然后顺次穿过定滑轮、动滑轮,另一端拴在弹簧秤上。在动滑轮下面挂上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秤的位置。
(5)向上拉弹簧秤,使钩码匀速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从弹簧秤上读出拉力的大小,用刻度尺分别量出钩码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
(6)算出总功、有用功,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7)整理器材。
在同学们做完第二个实验时,把钩码再增重一倍,其它不变,测一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有变化? 学习实验步骤,注意实验细节。 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1)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掌握实验的进展,记录下实验做得好的小组。
(3)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 根据老师讲解进行实验,注意记录好数据。 利用幻灯片提示学生记录好数据。
分析论证 (1)η与滑轮组的哪些因素有关?在我们的实验中主要因素是什么?(视频再次展示实验)
(2)能否不测s、h而测出η呢? 讨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归纳实验结论 利用幻灯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课堂练习布置作业 幻灯片出示课堂练习: 1.工人师傅常利用斜面把重物搬运到汽车上,如图所示,汽车车厢底板高度h=1.5m,斜面长度s=3m,现用力F沿着斜面把重力G=1800N的重物匀速拉到车上,若不计摩擦,拉力F为_____N;若实际拉力F′=1200N,则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2.如图所示,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A.Wl=W2 ηl=η2 B.W1=W2 ηl<η2C. W1η2 D.W1>W2 ηl<η2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着一只木块P沿水平面以0.5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4N。若每只滑轮重1N,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在2s内拉力F做的功为__________J1.某工人利用动滑轮在20s内将3000N的物体匀速提高4m,已知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80%,求:(1)这名工人所做的总功是多少焦 (2)他所做的额外功是多少焦?(3)他的输出功率是多少瓦 2.如图所示,用一个动滑轮拉动一个物体A以0.5m/s的速度在水 平面匀速运动,物体A重为20N,受到的摩擦力是物重的0.2倍,水平拉力F为2.5N,则在2s内拉力做的功是_______J,滑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不计滑轮重力)。 学生认真完成课堂练习,积极思考,对存在问题讨论解决或提问让老师点拨解决。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幻灯片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1、 教学流程图
十、学生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请在你所选的选项后打勾)
知识技能 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具有实验能力。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发现与处理,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喜欢并能够很好地和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开展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我能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能认真观察实验并积极归纳和反思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我遇到学习上的难题能主动请教他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 很棒□ 还不错□ 再加油□ 没考虑到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