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19: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毕节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湘中
【唐】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选自《唐诗百家全集》)
【注释】蘋藻,一种水草,可当祭物。
1.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
2.一、三句和二、四句为什么要从虚实不同的角度描写?
3.(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概括作者笔下“沧海”的两个特点。
(2)作者借“观沧海”以“咏”其“志”,请写出所咏之“志”的含义。
(2020·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诗人在这首咏物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5.用反诘的方式结尾有什么作用?
二、对比阅读
(2020·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为乐
③是鱼之乐也
④请循其本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8.苏轼与张怀民是好朋友,庄子与惠子也是好朋友。两对好朋友都乐在游中,请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
9.你更欣赏他们中哪对的相交之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2021·贵州毕节·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
10.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
③清静亡为_______________
④虽富贵不事也______________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
12.【甲】文末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试结合【乙】文分析其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是否恰当?
13.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之道用于当今的现实生活,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看法
14.(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 梁惠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讲信修睦 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 _____
③今恩足以及禽兽 _____
④王请度之 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甲]文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 _____
(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英魂无处凭吊的迷惘、惆怅。 2.虚实结合,将眼前神秘愁惨的气氛与神秘空灵的意境融为一体,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抒发了无端遭贬的悲愤。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和写作背景来分析。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得不到感情上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苹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一哭,此时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全诗不写与屈贾同病相怜之苦,而是写英魂无处凭吊的惆怅,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悲凉。
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作用。“猿愁鱼踊水翻波”意思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水波翻滚”,这是实写,渲染了神秘愁惨的气氛,是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蘋藻满盘无处奠”意思是“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遗迹已经荡然无存,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这也是实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自古流传是汨罗”是虚写,“空闻渔父扣舷歌”也是虚写,借屈原跟渔父相遇有感而歌的故事,感慨自己就像当年的屈原,因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志士仁人。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激切哀愁的气氛与清空孤寂的境界融为一体,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3.(1)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2)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展现海水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体现其气势雄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的意思是汹涌之意;表达了沧海的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银河里的灿烂群星都从浩瀚的海洋中涌现,表现了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与胸怀,表现其胸襟开阔。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能够体现作者所咏之“志”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其为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而奋发进取,永不懈怠。
4.罗隐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用蜜蜂来影射世上那些争利积财者,他们往往徒劳无益。既有同情又有嘲讽。 5.本来反诘句的意思只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却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亦反复而不重复。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之意甚显。而反复咏叹,使人感慨无穷。诗人怜惜之意可掬。
【分析】4.本题考查诗人情感。罗隐的诗先表达的是对蜜蜂辛勤酿蜜的赞美。说不管在什么样的地方,只要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了,它们在辛勤地采花酿蜜。后面两句说蜜蜂酿蜜成功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是为谁呢?为了自己享用蜂蜜吗?诗人对蜜蜂辛苦劳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蜂蜜最终归了别人享用,那些人没有付出,却享受了劳动果实。诗人认为蜜蜂不值得这样辛苦的劳作,到头来成全了那些不劳而获者。另外诗人也暗讽了那些汲汲于功名利禄者,虽则辛苦,到头来却往往收获甚少。所以对如蜜蜂这样的一类人,诗人给予了同情又有嘲讽之意。
5.本题是对写作手法及内容的考查。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诗人以反诘的语气控诉了那些沉迷利禄之人,感喟良久之余不禁又对广大的劳苦人民产生了矜惜怜悯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对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平现实加以嘲讽和鞭笞,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点睛】译文: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极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6.①门②考虑,想到③这④追溯 7.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您不懂得鱼的乐趣,是完全可以断定的了。 8.苏轼与张怀民未寝而结伴夜游,在中庭见到月下美景而心里愉悦;庄子与惠子一对冤家朋友,结伴游于濠梁之上,以相互诡辩斗嘴而乐。乐点虽不一样,都很率性自在。 9.示例一:更欣赏苏东坡与张怀民。东坡处贬谪中,超脱于物喜己悲,兴来即往寻伴;张怀民不因世俗炎凉而生嫌隙,有呼即应。二人夜游而乐,自在闲适,难得难得!
示例二:更欣赏庄子与惠子。二人相游,不以吃喝玩乐、飞短流长为话题,面对自然万物,即兴而起,精神相契,争议的虽你我调侃,思考的却是哲学命题。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分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①句意为: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户,门。
②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③句意为:这是鱼的乐趣。是,这。
④句意为:请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关键词: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②关键词:子,您;全,完全、完备。
8.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东坡与张怀民因为睡不着觉,相约到庭院中散步,看到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而心情愉悦;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知,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结伴游玩,闲来无事,一对欢喜冤家互相斗嘴取乐。
9.本题考查文本阅读的拓展延伸。开放题型,言之有理即可。谈启发时要注意观点明确,不要模棱两可。语言通顺,符合逻辑。如:苏东坡与张怀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下中庭散步,悠闲自得;庄子与惠子,两人相游,连相互斗嘴都不同凡响,出口成章,极富思辨和哲理性,简直就是哲学家在交谈,交友就该交这样的,不要交酒肉朋友。
【点睛】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0. 有名,出名 大 通“无”,没有 从事,做 11.①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②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12.连举三位古人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陋室不陋。
恰当,扬雄家贫,没有储粮,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拥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把他当作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以“西蜀子云亭”自况,旨在表达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 13.此问为开放性问题,看法可分为正反两种:
①表赞同: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作者这类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言,只有与那些同样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才能不断精益自己的知识、学问。
②表反对: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未免显得太过自命清高了,这样一来会让我们缺失许多像他人学习的机会,这不利于我们对知识、信息的全面了解。所以这不是一种很好的交友方式。
【分析】10.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出名。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大。亡,通假字,同“无”,没有。事,古今异义词,从事,做。
1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①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②少,小时候;好,喜欢;无所不见,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12.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有力地证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第二问,首先明确所举的“西蜀子云亭”例子恰当。结合杨雄的境况、追求及作者的思想分析。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由“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分析,扬雄是一个安贫乐道、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生活情趣淡泊高雅。举“西蜀子云亭”的例子,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13.考查发表看法。结合文言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作答。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表明观点,理由充分合理即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的释义: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体现了交往者的儒雅之气。如,认同。可就环境影响人的发展。交友要有选择,广交益友。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高雅之士交往,能够使自己不能成长,知识与学问有所增长。也可以回答不认同。作者这种交友方式,过于自命清高。可从《论语》中人格修养方面解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能把朋友分成三六九等。孔子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朋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切磋,互相帮助,全面掌握知识和信息。我们交友不能自命清高。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性情沉默,没有大的作为。为人简朴,悠闲自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什么储粮,他安之若素。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14.(1) 培养 职责,职分 遍及 思量,揣度。
(2)①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②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古人“过人”之处是: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责,职分;(3)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遍及到禽兽身上。及:遍及;(4)句意: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度:思量,揣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实行;为:是;公:公共的;(2)权:称量;度:测量。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与【乙】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意思相近。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甲】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才。【乙】文,孟子采用类比的方式,先由尊敬自己的老人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引出“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的原因“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点睛】【甲】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参考译文: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将士们身陷危险,同别的国家结下怨仇,然后心里才痛快吗?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