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 二 生 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人体细胞外液,其中 I、Ⅱ、Ⅲ分别表示生活
在甲、乙、丙中的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的浓度对其影响不大
B.若Ⅱ表示肝细胞,则乙中的葡萄糖浓度不一定高于甲
C.甲中含激素、血浆蛋白、RNA聚合酶、乳酸等物质
D.若乙中有神经递质,则Ⅱ可表示神经元,淋巴细胞都生活在丙中
2.下列物质中,都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一组是( )
①抗体 ②激素 ③糖原 ④呼吸酶 ⑤血红蛋白 ⑥胃蛋白酶 ⑦无机盐
A.①②③⑥ B.①②⑦ C.②④⑥⑦ D.①②⑤⑦
3.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由血浆
和淋巴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
第 1 页 共 9 页
B.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
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C.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会影响多细胞生物的内环境,
此时机体会通过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从而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有人到高原后会出现头疼、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
应”,“高原反应”的出现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的,即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内环境稳态可能会失调
4.如图表示某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②上的 Na+通道开启
B.突触小泡与①融合时消耗的 ATP一定是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的
C.在突触中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只有神经递质受体
D.化学信号由①到②决定了突触中兴奋的传递只能单向进行
5.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经
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
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而对
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以下叙述不符合该实验的是( )
A.有助于我们对动物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
B.本实验对照组的海蜗牛需要注射生理盐水
C.不能说明 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
D.说明特定的 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
6.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第 2 页 共 9 页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所以脑干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C.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D.成年人能够有意识地“憋尿”,这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7.现代社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少年轻人坚持每天走一万步,然后在朋友
圈“打卡”。下列有关该锻炼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机体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使人体心跳加快
B.该过程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 CO2,使呼吸加深、加快
C.该过程中体内血糖浓度下降会导致脂肪大量转化成葡萄糖
D.下丘脑参与调节该过程,所释放的信息分子不止一种物质
8.电视节目《荒野求生》中,探险家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为脱离险境,历尽千
辛万苦。恶劣环境中,有关人体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在恐惧紧张时,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素增多,属于体液调节
B.人较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其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胰高血糖素增多
C.人体在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人在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两者具有协同作用,使产
热量增加
9.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处理,下列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的分析正确
的是( )
A.损伤脑干,会影响小白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B.损伤下丘脑,会影响小白鼠体温的控制、破坏身体的平衡
C.仅破坏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兴奋无法传导至神经中枢,无相应感觉,有
相应效应
D.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刺激感受器,有相应感觉,无相应效应
1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A.抗原 B.抗体 C.溶菌酶 D.淋巴因子
11.如图为某传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区域(b、d)钠、钾
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细胞不受影响。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第 3 页 共 9 页
A.图中的 c处钾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刺激 c区域后,b、d区域的电位由外正内负转变成外负内正
C.局部电流在轴突内的传导方向为 c→a和 c→e
D.图中 a区域处于静息,细胞膜内外两侧无电位差
12.花粉含有水溶性蛋白质,当花粉与人体黏膜接触时,这种水溶性蛋白质就会
被释放出来,在过敏个体中,免疫系统会对这些蛋白质产生 IgE 抗体,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机体初次接触水溶性蛋白质后分泌 IgE抗体即引起过敏反应
B.花粉与组织胺结合,能促进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C.阻止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或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症状
D.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过强的一种体现,两者抗体的产生及分布相同
1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延长马铃薯块茎保存时间可用适宜浓度脱落酸处理
B.对受粉后的幼小果实喷洒适量生长素类似物,得到的是无子果实
C.秋冬季落叶时,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产生脱落酸,促进叶片脱落
D.在做探究 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正式实验时,无需设置蒸馏水
对照组
14.种群密度效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个体数量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
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以下不.
是.种群针对密度效应进行变动调节的是( )
第 4 页 共 9 页
A.池塘内的锥体螺在密度过大时产卵少,繁殖率低
B.蝌蚪在密度过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
C.玉米种植密度过大会降低单株产量
D.针对密度效应,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使种群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
均密度
15.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依据条件不同分为“J”型和“S”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甲为“J”型增长曲线,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
B.乙为“S”型增长曲线,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有人提出应在蝗虫数量达到 D点时进行蝗灾防治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16.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作群落季
相更替。下列有关群落季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阳光、温度、水分等是影响群落季相更替的环境因素
B.与夏季群落季相相比,冬季群落季相没有垂直结构
C.群落的季相更替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发生改变
D.植物早春萌发、鸟类冬季南迁均属于群落季相更替
17.巴西红耳龟是入侵我国的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天
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等,巴西红耳龟的种群数量在我国将一直呈“J”形增
长
D.在巴西红耳龟的种群数量达到 K/2时进行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第 5 页 共 9 页
18.延髓位于脑干与脊髓之间,主要调节内脏活动。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
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导致
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反之,则心率加快,血压回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脉压力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延髓和脊髓
B.心脏可同时接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传出神经作用效应相抗衡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传出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19.抗原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两个基本特征,抗原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
引起免疫应答的性能。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疫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下列说法错.
