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借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体会用一连串的提问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借助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惋惜。
2.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体会用一连串的提问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体会用一连串的提问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猜谜语,引导学生聚焦“时间”。
出示谜面: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却能跑;永远往前走,从来不回头。
出示谜底:时间。
2.交流:对于时间,你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1:时间一去不复返,它只会往前走,不会往后退,过去了就是过去了。
预设2:时间很珍贵,但它又是很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个小时。
预设3:每个人的一生看似很长,但实际上很短,我们都应该珍惜时间。
3.揭示课题:对于时间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作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看看他对时间有着怎样的独特感受?(板书:匆匆 朱自清 散文)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特点,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同学们,你了解朱自清先生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2)出示朱自清(1898——1948)相关介绍。
①生平简介: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②主要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③他人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郁达夫
2.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勾画出来并跳过去。
3.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随文认读课文中含有拼音的词语。
头涔(cén)涔 泪潸(shān)潸
(2)让我们开火车,认读重点词语吧!
确乎 空虚 头涔涔 泪潸潸 不禁 挪移 觉察 叹息 徘徊 微风 何曾 游丝 赤裸裸
(3)重点词语理解:确乎 头涔涔 泪潸潸 徘徊
①通过查字典理解“涔”“潸”的意思。“涔”的意思是“雨多的样子”,“头涔涔”在句中指头上的汗像下雨一样往下落。“潸”的意思是“流泪的样子”,“泪潸潸”在句中指泪流不止的样子。
②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句中的“确乎”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确乎”的近义词是“确实”。
③指导“徘徊”一词。
点拨1:强调读音。
点拨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从双人旁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与行走有关。
点拨3:出示文中带有“徘徊”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徘徊”在句子中的意思是“犹豫不决”。
设计意图:本课生僻字词不多,但因课文距离现在的时间久远,有一些词语理解起来稍有难度。在这一环节先集中解决部分字音问题,再通过查字典、找近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作家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想要表达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读,说说这些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探究过程
(1)全班交流,试着找出课文中两处使用了一连串问句的部分进行朗读,并做一些简单的批注。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处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学习表达。引导: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
(分句出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①体会用“排比”句式表达情感。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中作者写了“燕子的去和来”“杨柳的枯和青”“桃花的谢和开”,是通过这些景物的循环往复写出了时间的流逝。
教师相机点拨:运用排比的句子写景物的循环往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板书:排比 惆怅)
②引导句式练习:生活中还有什么景物也是这样的循环往复呢?让我们仿照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吧。
出示:太阳落下,有 的时候; ,有再散的候; ,有 的时候。
预设:太阳落下,有再升的时候;云朵聚集,有再散的时候;冰雪封冻,有再消融的时候。
③指导朗读。
预设:朗读速度较慢,语气中带有悲伤、惆怅。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①感悟用“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预设:“燕子的去和来”“杨柳的枯和青”“桃花的谢和开”都可以循环往复,但我们的时间却“一去不复返”,这句话就将时间的流逝与这些景物的循环往复进行了对比。在这一对比中突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板书:对比)
②指导朗读。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①学习用“一连串问句”表达情感。
预设1: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一个特点是“直接问”,另一个特点是“一连串的问句”。
预设2: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惆怅,这些问句直接将情感表达出来,清楚明了。(板书:一连串的问句 直接表达)
②指导朗读。
预设:请四位学生分别读四个问句,通过讨论“这样读行吗”?引导学生感悟:四个问句,尤其是后三个,读时要紧凑,停顿间隔稍短。
(2)小结:作者正是运用排比、对比的方式,以及多个问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不安。
(3)过渡:这样的问句还集中出现在第几自然段呢?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是描写“燕子的去和来”“杨柳的枯和青”“桃花的谢和开”的循环往复,二是将这些景物的循环往复与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对比,三是抛出一连串的问句。在此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体会作者在直接的追问中表达的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怅然若失。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数数作者在这一个自然段追问了几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梳理作者提问的次数,通过圈画关键词句感悟其表达的情感。
(2)对比语段,学习写法。
3.探究活动
(1)作者在这一个自然段中一共问了几次?
