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遵义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19: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遵义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3古诗文阅读
一、诗歌鉴赏
(2020·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2021·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4.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游溪
韦应物①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②清风。
缘源③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著名山水田园诗人。②澹:水波荡漾。③源:水流始出的地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清新淡雅,以“游”统摄全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划舟游溪的所见之景。
B.颔联“绿蒲垂钓”,趣味盎然,突出了诗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闲适之情。
C.颈联一“飘”一“澹”用词精妙,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静态美。
D.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味深远,富有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6.“诗中有画”是本诗的特点,请赏析首联描绘的画面。
二、课外阅读
(2021·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凡闻言必熟论
《吕氏春秋》
凡闻言必熟论①,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②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③,不可不分。
【注】①熟论:深入研究、考察。②史记:记载历史的书。③经:界线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丁氏对曰 对:
②及其家穿井 及:
③子夏之晋 之:
④晋师三豕涉河 师: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意在告诉人们,对传言必须加以辨察,以定其是非,不要轻信。
B.讲述者表述不清楚,转述者未经证实就轻易传播,都可能导致讹传。
C.宋君轻信不实传闻,喜欢打听离奇故事,说明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D.选文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论据,亲切而生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茅阁记
元结[唐代]
己巳中,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以威惠理戎旅①,以简易肃州县,刑政②之下,则无挠人。故居方多闲,时与③宾客,尝欲因高引望,以抒远怀。偶爱古木数株,垂覆城下,遂作茅阁,荫其清阴。长风寥寥,入我轩楹,扇和爽气④,满于阁中。世传衡阳,暑湿郁⑤蒸,休息于此,何为不然?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谁似茅阁,阴而庥⑥之?於戏!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如是耶?诸公咏歌以美之,俾⑦茅阁之什⑧,得系嗣⑨于《风》《雅》者矣。
(选自《文苑英华》)
【注】①戎旅:军旅,兵事。②刑政:刑法政令。③与:结交。④扇和爽气:像扇子扇出的和爽之风。⑤郁:积聚,郁积。⑥庥(xiū):庇护。⑦俾:使。⑧什:书篇。⑨嗣:继承,接续。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故居方多闲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B.尝欲因高引望 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C.垂覆城下 箬篷覆之(《核舟记》)
D.何为不然 公欣然曰(《咏雪》)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矣。
②今天下之人,正苦大热。
12.结合文本,分析茅阁与贤人君子有何相似之处。
三、对比阅读
(2020·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文:
《桃花源记》节选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
南阳刘驎之
南阳刘驎之①,善史传,隐于阳岐②。于时待坚临江③,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訏谟④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⑤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⑥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⑦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间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歧: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读(xūmò):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
②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__
③缘道以乞穷乏_____________
④甚厚,为乡闾所安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退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岐,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2.D
【解析】1.标题考查炼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一个“直”字,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D.“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理解有误,“候骑”是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诗人到萧关,遇见了侯骑,却没有见到将官,原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写出了战事之紧,表达了对将官的赞美。
3.B 4.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
【分析】3.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
B.理解错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向往,是他的幻想而非真实。
故选B。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写作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这本是诗人眼前之景,但水鸟和鸣也可用来比喻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有关联,这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契相合,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因此这里运用“起兴”的手法,渲染了和谐悠扬的气氛,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5.C 6.(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或水天鹤唳图)。野外烟水迷蒙,水天一色,白鹤声声鸣叫,清幽婉转;天空(或南方的天空)云散雨停,空旷辽远。
【解析】5.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飘”意为飘动。“澹”意为水波荡漾。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落花与流水的动态美;
故选C。
6.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
本诗首联“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意为:溪水细长涨满,村烟中,白鹤多,鹤唳远。方才还阴云密布,春雨潇潇,现在雨住云退,万里楚天舒。“野水”“烟”“云雨空”是从视角的角度描写景物的;“鹤唳”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的。连绵的春雨让山中的溪水涨满了,野外一片烟雨迷蒙,几只白鹤直冲云霄,不时发出几声清脆的鹤鸣。转眼间,雨就停了,天空显得是那么的空阔辽远。作者运用白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清幽旷远的山水图景。
7.①回答②等到③到④军队 8.①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②有的话像是错的,而实际却是对的;有的话像是对的,但实际却是错的。 9.C
【分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丁氏回答道。对:回答;
(2)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
(3)句意为:子夏到晋国去。之:到;
(4)句意为: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师:军队;
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听说,知道,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2)重点字词:类,像;非,错误;是,正确。
9.C.有误。根据“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分析,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的君主。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子夏到晋国去,途经卫国,听到有人在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豕渡过黄河。”子夏说:“不对,应该是己亥’啊。‘己’和‘三’形体相近,‘豕’和‘亥’写法类似。”到了晋国一问,果然说是“晋国军队己亥这天渡过黄河”。
许多言辞好像是错误其实是正确的,有许多好像是正确的其实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
10.D 11.①平昌县孟公镇守湖南,将近两年了。②如今天下的百姓,正为炎热天气感到苦恼。 12.茅阁可为众人提供庇护,贤人君子是百姓的依靠,能为百姓谋福祉,两者皆有舍己为人、广济苍生的品质。
【解析】10.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所以\连词,所以;
B.动词,想要\动词,想要;
C.动词,覆盖\动词,覆盖;
D.代词,这样\词缀,……的样子;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镇,镇守。将,将近。岁,年。(2)之,的。苦,以……为苦。
1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遂作茅阁,荫其清阴。长风寥寥,入我轩楹,扇和爽气”可知,茅阁可为众人提供庇护与阴凉;
根据“贤人君子为苍生之庥荫,不如是耶”可知,贤人君子是百姓的依靠,能为百姓谋福祉;
两者都具有无私奉献,心怀苍生百姓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己巳年间,平昌县孟公镇守湖南,将近两年了。用威严仁爱处理军务,用简单易行的方法整顿州县,刑法政令的推行,没有扰乱百姓生活。因此(他)平时正好有很多闲暇时间,时常结交朋友,曾想要凭高望远,来抒发远大襟怀。碰巧喜欢上倒垂覆盖在城墙下的几棵古树,于是(在此)建造茅阁,(让它)荫蔽在古树的清凉之下。微风习习,像扇子扇出的和爽之风一样,吹入窗楹,充盈茅阁。相传,衡阳湿热暑气集聚蒸腾,在此休息,为什么不这样呢?如今天下的百姓,正为炎热天气感到苦恼,谁能像这间茅阁一样,提供阴凉庇护百姓呢?哎!贤人君子是百姓的依靠,不就像这样吗?各位朋友吟诗作赋来赞美它,使有关这间茅阁的篇章,能接续在《风》《雅》之后。
13. 做记号 渡口 沿着 非常;很 14.(1)(渔人)到来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2)南阳仁刘子骥,擅长史传学术,在阳歧村隐居。 15.C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志”,动词,做记号; “缘”,古今异义,沿着。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及,到;诣,拜访;善,善于;隐,隐居。
15.C.有误。“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错误。原文是“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意思是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
【点睛】参考译文:
甲: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南阳人刘驎之,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优厚地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