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1.内环境及其稳态
(1)利用图示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
(2)“四看”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组织水肿的原因
2.下丘脑参与的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
(1)血糖平衡调节
①胰岛B(A)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升高)。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细胞→胰岛B细胞(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降低(升高)。
③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信号分子有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岛素。
(2)体温平衡调节
(3)水盐平衡调节
①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②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尿量减少。
1.(2017·江苏,1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浆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
浆细胞不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人体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的散热量,C错误;
肾小管细胞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受体,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其细胞膜上没有抗利尿激素受体,不能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思维延伸
判断正误
(1)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2019·全国Ⅲ,5)
( )
(2)淋巴管内的液体和汗腺导管内的液体都属于内环境(2018·海南,9)
( )
(3)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2018·浙江4月选考,11)( )
(4)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则其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2018·海南,11)( )
(5)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机体血浆量会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2017·全国Ⅲ,4)( )
×
×
√
√
√
2.(2021·江苏·21)正常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肝脏生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都达到高峰,伴随胰岛素水平的波动,维持机体全天血糖动态平衡,约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黎明现象”(黎明时处于高血糖水平,其余时间血糖平稳),是糖尿病治疗的难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
________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
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肝糖原
人体血糖的来源有3条: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人体在黎明觉醒前后主要通过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
(2)如图所示,觉醒后人体摄食使血糖浓度上升,葡萄糖经GLUT2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ATP敏感钾通道关闭,细胞内K+浓度增加,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_,引起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______方式释放。
协助扩
散(或易化扩散)
由负变正
胞吐
据图判断,葡萄糖进入细胞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GLUT2),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氧化生成ATP,ATP/ADP比率的上升使K+通道关闭,进而引发Ca2+通道打开,此时细胞膜内侧膜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
电位。钙通道打开,Ca2+内流,促进胰岛素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3)胰岛素一方面通过促进血糖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肝脏、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胰岛A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能升高血糖,共同参与维持血糖动态平衡。
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
进入组
胰高血糖素
(4)2型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序号)。
①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 ②胰岛素分泌障碍 ③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④胰岛B细胞损伤 ⑤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①③
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会影响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升高,①正确;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不存在胰岛素分泌障碍,②错误;
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靶细胞上胰
岛素受体减少,会导致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③正确;
胰岛B细胞损伤会导致胰岛素缺乏,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④错误;
存在胰岛细胞自身抗体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正常,⑤错误。故选①③。
(5)人体昼夜节律源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区,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调控外周节律。研究发现SCN区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下降,机体在觉醒时糖代谢异常,表明“黎明现象”与生物钟紊乱相关。由此推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不敏感状态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成为糖尿病治疗研究新方向。
调节REV-ERB基因节律性表达
昼夜节律
思维延伸
判断与填充
(1)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2018·江苏,20)( )
(2)(2016·全国Ⅲ,30节选)正常人在饥饿且无外源能源物质摄入的情况下,与其在进食后的情况相比,血液中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含量的比值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
在饥饿时,由于血糖浓度较低使胰高血糖素分
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进食后正好相反
3.(2021·全国甲,4)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
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
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B错误;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思维延伸
判断正误
(1)大量出汗时,垂体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021·海南,16)( )
(2)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2019·全国 Ⅱ,4)( )
×
×
(3)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则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而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经典高考题)( )
判断正误
×
判断正误
思维延伸
判断正误
(4)导致下图中ab和de段人体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分别是寒冷环境和汗液分泌增加(经典高考题)( )
×
题组一 内环境组成及稳态
1.(2022·江苏高三一模)肺水肿是指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大量组织液集聚,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烧、大汗淋漓等,并出现低氧血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体内CO2浓度升高
B.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C.大汗淋漓能够增加散热量,有利于缓解患者的高烧症状
D.肺内组织液的去向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
1
2
3
4
5
6
1
2
3
4
5
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排出障碍,体内CO2浓度升高,A正确;
呼吸运动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B错误;
肺内组织液的去向大部分回流到血浆中,少部分流向淋巴液,因此肺内组织液的去向主要是进入肺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正确。
6
2.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会导致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为了维持脑和心脏最基础的氧气供应,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汗液分泌随之关闭,体温失去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 ℃,进而导致器官系统损伤,这就是热射病。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夏季高温时,及时补水是预防热射病的有效措施
B.导致热射病患者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散热不畅
C.热射病患者的排汗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D.热射病患者体温过高,细胞内酶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
√
1
2
3
4
5
6
热射病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的大量丢失而导致的,及时补水可以预防热射病,A正确;
热射病患者,机体会关闭皮肤血液循环,汗液分泌随之关闭,导致散热不畅,B正确;
热射病患者在夏季高温环境中,体液大量丢失,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C错误;
热射病患者体温可以超过40 ℃,人体内酶活性的最适温度为37 ℃左右,因此患者细胞内酶活性改变,细胞代谢紊乱,D正确。
1
2
3
4
5
6
题组二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
3.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饮用大量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后尿量会增加
B.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产热量
C.静脉注射250 mL生理盐水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外液
D.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加强了有关细胞的免疫效应
√
1
2
3
4
5
6
人一次性饮用大量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细胞不能对过多的葡萄糖进行存储、利用和转化,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尿量增加,A正确;
在寒冷环境下机体的体温仍处于37 ℃左右,机体的散热量等于产热量,B错误;
静脉注射250 mL生理盐水,大量进入血浆中,主要影响细胞外液Na+的量,C错误;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加强了有关细胞的免疫效应,D错误。
1
2
3
4
5
6
4.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信号分子①可表示乙酰胆碱(神经递质)
B.信号分子②可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
放激素
C.信号分子③可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D.图中信号分子必须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起作用
√
1
2
3
4
5
6
信号分子①是由神经细胞分泌的,可
表示乙酰胆碱(神经递质),A正确;
信号分子②可表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B正确;
信号分子③可表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分泌,C正确;
有些受体位于细胞膜内,如性激素的受体,D错误。
1
2
3
4
5
6
题组三 稳态调节实例
5.(2022·江苏高三模拟)尿崩症分两种:因抗利尿激素(ADH)的缺乏引起的中枢性尿崩症(CDI)和因肾脏对 ADH敏感性缺陷引起的肾性尿崩症(NDI),临床上可通过禁水加压(禁止饮水10 h后补充ADH)实验进行确诊。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NDI患者体内ADH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
B.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
C.禁水加压实验后,C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升高
D.禁水加压实验后,NDI患者的尿液渗透压将降低
√
1
2
3
4
5
6
NDI患者的肾脏对ADH的敏感性减弱,抗利尿激素发挥作用弱,因而其体内的ADH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A正确;
NDI患者对水的重吸收少,因此尿液渗透压明显低于血浆渗透压,B正确;
禁水加压后,CDI患者缺乏的ADH得以补充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渗透压升高,C正确;
禁水加压补充ADH,由于NDI患者对ADH存在敏感性缺陷,补充的ADH几乎不起作用,水分流失不变,因此尿液渗透压不变,D错误。
1
2
3
4
5
6
6.(2020·江苏,12)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
1
2
3
4
5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进入细胞内,C项错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