引导梳理: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一共问了六次。
(2)组织交流:在这六个问句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吗?你是从哪些关键词句中感受到的?
预设:作者的情感有变化。在“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又剩些什么呢”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因对时光的难以把握而产生的惆怅;在“过去的日子如……,如……”以及“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焦急、苦闷、恐慌;在两个“赤裸裸”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惆怅和不安;在最后一问的“为什么偏要”“不能平的”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不甘,以及对时光的眷恋之情。(板书:惆怅 焦急 不甘 眷恋)
(3)对比两个语段,学习写法。
出示两个语段: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不剩下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但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
预设:两个语段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不一样。第一个语段用一连串六个问句,将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呼吁人们要珍惜时间,牢牢地将读者吸引住。第二个语段中没有使用问句,语气较为平淡,情感表达不够强烈。(板书:珍惜时间)
(4)对比学习后,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将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问句表达情感这一写法迁移至本段的学习,又通过借助关键词句、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这篇课文共有六个需要书写的汉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
藏 挪 徘 徊 蒸 裸
点拨:
(1)“挪、徘、徊、裸”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徘、徊”二字的部首都是“双人旁”。“裸”的部首是衣字旁,与衣服有关。这四个字可以结合形声字特点进行识记。
(2)“藏、蒸”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写得扁、长,为下半部分留出空间。“藏”要提示学生注意第六笔是“竖折”,第八笔的“撇”起笔要在第七笔“横”的中间,下半部分“臧”中的“臣”中间不要写成“口”;“蒸”要提示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丞”下面的“横”,而且这一笔不要写得过短。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学生的书写作品供学生集体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并不多,结构也较为简单,但个别生字笔画容易写错,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是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了解了作者通过两个自然段中的问句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不安,以及对时间流逝的不甘、眷恋。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匆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六、布置作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确乎 空虚 不禁 挪移 觉察 叹息 徘徊 微风 何曾 游丝 赤裸裸
2.课后作业:背诵《匆匆》第一、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匆匆》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句段,朗读品味,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点】
1.能抓住关键句段,朗读品味,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难点】
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背诵检测。
(1)燕子去了,有 的时候;杨柳枯了,有 的时候;桃花谢了,有 的时候。但是,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 呢?
(2)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 罢了,只有 罢了。在 ,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 ,如 ,被初阳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 的痕迹呢?我 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 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 啊?
预设:(1)再来 再青 再开 聪明的 一去不复返 (2)逃去如飞 千门万户 徘徊 匆匆 八千多日的匆匆里 轻烟 吹散了 薄雾 蒸融了 游丝样 赤裸裸 赤裸裸 白白走这一遭
2.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了解了这两个自然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问句”来直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惆怅、焦急、不甘、眷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朱自清的《匆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以及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板书:匆匆)
设计意图:首先,以填空练习背诵的方式导入,检测、巩固第一、四自然段的背诵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触的?圈画关键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2.探究过程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运用圈画批注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1)全班交流,抓重点句、段学习。
聚焦第二自然段第二、三句。
出示: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①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两句话中,作者对于时间的感触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感触的?
预设:“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比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新奇,有强烈的形象感。
②引导学生想象: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入大海之中的感受,体会时间流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进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板书:无奈)
③引导学生抓住“头涔涔而泪潸潸”,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叹惋。
④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注意 “头涔涔而泪潸潸”要读出作者的无奈、惋惜。
聚焦第三自然段。
(出示语段)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①学生自主阅读,根据表格提取信息,并进行填写;交流阅读感受。
生活场景 时间流逝的方式
预设:
生活场景 时间流逝的方式
洗手的时候 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 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 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伸出手遮挽时 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躺在床上 从身上跨过,从脚边飞去
睁开眼和太阳再见 溜走了一日
掩面叹息 在叹息里闪过
②学生交流阅读感受,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作者将时间的流逝放在生活场景中,相对于“一连串的问句”这样的直接表达,借助生活场景,将情感融入事物当中。(板书:借助生活场景 情感融入事物)
预设2:通过“跨”“飞”“溜”等词语或者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时间流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些动词都体现了时间无时无刻不在飞快地流逝。(板书:拟人)
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描写时间流逝,可以借助的事物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要选取这些普通、常见的生活场景呢?
