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2020·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豆腐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164年,汉高祖刘邦子孙淮南王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烧药炼丹时,误将炼丹的石膏放入了正在喝的热腾腾的豆汁之中。从此美食佳肴中有了豆腐家族。豆腐古时候名称很多,有“菽乳”“小宰羊”等,宋代以后,才统称豆腐。
传统的豆腐制作由人力完成。先将豆子放在水里浸泡,要浸泡到相当程度才能磨出豆浆。然后将“浸豆”磨成豆浆,由人推或驴子拉磨。磨好的生豆浆用特制的布袋过滤,过滤后的豆浆放入锅内(布袋里剩下的豆渣,可做猪羊的精饲料)。接下来是煮豆浆,边煮边撇去浮沫。温度保持在90﹣100摄氏度之间,煮的时间长了短了都不行。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点卤,点卤分为盐卤、石膏及葡萄糖酸内酯三种。豆腐花凝结20分钟后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他容器,用包布包起,盖上木板压10~20分钟,即成水豆腐,又称南豆腐。北豆腐俗称老豆腐,1斤黄豆能做2斤多老豆腐,能做4斤左右的水豆腐。豆腐脂肪的78%是不饱和脂肪酸并且不含胆固醇,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钙需求量,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豆腐由于制作工序多,既耗时又费力,被人们视为苦差事。南方儿歌云:人生三件苦,首推磨豆腐。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豆腐的制作早已实现了流水线生产,各种电气化的磨浆机、甩浆机、压干机一条龙作业,日产量比过去提高了4倍以上。新型的家用豆腐机也被研发出来,可以在家里轻松制作豆腐,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豆腐这一美食的需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5月20日,作者哲夫,有改动)
1.从古人对豆腐的多种命名“菽乳”“小宰羊”这件事上,你能读出几点信息?
2.根据“1斤黄豆能做2斤多老豆腐,能做4斤左右的水豆腐”这句话,说说老豆腐与水豆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豆腐制作的工序依次是浸豆、_____、_____、_____、_____成型。
(2020·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是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节选自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有删改)
4.文中四个画线句子都是问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5.结合全文,理清作者论述思路,用简练文字填空。
思路 过程 结果
一 字面解释 十个文字,没有什么意思
二 ①________ 构成一幅图画,接触作者意境
三 领会作者意境 ②___________
6.读者如何通过文字接近作者的感受,本文举例告诉了读者什么道理?
(2020·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天刚放亮,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
②老伴迟疑了一下,说:“弄点饭,吃了再走?”“来不及,路上凑合吧。”老王说罢,扭开车门跳上驾驶室。这时候,他的手机唱起了“我们的大中国呀,好大的一个家”——是县城百家乐超市的杨经理打来的,让他送一车白菜。
③“杨经理,不好意思,今天不能给你们超市送了。价钱好商量?再涨价也不能给您,真不是钱的问题……新年好,古得拜!”老王挂断电话,发动车子迎着曙光出发了。
④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二下午,杨经理从微信上得知,老王是去疫区送白菜了!怪不得不给自己,原来是去发“国难财”了,听说疫区的蔬菜贵得离谱,白菜十几块一斤呢,他这一车菜,差不多有四千斤,乖乖,如此算来,他这一趟没少赚。在杨经理的印象中,老王是一个很本分的人。真是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呐!杨经理气不过,想打电话奚落老王几句,又觉得不能得罪老王,毕竟以后还合作呢。想着,他便开车去找老王,现在是非常时期,需要备点货。
⑤一到村口,杨经理就被拦下了——一个老大爷戴着口罩,身穿“战袍”坐在路中间,一手拿柄关公大刀,一手拿个电喇叭,声称外来车辆和人员一律不得进村。
⑥杨经理一边戴口罩一边说:“我是超市的,需要找老王进菜,疫情再严重,也不能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吧。”
⑦老大爷举起电喇叭:“老王昨晚才从疫区回来,没回村,也没回家,在他的大棚里自我隔离呢。”
⑧杨经理听了,撇了撇嘴,心想老王发烧才美哩,谁让他挣昧心钱哩?
