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20:18: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那个星期天》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嗯、谅”等11个字,会写“媚、砖”等13个字,会写“明媚、拨弄”等18个词语。
2.能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能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能理清课文思路,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有过等待父母带你去做某件事或父母答应你一件事却迟迟不兑现的经历吗?说一说你当时的心理。
预设1:我很难过,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预设2:我当时等得很焦急,一直催着妈妈带我出去玩。
2.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看一看在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呢。(板书: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3.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年),中国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长篇散文《我与地坛》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回顾盼望经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识记生字,交流易错字的识记方法。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什么线索展开的叙事?
2.初读反馈
(1)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嗯( g) 原谅(liàng) 缥(piāo)缈(miǎo) 急遽(jù)
惆(chóu)怅(chàng) 咔(kā)嚓(chā) 噢(ō) 消逝(shì)
(2)集中识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g liàng piāo miǎo jù chóu chàng kā chā ō shì
嗯 谅 缥 缈 遽 惆 怅 咔 嚓 噢 逝
预设:
①可以用加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嗯、咔、嚓”三个字分别是“恩、卡、察”加上相同的“口”字旁组成的新字。
②可以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生字。如“惊”“凉”和“谅”,“调”“绸”和“惆”,“浙”“哲”和“逝”。
③还可以借助偏旁理解生字的意思。“遽”和“逝”都是“走”字底,说明和行走有关,表示时间在行走。“咔”和“嚓”都是“口”字旁,是象声词,合起来表示形容物体的声音;“惆”和“怅”都是竖心旁,说明与心情相关,都指“伤感;失意”。
(3)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这篇文章是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4)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5)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
第一自然段: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至六自然段:描写了“我”从满怀期望,逐渐焦急、懊悔,进而失望,直至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七自然段:写了“我”的情绪郁结到顶点以致情感爆发的样子。
(6)引导:通过初读,你发现课文的线索了吗?
预设:课文的线索是“我”的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梳理内容环节既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浏览课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启发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2.探究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表示心情的关键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依次展示朗读,达成共识后准备小组汇报朗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3.探究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归类发言,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
◇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
①朗读句子并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组织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的心情的?
预设:从记着出去玩的时间“不会错”,“到底是让我盼来了”体会到“我”满怀期待的心情。(板书:期待)
教师点拨: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充满期待的孩子的心情。一开始的等待是美好的,尽管需要等待,“我”还是充满了期待。
◇……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
◇我藏在大门后……
①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此处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
②组织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与表现?
预设1:从作者“跑出去站着”,“藏在大门后”这些表现体会到作者兴奋的心情。(板书:兴奋)
预设2:“我”特别兴奋,所以关注到天气都是“阳光明媚”的。
教师点拨:这几处短句,表现了“我”兴奋而急切的心情。作者因兴奋而表现出像“跑”“藏”这样的反应,说明作者已经迫不及待要准备出去了。
◇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①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这几处句子,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组织全班交流:你是从哪儿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的?
预设:从“跟在”“追在”“绞在”这些表现可以看出“我”迫不及待地要提醒母亲赶紧兑现承诺。
教师点拨:表现了“我”的盼望没有实现时的焦急心情,暗示了母亲迫于生活无暇顾及“我”的现实状况。(板书:焦急)
◇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①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此处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心情?
②组织全班交流:你是从哪儿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的?
预设:从作者的自我埋怨,表现了“我”对自己午觉睡过头的懊悔心理。(板书:懊悔)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此处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组织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的?
预设:“我”看光线暗下去时,心情也跟着沉郁了,细腻地表现了此时“我”失望的心情。(板书:失望)
教师点拨:这段话读起来语速缓慢,情绪低沉。描写了母亲劳作的繁忙,以及光线渐暗,都暗示了这次盼望的无果而终。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①让学生朗读句子并思考:此处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②组织全班交流: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的?
