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安顺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19: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安顺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②。
白水明田外,碧峰 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②溪口:溪流的入河口。
1.本诗与杜甫的《春望》标题都有“望”字,但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比较其不同。
2.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由此推断诗中横线处最符合诗歌意境的字是( )
A.在 B.压 C.连 D.出
(2021·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三月晦②,送春有集,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珠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选自《全宋词》。②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下列词作表达的情感与本词最接近的一首是( )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B.《江城子·密州出猎》
C.《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D.《卜算子·咏梅》
4.下面是根据本词改编的湖本片段,请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友人:又是一年春去也,又老了一岁喽!(摇头)唉……
词人:老朋友,虽然我们挡不住时间的流逝,但是①_______
友人:(悲伤地)看看,看看,你我的胡子都白啦!
词人:②( )这些不妨事,阻挡不了我们留住春天的精气神嘛。(高兴地,举杯)来来来!一起来!别让花儿笑话咱们。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南园(其一)
[唐]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此诗是李贺组诗《南园》之一,大约写于元和十年春,李贺辞官离京,回到故乡昌谷,闲居南园之时。
5.请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诗人由花朵的艳丽联想到江南女子的容颜,以人面喻花面,用语新奇。
B.“可怜”意为可惜,此句描写了日暮时分花落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
C.此诗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园风光描绘得生动传神。
D.全诗意象丰富,色彩缤纷,视听结合,画面感强,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6.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会写出风格迥异的诗歌。请比较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与情感上的不同。
二、课外阅读
(2020·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小港渡者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②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 ”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③。”予愠为戏,趋行。
及半,小奚仆④,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予爽然⑥,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奚:书童。②木简束书:旧时一部书包括多册,上下各放一块木简,再用带子捆扎。③阖髭:关闭。④仆:跌倒。⑤牡下:城门锁上了。牡,钥匙。⑥爽然:……
7.文章叙述了作者从小港到蛟川城的过程,下列选项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8.“渡者熟视小奚”这句话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9.文章注释⑥“爽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后悔的样子”,另一种是“豁然开朗的样子”。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合理?请根据全文内容阐述理由。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徐行之 徐以杓酌油沥之(欧阳修《卖油翁》)
B.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固以怪之矣(司马迁《陈涉世家》)
C.因问渡者 罔不因势象形(魏学伊《核舟记》)
D.而前门已牡下矣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鱼我所欲也》)
(2021·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贵州通志(节选)①
贵州,山川形胜,则复岭密箐②,迅流急湍,非有平原广泽之沃衍③也。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因居然腹里之地也。前代皆羁縻④勿绝,至明始置郡县。大约山势峭削,少平原广野之观,水流急湍,无舟楫灌注之利。师旅官吏之经费,多仰给于邻境,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⑤,都匀、黎平处粤西⑥之肘腋,少有不靖⑦,不免有震邻之虞⑧,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
自有明隆庆时,易程番府为贵阳,遂为省会之首郡。南南笼,西安顺,北遵义,东连平越、都匀,地处十三郡之中。而贵山北峙,南明东环,灵秀亦甲于诸郡。
【注释】①选自《乾隆贵州通志》,志,是一种史书,②箐qìng:山间的大竹林;③衍:平坦之地。④羁縻mí:古代朝廷对地方的笼络控制,⑤辅车:辅为颊骨,车为牙床。⑥粤西:即广西⑦靖:安宁。⑧虞:忧患。
11.选文中,大定、南笼、思州、平越均为古代地名。请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面示意图、中ABCD四个位置,思州最可能在( )
注:图片仅为示意图,不是当时的实际地图。
A.A B.B C.C D.D
12.请摘录选文中概述贵州地理位置优势的两处文句。
1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则复岭密箐 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前代皆再羁縻勿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C.易程番府为贵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
D.地处十三郡之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纪昀《河中石兽》》
三、对比阅读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B.仰视天如匹练然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C.有时朝发白帝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人大呼于旁则泉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5.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半夜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盖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瞿塘关。
16.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新晴野望》写了雨后初晴的阳光下,面对开阔明亮、生机勃勃的景物,诗人表达了喜悦闲适之情。《春望》写了战火纷飞时的衰败零落之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 2.D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对比赏析。《新晴野望》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是虚写,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喜悦闲适之情。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可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炼字的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理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理解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句“白水明田外”中,“明”字的意思是“闪耀着光芒”,“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应是“出”,将山峰拟人化: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这句诗描写动景,有意选用“明”、“出”等字眼以动写静。“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碧峰在山后”只是在交代碧色的峰峦在上的后面,语言平淡。“碧峰压山后”中“压”字比较沉闷,不能给人新奇之感。“碧峰连山后”是在描述静止的画面,表现不出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的景。故选D。