⑨老大爷似乎看穿了杨经理的心思,又补充了一句:“老王可是俺村的骄傲,不要一分钱,往疫区送了四千斤的白菜。”
⑩“啊?”杨经理吃了一惊。
老王的大棚在村外的河湾里,杨经理去过多次。距离大棚还有十多米,杨经理把车停下来,见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这时候,在大棚里的老王已经听到车的声音,戴着口罩从大棚旁边的铁房子里出来了,大声说道:“杨经理,啥事?”
“大棚里还有其他蔬菜吗?能否再配一车?”
“黄瓜、番茄、柿椒,都有,差不多能装一车。价格跟其他大棚一样,要不然人家会骂我老王八。”
“可以,要好的,这次不是超市上架,我打算捐给疫区。”
“好啊,你咋送?”
“发物流。”
“别搞那个,还是我送吧,我的车消过毒了,路线也熟悉。”
“好,运费咋算?”
“说啥运费呢,给我加箱油就中。杨经理,疫区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
(选自《小小说选刊》“抗疫专题”,作者侯发山,有删改)
7.本文描写人物和环境,看似寻常,寓意却深。请从下列两处描写中挑选一处略作分析。
①白菜全都装上了车,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颗都没有地方。老王前后左右看了看,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
②见路当中扯了一条横幅,上边写着“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
8.老王和杨经理都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人物,你对谁的印象更深?说说理由。
9.老王问杨经理,“疫区老乡要问起,咋说呢?得有个由头吧?”故事如何发展,请你续写结尾。(不超过60字)
(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象群为何踏上北迁之旅
①从去年春天以来,15头亚洲象向北游荡了500多公里。它们来自西南端中老边境西双版纳国家保护区。一路上穿越了森林、牧场和有人居住的村庄,甚至在狭窄的县城街道漫步,闯入一家关门的汽车经销店,一头大象还因误食发酵谷物而醉酒。
②为了遏制它们的狂野行为,当地政府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居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但是,警报器和卡车也无法转移这群奇特的“徒步旅行者”的行动方向。它们依然故我,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继续前行。刚开始,人们认为这群大象只是偶然越界,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本能地返回传统栖息地。但象群显然不这么想,无论人类如何追踪堵截,放食引诱,它们都不为所动,坚持北上,一路走州过府,直趋昆明城下。跟踪象群的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动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价值已经接近千万元人民币。
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远离传统家园?它们要到哪里去?
④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从不到200只已经增加到300只左右,其食物量可能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它们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又未受到任何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三是头象迷路,象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还有一些学者从地磁影响、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这次野生象群出走的原因,但都缺乏直接证据。也有专家介绍,亚洲象迁移扩散属于正常现象,只是如此长距离北迁在中国尚属首次。
⑤对象群来说,如果继续向北,无论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还是植物分布,都很难找到适合它们长期生存的栖息地。
⑥这群大象到底将去往何方,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人类能否给它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新家?这些问题,至少在目前,谁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8日有删改)
10.本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亚洲象北迁的信息?
11.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第三段能否删除?请简述理由
12.第五段,为象群未来的生存担忧,对于人类的我们来说,能引起你的哪些思考?
(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经典
①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③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说到“柳”,想起至今生长在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插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打天下的经典,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要上前线,毛泽东去讲话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经典就这样产生了。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
④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而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
⑤经典所以为经典,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二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梁衡杂文集》,有删改)
13.末段揭示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根据文意,补出第三个原因。
14.第三段分别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不经意而成的经典?
15.第二段划线句里“永恒之梦”针对的是什么现象,“重复之手”这种比喻的表达之妙在什么地方?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
(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隙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水和豆浆水,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③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④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⑤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⑥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⑦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选自《台阶》)
16.从选文对父亲四件事的描写中,看出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先填写空白处,再回答问题)
①起早踏黄泥,②_________,③撬石板闪腰,④__________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五段末尾划线句表现出“父亲”性情的什么特点?