误.的是( )
A.接种新冠疫苗后人体可以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
灭活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
有效成 由整个灭活的新冠病 携带新冠 S蛋白基因 以新冠病毒 S蛋白为主的
分 毒组成 的重组型腺病毒 蛋白质类疫苗
B.灭活疫苗会引起体液免疫,不会引起细胞免疫
C.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免疫原性受宿主细胞的影响
D.三种疫苗中重组蛋白疫苗能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
20.垂直向下生长的拟南芥幼根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弯曲生长,避开障碍物之后
又恢复向下生长,这种生长特性被称为“避障生长”。科学实验发现,避障生长过
程中,根细胞中生长素出现不均匀分布,如图所示,箭头所指为弯曲部位内侧,
阴影显示生长素含量较高的区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 6 页 共 9 页
A.图 a中,未遇到障碍物时,根细胞中生长素均匀分布且浓度较低
B.图 b中,根的弯曲是根尖感受到障碍物之后做出的主动弯曲
C.图 c中,根尖避开障碍物之后发生的二次弯曲是由重力刺激引起的
D.两次弯曲生长过程中,弯曲部位内侧细胞的生长素都促进了根的伸长生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60分。
21.(12分)手触到了火或尖锐的东西,就会发生图示的神经调节过程,回答下
列问题:
脊髓中枢
(1)人体行为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后, ( 填
“一定”或“不一定”)会产生兴奋。图中反射弧的效应器是 。针刺
肌肉后,图中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为 。
(2)某人的手无意间被针刺了一下,他只感到疼痛却没有作出反应,从反射弧
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其受损部位可能是 。
(3)请解释该人先缩手后感觉到疼的原因是 。
22.(18分)研究发现,99.7%的宫颈癌都源于人乳头瘤病毒 HPV持续感染。科
研人员为评估某种 HPV疫苗的效果,在志愿者中进行揭盲实验,一段时间后统
计宫颈出现癌变前病理变化,可发展为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人数。
A组:(接种前未检测出 HPVDNA的志愿者)接种对照剂的 A1组 7863人
中有癌前病变人数 83人,接种疫苗的 A2组 7850人中有癌前病变人数 4人;B
组:(接种前检出 HPVDNA的志愿者)接种对照剂的 B1组 1125人中有癌前病
第 7 页 共 9 页
变人数 126人,接种疫苗的 B2组 1122人中有癌前病变人数 125人。回答下列
问题:
(1)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属于 。HPV
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靠 来辨认它们,激活 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是
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B细胞的细胞周期 ( 填
“变短”或“变长”),B细胞分裂分化为 。
(2)根据揭盲实验中 两组的癌前病变比例,推测该疫苗对预
防宫颈癌变有效;癌前病变的比例 B1组>A1组,推测 是诱发癌前病
变的因素之一;癌前病变的比例在 B组的两组结果中差别不大,可能是该疫苗
未能明显诱导 免疫清除体内 HPV。
(3)实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可用于宫颈癌的预防,接种后当 HPV 侵入机体时由
(填“B细胞”或“记忆细胞”或“B细胞和记忆细胞”)完成二次免疫。
23.(15分)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领域广,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产品品
质等起到很好的作用。某校生物实验小组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相关作用,
做了以下实验。
A小组:为了探究α-萘乙酸(NAA)促进蔷薇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通过实验获
得实验数据如下:
NAA 浓度(mol·L-1) 10-4 10-5 10-6 10-7 10-8
平均生根数 10 13 15 18 16
请回答:
(1)在实验开始前,该小组通过____________过程,大致确定了 NAA 促进蔷薇
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范围。根据实验记录,若进一步探究 NAA 促进蔷薇插
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多组进行实验。
(2)该实验处理插条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B 小组:该组成员查阅资料得知:番茄灵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名为“对
氯苯氧乙酸”,简称 PCPA),可有效防止落花落果,提高坐果率(坐果指经受精
形成的幼果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不脱落)。番茄灵的使用浓度一般为 20~50 ppm。
如果在花未开放时用番茄灵蘸花,坐果率约为 40%;花半开放或盛开时蘸花,
坐果率几乎达 100%;花后蘸花,坐果率约为 60%。
(3)番茄细胞中____________(填“含”或“不含”)控制合成番茄灵的基因。
第 8 页 共 9 页
(4)番茄灵的生理作用与下列____________类似。
A.脱落酸 B.乙烯利 C.生长激素 D.2,4—D
(5)已知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也能提高坐果率。该组欲探究一定浓度的番茄
灵和赤霉 素联合处理对番茄坐果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①B 组用一定浓度的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番茄。
②实验还应该增加一组(D 组),该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番茄。
24.(15分)为研究植物群落多样性下降对地下土壤中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人
员将某地发生过火灾的岛屿按照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组,面积越小的岛屿距末
次火灾年限越长。
(1)岛屿不同区域常常分布着不同的_____,常呈_____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
体现。
(2)为了调查岛屿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通常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采集
土壤,采用幼虫器采集法和简易采集法采集小动物。对体型较大、物种数量有限
的物种,用____________法统计样本中物种丰富度。
(3)大、中、小三组岛屿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阶段的生态环境,这种演替属于_____,
演替速度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或人类活动)等。
第 9 页 共 9 页2022
2023
一、选择题答案
BBADC CDADA CABDC BAADD
二、非选择题答案
21.(除注明外,每空2分)
(1)不一定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
不发生偏转
(2)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或脊髓部分受损(中间神经元)
(3)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完成反射经过的神经元少,而产生痛觉的
中枢在大脑皮层,经过的神经元多,兴奋传递所需时间较长(4分)
22.(每空2分)
(1)免疫监视
细胞表面的受体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变短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2)A1组、A2组
感染HPV
细胞
(3)B细胞和记忆细胞
23.(除注明外,每空2分)
(1)
预实验在106-10-8mol·L缩小浓度梯度
(2)浸泡法沾蘸法
(3)
不含
(4)D(1分)
(⑤)番茄灵(PCPA)
等量的蒸馏水
24.题(除特别标注外,每空2分)
()种群(1分)镶嵌
(2)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
(3)次生演替
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
殖体
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迁入与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