3.B 4. ①即使年老,我们的精气神也可以像年轻人那样啊。 ②摘花插在头上,翩翩起舞。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词,通过插花起舞、把酒留春,表达了词人壮志依存,不服老的襟怀。作者投闲的二十余年,并未忘掉中原遗恨,但又是抱着“心存自在天,脚踏安乐地”的旷达情怀。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B.《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C.《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卜算子·咏梅》表达了诗人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的悲观情绪,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和高洁人格的自许之情。
就词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不忘中原遗恨,报效朝廷的豪情来说,B项的词作与本词的情感最接近。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诗句内容的能力。
首先读懂整首词的意思,然后结合相关的诗句填写合适的语句。注意上下文连贯。
(1)根据“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珠未妨”分析,第①空可填写“即使年老,我们的精气神也可以像年轻人那样啊”。
(2)根据“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分析,第②空可填写“摘花插在头上,翩翩起舞”。
5.D 6.(1)内容:①《南园》通过“花枝”“草蔓”等意象,描绘了生机盎然的田园之景,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②《雁门太守行》则通过“黑云”“角声”“燕脂”“夜紫”等意象,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情感:①《南园》抒发了诗人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委婉地流露出归隐情绪,也隐含着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无奈;②《雁门太守行》则赞扬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报效国家的精神。
【解析】5.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D.“视听结合”有误,本诗没有听觉方面的描写;
故选D。
6.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日莫暮花落,纷飞如雨。作者从视角角度落笔,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美好。
《雁门太守行》: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这是两诗内容上的不同。
本诗:前两句写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南园风物的喜爱之情。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隐含了作者对仕途的无望与无奈之意。
《雁门太守行》: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是两诗情感上的不同。
7.C 8.A 9.参考示例:豁然开朗的样子。“思渡者言近道”中“思”表现作者在错过进城时间后,冷静思考渡者的提醒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豁然开朗,悟出“天下之以躁急自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最后发出由衷的感叹。 10.A
【解析】7.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C.结合原文的“予愠为戏,趋行”可知,当我听了渡者的一番话后,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故C项理解有误,答案选C。
8.本题考查对句子意蕴的理解。
A.“小奚怒气冲冲”在文中并无体现。选项错误;
B.结合文中“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可知书童背的书籍比较沉重。选项正确;
C.结合“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可知,书童年纪较小,因此出现因走得较急而摔跤书散的情况,且出现问题后只会啼哭。选项正确;
D.结合“渡者熟视小奚”“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及后来出现的书散啼哭的情况,可知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选项正确;
故选A。
9.本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当我最初听到渡者的一番话时,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但结合后来发生的“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这些事可知,这一切现象都在渡者的预言之中。所以在错过进城时间后,我进行了冷静地思考,突然明白了渡船工说的“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这个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故此处“爽然”应解释为“豁然开朗的样子”。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徐:两个都解释为“慢慢地”;
B.以:用/同“已”,已经;
C.因:于是/顺着,就着;
D.已:已经/停止;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进入打算到蛟川县城去,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于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就快步赶路。
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把书理齐捆好。但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
11.D 12.①固居然腹里之地也
②形势固居要害矣 13.C
【分析】11.本题考查根据信息推断的能力。题目要求找出思州的位置,选文中关于思州的句子是“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也就是“思州”占据的是湖南腰臀的位置,“思南”在靠近四川的位置。而观察地图可以发现,D靠近湖南,C靠近四川,因而D是思州的位置。故选D。
1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能够表现贵州地理位置的两处是“虽僻在西南一隅,然东楚、西滇、南粤、北蜀,不与外夷接壤,因居然腹里之地也”“然大定、南笼扼云南之咽喉,铜仁、思州踞湖南之腰膂,思南,遵义为四川之辅车,都匀、黎平处粤西之肘腋,少有不靖,不免有震邻之虞,则物力虽瘠薄,而形势固居要害矣”。注意“概述”一词,即带有总结性质的句子。能够概述优势的句子则分别是“固居然腹里之地也”“形势固居要害矣”。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A.形容词,繁复、重复\动词,答复、回复;
B.动词,断、断绝\形容词,隔绝的、封闭的;
C.都是动词,代替、替换;
D.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贵州,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有密集繁多的山岭和密布的大片竹林,湍急的河流,没有平坦辽阔的平原和大片的水泽。虽然位置在偏僻的西南一角,然而东楚、西滇、南粤、北蜀四个方位都不与外族交界,因而居住在这样一个内部地区。清代以前一直不断地受朝廷控制,直到明代才设置了郡县。大概是山势陡峭,少有辽阔平原宽广沃野的景观,又水流湍急,没有行船或者灌溉田野的便利。军队或者官吏的费用,大多仰赖临县来供应,然而大定、南笼能够扼住云南的咽喉,铜仁、思州占据着湖南的腰臀的位置,思南,遵义可以为四川的颊骨牙床,都匀、黎平处于广西的肘腋之间,因而稍微有一点不安定,不免有影响邻境的忧患,那么物力虽然贫瘠薄弱,然而地理位置本来就居于要害之地。
自从明朝隆庆时,名称改程番府为贵阳,于是成为省会的首郡。南面有南笼,西面有安顺,北面有遵义,东面连接平越、都匀,地理位置处在十三郡的中间。而贵山是它北面的屏障,南明在它东面环绕,风景之灵秀在诸郡中也是最好的。
14.C 15.D 16.①句子是“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②特点是高耸、陡峭、崖壁平整。
【解析】14.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同“缺”,中断\名词,借指宫殿或京城;
B.……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
C.名词,早上\名词,早上;
D.连词,就\连词,如果;
故选C。
15.考查语句理解。
A.“亭午夜分”意为:正午和半夜。“亭”不是亭子的意思;
B.“虽乘奔御风”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不是虽然;
C.“盖石上一罅”中“盖”的意思是原来,不是盖着;
故选D。
16.考查筛选信息。
乙文中的“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是描写山的句子。意为: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两壁对耸”描写其高耸,“上入霄汉”描写其陡峭,“其平如削成”描写其平整。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乙:二十六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原来是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地喊就不停地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