18.简述父亲最能打动人的某个举动及自己的感受(第五段划线句不得再用)
19.(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一
①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②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二
③1961年,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④“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互相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⑤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如果在850°C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三
⑥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⑦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⑧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它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它们确实检测到了“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⑨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被压扁的沙子》)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生成“斯石英”必备的条件是①_____,加快“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条件是②_____
(3)文中最后得出的推论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请写出得出这一推论的两条证据①_____;②_____
20.(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近日对1560名14至35岁青少年进行一项调查显示,98.5%的受访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93.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会以科学家为人生榜样。而同期另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北京中小学生的十大偶像选择中,科学家位居榜首,比排名第二的影视明星比例高出一倍以上。
②从前些年有机构调查显示“超9成孩子将娱乐明星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进而引发社会担忧,到如今“超9成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第一偶像’”,尽管调查统计的主体、方法不同,但如此明显的反差依然很能说明问题:近些年青少年“偶像观”的确在悄无声息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青少年意识到,相较于一夜成名的所谓“明星”,那些埋头苦干、艰苦研发、经世济民的科学家更有“偶像价值”。
③偶像是理想的自我、心中的未来。个体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暗示着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群体推崇什么样的偶像,对应着时代的价值标准。为什么人们对一度甚嚣尘上的“明星崇拜”忧心忡忡?因为曾经一些演艺明星给孩子们传递的是“拜金主义”“娱乐至死”等错误的价值引导,一些网红主播渲染的是“奢靡消费”“一夜成名”等消极的行为示范。如果那样的价值观被当成时尚、奉为标准,我们怎能不为下一代忧心?
④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我国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创新创造、攻坚克难,“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科技进步、民族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身上散发着理想之光,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⑤还记得2019年9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出席湖南农大开学典礼时,校园秒变“大型追星现场”,这样的偶像崇拜才有时代意义;还记得钟南山等专家到高校演讲,受到空前欢迎,这样的追星故事才打动人心;还记得屠呦呦获诺奖后,很多学子因之激荡起科学济世的理想,这样的榜样激励才有持久回响……科学家成为下一代的榜样,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实际上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对此我们既要乐见其成,更要积极推动、促其深化,激荡起科学济世的理想。
(摘自李思辉《青少年“偶像观”变化令人欣慰》《光明日报》2022年6月8日,有删改)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青少年“偶像观”在悄无声息发生深刻变化?
(2)请用原文的话来说说,偶像崇拜为什么不是一件小事?
(3)作者对“偶像观”的回归,提出了哪两点建议?
21.(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我离开乌鲁木齐时,正值漫天飞雪。天山山脉,这条大约四亿年前从茫茫古海中腾冲出世的巨龙,此刻更是银装素裹,气宇雄浑,鳞甲飞扬。天山路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确是一番壮美的景观。
②想象中,气温较高的天山南麓,纵然没有“杨柳依依”的江南秀色,起码也该是“雨雪霏霏”的塞外风光。可是,翻过天山脊背一望,迎接我的是浑然一色的茫茫戈壁滩。四野苍黄,天高地迥,空中没有一丝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气候干燥得很。与北麓天低云暗的冰雪世界可谓悬同霄壤。
③还在上中学时,我就曾面对着祖国的大西北赭黄色的地图,睁大了向往的双眸,鼓振着玄想的羽翼,描绘着它历史、现在、未来的诸般色相。而今实地游观,才觉察到自己的想象力之贫乏,与大自然的瑰奇特异恰成了鲜明的对照。
④那天,我还写下了这样两句诗:自此敢夸心眼阔,茫茫瀚海任漂游。你看,坦坦荡荡的大戈壁,无丘无壑,无树无草,平展展一直伸向天际。苍茫的大地托着浩瀚的天穹,显得格外开阔,格外壮观。
⑤我想,只有身历南疆,才能真正体会到祖国之广袤。在这里乘车,往往以百公里计程。乌鲁木齐到库尔勒五百公里,库尔勒到阿克苏五百公里,阿克苏到喀什五百公里,喀什到和田又是五百公里。怎么这样凑巧?就是因为地域太广了,像亿万富翁计算收支一样,四舍五入,取其大略而已。空间的代价是时间。巴音郭楞州辖区,面积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的总和。从自治州首府到最远的末县,即使乘坐飞机,也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若是公路驰车走遍全州,大概没有半个月时间是下不来的。
⑥我在近千万人口的沈阳,朝朝暮暮,常以人满为患。徜徉闹市,常见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仿佛满城人口全都涌到身边。可是,置身戈壁滩上,却又嫌周围世界过于荒凉、孤寂了。即使百辆汽车齐驱并驾,任性撒欢,也绝无闯灯、落涧、撞人之虞。这里听不到喧嚣的市声和各种都市的噪音,空中偶尔有一两声老鸦的鸣叫,尽管并不怎么动听,却也如庄子所言,“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注]了然而喜矣”。
(摘自王充闾《国粹 丝绸之路》)
[注]跫:qióng。
(1)作者在第②段用哪几个词写天山南麓景色?
