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琴曲《流水》
【教学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在对音乐作品的比较聆听中,引到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并了解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器乐作品和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一种“曲风文雅、意境高雅”的品质和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初步了解古琴的基础常识,并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和体验古琴曲追求的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看、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古琴曲的风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增进他们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用聆听、讲解、感受、思考、讨论、体验、探究等方法组织教学。 2、通过讲故事、拨动皮筋引领学生探古寻音和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3、古琴知识和乐曲意境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探索。
【教学过程】 一、闭目静神创心境: 导入:为更好的进入本堂课的欣赏,现在请同学们闭目静神片刻。
二、古韵声声续心境绵情源 师: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继续闭目静心聆听一段音乐,想想音乐会带给你怎样的心境?(注:播放古筝曲,同学们相互作揖,走进今天的音乐课堂) 生:音乐带给我一份优雅恬静的心境;音乐带给我灵动而又深远的心境;音乐带给我一
种莫名无语的心境 师:那同学们想过你为何有如此心境呢?(注:问题设坎打下伏笔) 师:(话锋回转,导问渐入课题)那刚才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音乐?或者说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 生:古琴音乐;古筝音乐 (注:因知识不一,会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 说明:此环节如学生们出现音色辨别的争议,可适时加入简述古琴与古筝的基本区别。(注:此环节学生传发介绍古琴乐器的相关资料。目的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聆听古琴曲引发了很多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又让我们产生了无语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古琴音乐来领悟其深邃的意境。(注:出示课题)
三、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注:此环节请学科代表分发与古琴相关的故事资料) 最后学生感悟到: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新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三、古琴的外形基本特征
四、配乐诗朗诵
五、古琴曲赏析《流水》(意图说明: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初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请同学们欣赏四幅画,并想想这四幅画分别的意境是什么?(小组讨论)
六、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分段欣赏)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想过它通过什么手段或手法来演绎如此神韵的吗?那么接下来,我们结合课本:“拓展与探究”中第1、2题中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深入探知感寻古琴曲《流水》带给我们的神韵。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 (注:投影板书:一、古琴音色之特点 二、古琴常用演奏技法) 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的是实景、还是实情?还是虚幻、还是臆想? 生: (注: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确切的答案?在这次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琴曲《流水》,再入佳境探古寻音 (意图说明: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大自然壮丽的赞颂。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俱像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 ) 师:很好,同学们对琴曲《流水》进一步的心灵感悟为我们打下了非常好的感情基础,那么同学们想过琴曲《流水》是如何通过古代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来表现“大音希声”之境界的吗?
七、大音希声话神韵,古曲艺术荡心魂 师:古琴音乐的语言和结构手法,大多非常自由、狂放,结构中“忘形”的成分较多。鼓琴者由于注重个人浮想联翩,因此鼓琴时基本上是心到手到。当然,由于鼓琴者的思绪并不紊乱,所以琴曲的陈述,也总会有某些结构规律可循,只不过其结构规律比较模糊、隐蔽而已。相对而言,琴曲中采用“散起—入调—入侵—复起—散出”等音乐陈述过程者,最为多见。例如古琴曲《流水》的结构就是如此: 投影板书:
古琴曲《流水》曲式结构 起 承 转 合 散起:深沉、浑厚 入 调:清澈、透亮 入 侵:如歌的旋律,其韵复 起:跌荡的旋律,使人目眩神移,散 出:清越的泛音,使人沉浸于古调
虚虚实实、若隐若现 扬扬悠悠...... 惊心动魄...... 希声中...... 师:古琴不仅音色优美,同时还具有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深沉蕴藉、潇洒飘逸的风格特点,古色古香、典雅质朴的文人气度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其艺术深邃高妙而又源远流长,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古琴音乐最擅长用“虚”“远”来制造一种空灵的美感,追求含蓄的、内在的神韵和意境,它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表面上看极简约、自由、散漫的外在形式。同学们只有用心深入古琴音乐,才能对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有更真切的认识。 (说明:此环节在恰当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琴曲《流水》的同时,向学生们分发介绍古琴文化内涵、古琴音乐美学等相关文字资料。此举目的是:通过学生对相关资料的阅读延伸学生对中国古琴音乐更深层次的了解。)
八、测一测 九、古韵回荡,情意延绵 师:同学们,四百年前的琴人用“韵多声少”的心境把琴乐的审美提升到极精致的“清微淡远”境界。聆听古琴曲,话神谈韵,就要求宁静。有句话说的好“声中求静耳,静中蔼醉心”这也是老子强调的“大音希声”之境界。愿古人传世之音延绵今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