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西南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黔西南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19:1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西南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喜雨
(唐)白居易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
1.这首诗言简义丰,请仔细体会下,字里行间倾注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说说三、四句开头两字“顿”“定”在突出标题“喜”字上的作用。
(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3.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4.本诗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是写春天,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5.“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6.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二、对比阅读
(2020·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世说新语》)
【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7.解释加点的词。
①才美不外见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
③登车揽辔_____
④吾之礼贤_____
8.翻译下面的句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乙】
从小丘每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解释加点通的意思。
①志怪者也___________ ②抟扶摇而上__________
③心乐之______________ ④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
11.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马也,尘埃已,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北冥的鱼与小石潭的鱼,它们生活状态不一样,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13.假如你是一条鱼,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鱼?请简述理由。
(2022·贵州黔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战国】 《孟子·告子下》)
【乙】
吾观史蝤①以不能进蘧伯玉②而退弥子瑕③,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因为)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贤能的人)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宋】苏洵《管仲论》)
注:①史蝤:蝤qiū。春秋时卫国大臣,以敢谏闻名。②蘧伯玉:蘧qú。春秋时卫国大臣。③弥子瑕:春秋时卫国将军。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 ②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
③萧何且死____________ ④固宜如此也____________
1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16.【甲】文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简要谈谈你从这段话受到的启发。
17.【甲】 文中点到的“管夷吾”,即是【乙】文中的管仲。对这位担当大任的人,苏洵说“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那个管仲呀,为什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了呢?),包含了委婉批评色彩。说说批评了管仲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为这场及时雨带来庄稼丰收而高兴,表现出一种关注下层百姓的情怀。 2.“顿”表明这场雨来得及时,立刻缓解了旱情;“定”,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粮食的丰收充满了信心。这两个字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穑丰”云至雨来,顿解禾苗干渴,表现了诗人看到这场及时雨缓解了旱情,为老百姓丰收有望感到欣喜,表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疾苦,对下层人民的体贴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雨一下,旱情马上得到缓解,诗人为农人担忧的心也得到纾解。“定”意思是一定,语气肯定,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粮食丰收寄寓无穷的希望,充满了信心,表现了作者希望老百姓有个丰收年的美好愿望与期待,这两个字体现了作者的万分欣喜之情。
3.描写了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和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4.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或盛衰无常)的感慨,《钱塘湖春行》则表达了诗人踏春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热爱。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这是一幅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诗的三、四句是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描绘了一幅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是吊古之作,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正面极写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5.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6.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解析】5.本题考查诗句中的字词理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表现了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可见“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来者”指的是明君、圣人。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怆然涕下”形容诗人倍感凄凉而落泪;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诗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后有感而发,“幽州台”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诗人渴求明君的赏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实是诗人屡遭贬谪,可见诗人因不见古贤,不见今贤,壮志难酬而悲伤落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诗人登楼眺望,看到空间的辽阔无限,联想到世事的沧桑易变,天地浑然一体,唯独自己独立于幽州台上,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暂,自己孤独寂寞而悲伤落泪。
7. 同“现”,表现 正确方法(规律) 嚼子和缰绳 贤士 8.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9.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解析】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为: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道:正确方法(规律);
③句意为: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辔:嚼子和缰绳;
④句意为: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贤:贤士。
8.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鸣,马嘶;而,连词,表转折;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句意为: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分析能力。甲文通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语句可知,写出千里马怀才不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处境,表达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彰显了愤愤不平之意;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守),从“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等语句中可知,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才的善举。
【点睛】译文
甲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文,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簿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10. 记载 盘旋飞翔 以……为乐 静止的样子 11.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互吹拂的结果。
②(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2.北冥的鱼,处于巨大开放的生存空间,不满现状,挣脱束缚,追求高远,寻求更大的自由。小石潭的鱼,活跃于清澈透明干净狭小的生存环境,但安然自在,自得其乐。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发展与前景。 13.【示例1】做一条大鱼。海阔凭鱼跃,在大风大浪中,在风骤雨狂中,搏击奋战,勇立潮头,高歌猛进,叱咤风云。
【示例2】做一条小鱼儿。在小溪小流中,摇头摆尾。把潺潺水声当做音乐,享受干净的水藻,衣食无忧,没有猜忌和勾心斗角,无忧无虑,安然自在。
【示例3】做一条顺势而为的鱼。有机会奋斗时,就翱翔蓝天,搏击风雨;疲惫的时候,在小溪里歇息,自在逍遥,进可攻、退可守。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①句意为: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②句意为: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抟:盘旋飞翔。
③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
④句意为: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静止的样子。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①句重点词语: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吹,吹拂。
②句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一样;折,曲折;蛇,像蛇一样;行,蜿蜒前行。
3.本题考查文言文比较阅读。由【甲】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知,北冥的鱼不满现状,志向高远。由【乙】文“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小石潭的鱼,活跃于清澈透明干净狭小的生存环境,但安然自在,自得其乐。两种不同状态的鱼,有着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发展与前景。
4.本题考查个性化探究。本题为开放题型,学生可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解答。首先表明观点,然后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做一条大鱼。立鲲鹏之志,在天高海阔中,自由搏击风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乙】从小丘每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14. 使……受苦。 扰乱。 将,将要。 本来。 15.①所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败亡。 16.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努力,毫不松懈,经受艰难困苦磨练。 17.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①句意: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苦:使……受苦。②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乱:扰乱。③句意:萧何将要死时。且:将:将要。④句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固:本来。
1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以下重点词语:①动心:使他的心受到震撼;忍性: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②以:因为。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拓展。用舜等先贤的例子证明要担当大任,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推而广之,就是人要想成功,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像这些人一样,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练。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故必(一定)复(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可知贤人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可是管仲却没有这样做,所以在这里是批评管仲在任时没有培养出贤能的接班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乙】我看史 ,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