(2)作者第⑤段写“体会到祖国广袤”,从哪些方面可以得出这个体会?
(3)选文写南疆景象,而在第⑥段又写到沈阳,用意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有“乳”的功效,有羊肉的营养价值,可以看出古人对豆腐的赞许。 2.相同点:由豆子制成,有馥郁的豆香,细腻的口感。
不同点:老豆腐的含水量低于水豆腐,老豆腐质地比较紧密,水豆腐质地比较嫩滑。 3. 磨浆 过滤 煮浆 点卤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的理解。理解豆腐别称的含义,先要弄清别称的意思,然后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文章内容来分析理解。“菽乳”意即豆子的乳汁,说明豆腐有“乳”的功效;“小宰羊”是动物性食品,营养丰富,以此来称呼豆腐,说明了豆腐的营养价值高。可见古人对豆腐的赞许。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无论是老豆腐还是水豆腐,都是由豆子制成的,因此相同点是:由豆子制成,都有馥郁的豆香,细腻的口感。再从句子中“1斤黄豆能做2斤多老豆腐,能做4斤左右的水豆腐”“豆腐脂肪的78%是不饱和脂肪酸并且不含胆固醇,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可以看出,水豆腐比老豆腐多的是水的含量,因此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含水量不同而导致的老豆腐质地比较紧密,水豆腐质地比较嫩滑。
3.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题目所要提取的信息是“豆腐制作流程”,答题区域在第二段。阅读本段,可提取“先将豆子放在水里浸泡”“然后将‘浸豆’磨成豆浆”“磨好的生豆浆用特制的布袋过滤”“接下来是煮豆浆”“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点卤”“豆腐花凝结20分钟后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或其他容器”使之成型。从这些信息中概括出与题干所给提示相一致的短语即可。
4.第一句是设问,后三句都是反问;第一句引发思考,后三句以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5. 示例:①驱遣想象 ②眼界扩大,感受愉快 6.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闻,驱遣自己的想象,领会作者文字里的意境,扩大眼界,从而感受到审美的愉快。
【分析】4.本题考查问句的作用。首先判断画线句属于疑问句的哪种类型。如“这有什么意思呢”,下文即开始解释还有哪些意思,故此句属于设问句,设问句往往起到引发思考的作用。再如“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烟不就曲折了吗”“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三句分别表达了“有几缕的炊烟”“烟会曲折”“朝阳也是圆的”的意思,即答案就在文句中,属于反问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综上,概括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文章在列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后,就对此句展开了分析,先说“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再说“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最后说“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故可在第①处填“驱遣想象”,第②处填“眼界扩大,感受愉快”。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举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例子之后,解释了这些文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即作者的所见所闻,然后告诉我们要驱遣自己的想象,才能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的结果,进而“接触了作者的意境”,最后到达“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的境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7.①装得满满当当,还前后左右地看,确信多装一棵都没有地方,写出了老王捐菜助困与平时做人的实实在在。
②奋不顾身逆行送温暖,回来后主动自我隔离,为他人的健康着想,写出了老王的觉悟高、勇敢、善良。 8.①对老王印象更深。他本分、实在、勤劳、勇敢、善良、慷慨、有爱心,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对杨经理印象更深。他有商人的精明,深谙市场规律,也有正义感,误解老王,也在心里幸灾乐祸过,但没有恶言相向,得知老王的善举后,受其感染,也向武汉捐赠一车蔬菜献爱心,虽然没有老王高尚,但写得很真实,印象更深。 9.示例1:杨经理大笑,说:“老王,笑话我吧,由头?你前头有吗?”老王笑声更响:“杨总,爽快,对我心思!放心,交给我就是。”
示例2:“要什么由头,做点实事,好汉子图什么虚名。你老往这想过吗?”老王默默一笑,点点头,随即发动车子。
示例3:杨经理高声说:“就叫‘爱心菜’吧!”老王笑了,指了指他的货车,上面早就挂了一条“河南爱心菜”的横幅。
【解析】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满满当当的,似乎多装一棵都没有地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车上所装白菜之多,表现了老王的慷慨和真诚;“前后左右看了看”运用动作描写,老王也许在看装得实不实、稳不稳,表现了老王的毫不吝啬和慎重,说明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脸上荡出满意的笑容”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老王心愿即将达成的欣慰和喜悦。这句描写写出老王是个实在人。
②老王从武汉回乡后自行隔离,扯横幅“我是疫区返回人员,请不要靠近我”,写出他为别人着想,突出他的觉悟高、善良。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两个人各有各的特点,要结合事迹来分析形象特点。
分析老王的形象要结合他在疫情期间往武汉捐菜的事迹来理解。如:老王①善良、有爱心。老王和老伴儿一早就在菜地里忙活,为的是早点给疫区人民送上自家种的大白菜。②细心、有责任心。装菜时前后左右看;从疫区回来自行在蔬菜棚里隔离,不给乡亲们添麻烦。③乐于助人。得知杨经理要给疫区捐献蔬菜,主动承担送菜的任务。