预设:这些事情我们天天在做,天天在经历,选取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时间的悄然流逝、无影无踪。
④句式仿写:时间还会在什么时候,怎样流逝?
出示句式: 的时候,时间 。
预设1:写字的时候,时间从我笔尖流走了。
预设2: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屏幕前一溜烟跑了。
预设3: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时间从口中一晃而过。
⑤师生合作,借助提示尝试背诵。
出示片段: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
日子 ;吃饭的时候,日子 ;默默时,便从 ;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
他便 ,从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 。
预设:从水盆里过去 从饭碗里过去 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我脚边飞去了 溜走了一日 在叹息里闪过了
⑥变成诗句形式,配乐朗读。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 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再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借助表格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异同点。
①小组交流,整理记录。
段落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我们发现的不同点
我们发现的共同点
②交流表格内容。
预设不同点:第二自然段作者将自己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比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突出自己时间的流逝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直接抒发时间流逝得飞快的感叹。第三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对于时间悄无声息流逝的感受融入了常见的生活场景之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预设共同点:两个自然段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借助关键句、段,通过对比、表格梳理等感受时间流逝的迅速、悄无声息,以及作者无奈、惋惜的情感,同时了解作者通过比喻、借助生活场景表达情感的方法。句子仿写有助于学生通过练说产生自我对于时间的感触。最后通过两个自然段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两个自然段在写法、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同时也是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回顾。
(二)合作探究
《匆匆》是一篇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寄情于物,寄情于事,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启人深思。
1.探究任务
①借助资料,思考:时间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感触?
②课文哪些地方在表达情感方面特别精妙?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能否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尝试运用?
2.过程安排
结合《匆匆》相关资料,再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3.探究活动
(1)出示《匆匆》相关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①出示《匆匆》相关资料:
《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转眼》),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但朱自清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他“并非玩世,是认真处世”的人(叶圣陶《与佩弦》)。他不愿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在给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己。明知无聊,但难排遣。‘回想上的惋惜’,正是不能自克的事。因了这惋惜的情怀,引起时日不可留之感。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信札》)。不愿蹉跄青春,浪费时日,虽彷徨而仍思有所作为,《匆匆》抒写的就是这种心境。
点拨:学生自主阅读《匆匆》相关资料,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中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谈一谈再读课文的感受即可,对于资料不做深入交流。
②引导: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请你再次默读课文。你是否对某些语句产生了新的理解或感受?可以简单批注在课文旁边。
③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给予肯定。
(2)回顾梳理:课文哪些地方在表达情感方面特别精妙?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我们能否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①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1: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用了一连串的问句,直接抒发情感。我们在习作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尝试用“一连串的问句”这样的方式抒发情感。
预设2: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比喻写得很精妙,将“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更能形象直观地让我们感受到时间流逝的飞快。
预设3:课文第一、三自然段中都将时间的流逝融入了事物中,比如第一自然段借助“燕子的去和来”“杨柳的枯和青”“桃花谢和开”循环往复,第三自然段将时间流逝融入的生活场景,这样“融情于事”“融情于物”的方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运用。
②教师相机小结:同学们谈得很好,融情于事、融情于物都是抒发情感的好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可以经常运用。
③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对课文的写法有什么新发现?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预设:在第五自然段,作者再次提出核心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与开篇相互呼应。至此,作者的情感历程得到了完整的呈现。这样首尾呼应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在习作中借鉴。(板书: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在这一合作探究环节,采用“资料补充”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并回扣至习作中,为本次习作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拓展延伸
1.在《匆匆》中,朱自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背影》的其中一段吧,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他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散文全集》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他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预设1: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
预设2:作者借助自己所见的“父亲为我买橘子”背影的描写,以及“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两次自己落泪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匆匆》的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了作者借助生活场景抒发对时光飞速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借助资料,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中的朱自清并没有因时间匆匆流逝而颓废、消沉,他写《匆匆》就是告诉我们时间流逝飞快,时间不等人,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时间。(板书:珍惜时间)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背诵《匆匆》第二、三、五自然段。
2.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匆匆
时间流逝飞快 比喻
无奈 拟人
借助生活场景(情感融入事物)
珍惜时间
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