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尿液的形成过程,难点就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没有感性上的认识,理解起来较困难,新旧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必须在学好血液循环路线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我深知这节课在本册书中占的分量,所以我提前一周就开始从网上找课件,查找资料,精心备课,想利用多媒体通过观察“尿液形成的动态视频”来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以及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尿液的形成过程,难点就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没有感性上的认识,理解起来较困难,新旧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必须在学好血液循环路线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掌握。运用观察、资料分析和交流讨论的方法以及与多媒体配合完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1)主要通过观察“尿液形成的动态视频”来突破重难点。在老师指导下,教师有目的学习教材,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运用观察、资料分析、交流讨论的方法以及与多媒体配合共同完成。
(3)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的层层引导以及绘图和复述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①利用图表对比方法去理解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关系及区别,了解各自的成分。
②通过观看“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视频,认识尿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用flash动画展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可以通过“资料分析”、flash动画和图文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终尿的形成过程。
③观察图片说明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④模仿图片分组画图,小组交流,口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⑤关注泌尿系统健康,明确适量饮水的重要性。通过生活实例介绍,比如尿毒症成因及治疗措施,血液透析的原理等等,帮助学生形成爱护肾脏的意识。
⑥解读简单的尿检报告单,让学生能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而知新复习肾单位的结构。小组讨论:血液在肾单位的流经途径。二、新授:(一)结合学案及课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教师提问:在肾单位中肾小球内流动的液体是什么?提示:在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而在肾小管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尿液;它们有什么区别?(二)探究活动一:对比血浆和原尿的成分及含量差异,分析其不同?用幻灯片展示肾单位图片和血浆与原尿成分表;对比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及含量差异,分析其不同?展示肾单位图片和原尿与尿液成分表;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思考并得出结论。教师适当地引导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血浆→原尿→尿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诊断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2.你能作出何种推测 (三)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用flash动画展示,“原尿有哪些物质?哪些物质能滤过到肾小囊腔里形成原尿?哪些物质不能滤过到肾小囊腔里?(四)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资料分析”、flash动画和图文观察,帮助学生理解终尿的形成过程。利用图表对比方法去理解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关系及区别。分析尿液的形成。教师引导:下面来看尿液形成的动态视频。 学生观看并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小静脉→肾静脉)学生回答:在肾小球中的液体是血液。学生观察、思考,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探究对比,说出他们的区别。(原尿与血浆相比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没有葡萄糖)1.推测原尿是如何形成的?2.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1、各小组结合课件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对比分析表中各中成分含量的异同,并进行讨论。对小组成员都不明白的问题,请求教师帮助。2、通过对比分析、观察和归纳,小组间相互进行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肾脏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了原尿。发现问题:尿液与血液的成分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作出假设:血液中的废物被过滤下来形成了尿。各小组结合课件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对比分析表中各中成分含量的异同,并进行讨论。对小组成员都不明白的问题,请求教师帮助。 复习旧知识,准备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所给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所给的数据资料能够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假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所给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通过所给的数据资料能够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测
(五)观看尿液形成的动态视频,阅读教材相关文字,尝试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并组织学生模仿图片分组画图。组织学生进行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并板书。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思考,分析并组织语言尝试描述模仿图片分组画图,。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推测,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尿液的排出和意义。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回答各结构名称,推测各结构的功能,并尝试描述尿液的排出过程。介绍代谢废物无法排出的危害,引出排尿的意义。(七)学习排泄的概念和途径;通过信息库和课文的图文资料介绍了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说出排泄的几种途径,使学生理解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不止一条。三、学以致用通过解读简单的尿检报告单,让学生能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甲、乙两人去医院看病,尿常规化验结果如表4:尿样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脓球甲少量大量—极多乙大量—+++—四、肾脏的卫生通过生活实例如尿毒症成因及治疗措施,血液透析的原理等等,帮助学生形成爱护肾脏的意识。五、练习检测课堂小结 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并回答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排出途径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并回答阅读课文自学排泄的概念,以及三个途径。区分排泄与排便学生观看课件并进行分析小结。学生思考探讨相关问题,并相互交流,教师给与指导。针对化验结果,小组分析讨论:(1)甲、乙两人的化验结果是否正常?(2)是由于肾脏中哪一种结构发生了什么病变引起的?(3)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注意泌尿系统的卫生和保健?课余活动:让学生通过图书、杂志、电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去自主查找有关人体泌尿系统的卫生和保健知识。学生思考探讨相关问题,并相互交流,教师给与指导。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六、教学板书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泌尿系统的组成三、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七、教学反思
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动画、图形等方式,把复杂抽象的生物学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是优点,但是在运行中,切换不断,不同的效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看起来活波生动,但是视频图片太多,学生光顾着看影片图片了,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影响学生对主干知识的注意力,也会消弱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部分图片虽然生动形象直观的表现出肾单位的结构,但是描述尿液形成过程时对于滤出的物质和重吸收的物质很难直观描述。我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讲解,同时放慢速度,给学生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能静下心来消化知识;而且我应用了图文教学,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参与,让每位学生参照图片静下心来画一幅肾单位的简图,学生既动脑思考而且又能展示自己画画的优势;其次我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最后我用了小组展示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加强了记忆力,效率当然会大幅提高。所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许多知识点仅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或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目的,可以通过学生动手作图,将二者巧妙结合,在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中,既能保证学生有观察、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时间,又可以通过观察绘画将学习内容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变抽象为形象,更易突破重点和难点。最后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相互间可以互补,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彻底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课堂,轻松理解和掌握知识才是根本。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
重吸收作用
原尿
尿液
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