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9-1 种群和群落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1.辨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3.坐标模型中K值确认与λ值变动分析
(1)K值确认:K值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环境中种群数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动,如图所示:
(2)λ值变动分析: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由此,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稳定);若λ>1,则种群数量增长;若λ>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若λ<1,则种群数量下降。如图所示:
4.“三看法”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5.明确群落的两种空间结构
特别提醒
同一物种的高矮差异不属于“垂直结构”;高山上植被的垂直分布既不属于“垂直结构”也不属于“水平结构”。
6.生态位
7.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1.(2022·山东,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
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
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
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
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
由图可知K值是1 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 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会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2.(2020·江苏,1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摇匀后,应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
上清液中酵母菌数量少,取上清液计数误差大,因此计数时要先将培养液摇匀,B错误;
为保证变量唯一,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C正确;
酵母菌增殖需要营养,所以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正确。
3.(2022·全国乙,31)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
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样方的数目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以及根据物种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样方数目和样方大小。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
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____。
(3)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误差小,准确度高;操
作更便捷,避免资源浪费
思维延伸
判断与填充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摇匀后抽取少量培养物,适当稀释,用台盼蓝染色,血细胞计数板计数(2021·江苏,19)( )
(2)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018·全国 Ⅰ,5)( )
(3)(2021·广东,6)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
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
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
√
b
思维延伸
判断与填充
(4)(2022·全国甲,5)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丙、乙、甲
4.(2021·全国甲,6)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田还湖、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一般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5.(2022·山东,24)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种群密度大 分布范围广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多,即乙的种群密度大,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200
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200(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___(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ABCD
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影响群
思维延伸
判断正误
(1)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2020·江苏,15)( )
(2)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2021·湖北,12)( )
√
×
思维延伸
判断正误
(3)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蛤蜊岗的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2021·辽宁,15)
( )
(4)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2021·辽宁,15)( )
(5)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强(经典高考题)( )
(6)硬壳蟹(非蜕壳)摄食软壳蟹(蜕壳)为捕食关系(2022·湖南,8)( )
×
×
×
×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1.(2021·浙江1月选考,16)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
变化
√
1
2
3
4
1
2
3
4
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2.(2022·江苏南通高三一模)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池塘中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
B.重捕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标记个体死亡,会使估算数值偏大
C.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形成竞争关系,对种群的生存不利
D.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
1
2
3
4
池塘中单细胞生物数量较多,且体积较小,调查池塘中单细胞生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
重捕方法不当导致部分标记个体死亡,但不会影响对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个体的计数,因此不会使估算数值偏大,B错误;
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形成竞争关系,在竞争中选择下来的优势个体容易生存并将其有利基因遗传给子代,因此对种群的生存有利,C错误;
校园内蒲公英的随机分布,体现的是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1
2
3
4
题组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3.大树杜鹃因其树体高大、花大而美丽、量少而珍稀,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为了解大树杜鹃的群落环境,为大树杜鹃的保护和繁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对大树杜鹃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层次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大树杜鹃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动物、植
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B.对群落中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调查时,样方
面积应有所不同
C.各样地物种丰富度的差异可能是由样地坡度、土壤等差异造成的
D.研究结果显示,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较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高
√
1
2
3
4
大树杜鹃与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动物、
植物、微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A错误;
对群落中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调查时,样
方面积应有所不同;例如,调查乔木时,
应适当增加样方的面积,B正确;
各样地坡度、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差异会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会造成各样地物种丰富度存在差异,C正确。
1
2
3
4
4.生态护坡是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共同组成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采用抽样检
测法
B.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
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仅指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
D.在坡地上同时种植草本和灌木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
1
2
3
4
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
生态坡地不同地段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
在坡地上同时种植草本和灌木能使群落营养结构复杂化,群落的稳定性增强,D正确。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