分析杨经理这个人,结合他商人的身份,“杨经理从微信上得知,老王是去疫区送白菜了!怪不得不给自己”写出其精明的一面;也对老王产生过误会,如“听说疫区的蔬菜贵得离谱,白菜十几块一斤呢,他这一车菜,差不多有四千斤,乖乖,如此算来,他这一趟没少赚”“杨经理听了,撇了撇嘴,心想老王发烧才美哩,谁让他挣昧心钱哩?”但是并不坏。听说老王捐菜,深受感动,受到影响,也向武汉捐赠一车蔬菜献爱心,“要好的,这次不是超市上架,我打算捐给疫区”。这个人有优点,有缺点,人物形象十分饱满,更真实。
9.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续写结尾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示例:杨经理歪头想了想,高声说道:“就叫‘爱心菜’吧!中华一家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咱送的菜就叫‘爱心菜’”。老王笑了,指了指路边他的货车。杨经理转过脸,这才看到车厢上悬挂的横幅——支援疫区“爱心菜”。
10.①当地政府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②北迁的原因;③将去往何方 11.不能删除。内容上用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2.示例:这次象群迁徙,暴露出了很多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物种保护上的疏漏。我们需要更好的措施,来为不同物种创造适合的生存条件。
【分析】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通读全文可知,第②段“用无人机跟踪它们的动向,疏散被这些动物‘拜访’的居住地居民,设置紧急屏障,甚至为它们保留了18吨食物”介绍当地政府制订了预防大象事故的紧急计划;第④段“相关专家猜测的主要原因有……”介绍亚洲象北迁的原因;第⑤⑥段介绍亚洲象到底将去往何方。
1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考虑段落的位置。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再结合段落的作用进行回答。结合前后文内容可知,①②段介绍亚洲象群一路向北迁徙,④⑤⑥段介绍亚洲象北迁的原因及将去往何方,据此分析可知第③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们远离传统家园?它们要到哪里去?”用两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2.本题考查针对文章内容谈启示。从“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亚洲象数量从不到200只已经增加到300只左右,其食物量可能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它们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又未受到任何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可知,这次亚洲象北迁,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给这些野生动物一个安稳的家园。大象的这种异常行为,或许就是自然界为我们敲响的警钟,让我们真切地意识到,我们和各种生物共享着地球的资源,我们的不当行为,会打破人和动物和平共处的状态。
13.经得起重复
14.①左宗棠插柳成了历史的见证,②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③莎士比亚的大白话成了经典,④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被人千百次地模仿,⑤王羲之一挥而就的《兰亭序》。 15.永恒之梦指的是“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重复之手”运用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的论证了平凡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
【分析】13.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阅读文章可知,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概括,从“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可以得出经典成为经典的另外一个原因,即“经得起重复”。
1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知。文章第③段论证了“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的事例有“左宗棠一路边行军边插柳”“毛泽东送给一批毕业要上前线的学生三大法宝”“莎士比亚的经典‘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典开头”还有“王羲之一挥而就的《兰亭序》”。
1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画线句联系上文我们可以找到“永恒之梦”应该是“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中“重复之手”比喻时间的考验,这里生动形象地论证非经典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16. 让我放鞭炮 浇水使牢实 勤劳、质朴,踏实肯干,不服输 17.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忘我的劳动精神 18.示例:最能打动我的是父亲在泥水匠来之前,就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表明了父亲的认真、勤劳,也表明父亲是一个有计划的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也要有所规划,有的放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分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③段的“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可概括出,父亲要放鞭炮开工,不敢放,让我来;
从⑥段的“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说全冻牢了”可概括出,父亲按要求在台阶上浇水,使其牢实;
从事件概括中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质朴,踏实肯干,不服输的特点。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这是一段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没注意到石板上的小凹已经很深了,他的烟枪也已经用旧了三根,表明父亲在辛勤的劳作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心无旁骛地造他的台阶,表现出他是一个对目标执着,有毅力的人。
1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第④段的“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最能打动我,父亲托石板时闪了腰,却仍然不放下劳作,为了理想的实现,他顾不上自己。父亲的精神让人感动,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也要努力做到锲而不舍,执著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19.(1)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2) 超高压 足够高的温度
(3) 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因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根据第②段“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可知,提出的不同看法是“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导致恐龙灭绝。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第③段“1961年,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可知,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生成“斯石英”必备的条件是“超高压”;根据第⑤段“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可知,加快“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条件是“足够高的温度”。
(3)本题考查依据的提炼。根据第⑥段“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第⑦段“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可提炼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一推论的两条证据为:在一些地区发现了因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20.(1)根据原来的“超9成孩子将娱乐明星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到现在的“超9成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第一偶像’”的巨大反差判断出青少年“偶像观”在悄无声息发生深刻变化。
(2)偶像是理想的自我、心中的未来。
(3)①要乐见其成;②要积极推动、促其深化,激荡起科学济世的理想。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提炼。第②段“但如此明显的反差依然很能说明问题:近些年青少年‘偶像观’的确在悄无声息发生深刻变化”是作者做出的判断,其依据在本段前文“从前些年有机构调查显示‘超9成孩子将娱乐明星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偶像’进而引发社会担忧,到如今‘超9成青少年以科学家为榜样’‘科学家成为青少年“第一偶像”’”。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偶像崇拜不是一件小事”意思是:偶像崇拜是一件大事;在文中找到体现“偶像”的意义语句即可,即第③段中的“偶像是理想的自我、心中的未来”。
(3)本题考查建议的提炼。第⑤段“科学家成为下一代的榜样,成为被追捧的对象,实际上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回归”,体现的是“偶像观”的回归,即“主流价值观的回归”;根据后文“对此我们既要乐见其成,更要积极推动、促其深化,激荡起科学济世的理想”即可提炼作者对“偶像观”的回归提出的建议。
21.(1)浑然一色、苍黄、天高地迥、干燥。
(2)①在南疆乘车,往往以百公里计程。②有的州面积很大,相当于其它几省之和。③巡游辖区需要很长时间。
(3)运用对比手法,以沈阳的“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突出南疆荒凉、孤寂、广袤、空旷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特点词语的提炼。根据第②段“气温较高的天山南麓,纵然没有‘杨柳依依’的江南秀色,起码也该是‘雨雪霏霏’的塞外风光。可是,翻过天山脊背一望,迎接我的是浑然一色的茫茫戈壁滩。四野苍黄,天高地迥,空中没有一丝云气氤氲、雨意迷离的情调,气候干燥得很”可知,作者在第②段用“浑然一色、苍黄、天高地迥、干燥”写天山南麓景色的特点。
(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第⑤段“只有身历南疆,才能真正体会到祖国之广袤”可知,通过感受南疆地域的辽阔,就能感受到祖国的广袤;据此联系:第⑤段“在这里乘车,往往以百公里计程”,通过乘车常常以百公里计程,侧面体现祖国广袤无垠;第⑤段“巴音郭楞州辖区,面积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的总和”,将巴音郭楞州辖区的面积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的总和进行比较,凸显南疆的辽阔,祖国的广袤;第⑤段“从自治州首府到最远的末县,即使乘坐飞机,也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若是公路驰车走遍全州,大概没有半个月时间是下不来的”,通过写巡游辖区需要很长时间,侧面展现祖国幅员辽阔。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第⑥段“我在近千万人口的沈阳,朝朝暮暮,常以人满为患。徜徉闹市,常见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仿佛满城人口全都涌到身边”,体现沈阳的人口多,常常出现“万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场景;联系后文“可是,置身戈壁滩上,却又嫌周围世界过于荒凉、孤寂了”可知,将人口众多的沈阳与戈壁滩上的景象进行比较,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体现南疆荒凉、孤寂、广袤、空旷的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