预设:男孩儿的“哭”“不出声地流泪”表现了“我”的情绪郁积到顶点,此时很绝望。(板书:绝望)
点拨:此处表现了“我”期盼落空时的悲伤。“我”的无声哭泣终于也惊醒了那个一直忙碌的母亲。
(3)教师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变化由期待、兴奋、焦急、懊悔、失望到最后绝望。
(4)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全班同学带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朗读交流过的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让学生读一读本课要写的字,观察后交流:写好这些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媚 砖 蚁 叨 绊 绞 耽 揉 绽 搓 惶 吻 偎
教师点拨:
(1)“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其中,“媚”中的“女”稍靠左上,“女”的折笔与“眉”的第一笔竖撇形成避让;“砖”中“石”的一撇是斜撇; 蚁”中“虫”的最后一点与义的撇形成相互收紧。
(2)“绊”和“绞”都是绞丝旁,“绊”右半部分“半”的竖为悬针竖;“绞”的最后一捺要紧收,不宜过长。
(3)“揉”和“搓”都是提手旁。“矛”字写得上下收紧些,“差”字一撇与提手旁底部正好呼应。
(4)“叨”和“吻”都是“口”字旁。“叨”的“口”与“刀”上边部分对齐,右半部分的撇画要穿插到左半部分;书写“吻”时注意“口”不宜过大,第二撇要长于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
(5)“耽”右边第一笔是点,不是撇;右边第三笔是斜撇,不是竖撇。“惶”最后一横的起笔位置对齐竖的底部。“绽”的右半部分的撇画要穿插到左半部分;“偎”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
2.学生在方格纸中练习书写,每字两遍。教师提醒:书写要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3.教师选择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全班交流评价。针对本班的书写问题,教师示范书写易错字。学生把自己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那么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明媚 拨弄 草丛 画报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耽搁 沉郁 漫长 休止 时光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荒凉
2.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课外阅读表达内心丰富感受的文章。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那个星期天》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我”在一天中的心理变化,体会对人物内心、动作、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作者借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明媚 拨弄 草丛 画报 翻箱倒柜 念叨 停顿 晃动 耽搁 沉郁 漫长 休止 时光 惊惶 亲吻 依偎 挽回 荒凉
2.提问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同学们回顾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预设: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板书:期待、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4.过渡: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那个星期天”,探索“我”的内心世界。(板书:那个星期天)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通过简要回顾,关联上节课讲的主要内容;通过回顾聚焦,再次进入文本情境。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我”的心情经历了细腻而曲折的变化,作者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法体现的?
2.探究过程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表示心情变化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课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适合用怎样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心情表现?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学生默读圈画表示心情变化的语句,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借助动作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板书:动作描写)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地多藏一会儿。
提问:这段话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我”等待的焦急和兴奋?
预设1:作者借助了动作描写,使用了“起床、刷牙、吃饭、跑、站、藏”等动词。
预设2: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期待、兴奋。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引导:圈画出表示“我”和母亲动作的词语。
预设:表示“我”和母亲动作的词语,如“追、晃动、停、绊、绞、碰倒”等。
提问:这些动作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表现了“我”的急切、渴望。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提问:这段话中的一组动作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点拨:一连串的动作呈现,连续重复式地看,表现了作者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要洗,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借助内心独白来表现心理活动。
◇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啊?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啊?走吧……
引导:这些话哪些是“我”和母亲口头说出来的?哪些是“我”在心里默默说的?这些语言和内心独白放在一起,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些描写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语言平实质朴、明白如话,直接而又鲜明地表现了“我”焦急的心情。(板书:心理活动)
借助环境描写来表现心理活动。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提问:“光线渐渐暗下去”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表现了我渐渐失落的心情。
点拨:这句话属于环境描写。写光线变暗,暗示时间在推移,表明“我”的期盼落空了。(板书:环境描写)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提问: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描写光线和声音?
预设:“漫长”是说等待的时间长,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点拨:作者通过对光线和声音的描写,写出了“我”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3)小组汇报朗读,师生共同点评。一起感受“我”心情的独特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心情、动作和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自然地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梳理回顾,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2.探究过程
(1)生生合作: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
(2)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代表抓住关键词句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3)融合信息:明确表格的填写,展示学习成果。
3.探究活动
(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究任务。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交流: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来表现人物心理。
预设2: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使人物内心更丰富。
预设3: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②引导: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异同点呢?
预设1: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和惆怅。
预设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成果展示
课文 《匆匆》 《那个星期天》
我们发现的共同点 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我们发现的不同点 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 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式的探究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梳理不同的表达方法,另一方面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三、拓展延伸
过渡:在《那个星期天》一文中,史铁生先生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那么在另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能证明你长大。”
渐渐地,“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就用他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迈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来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中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注意父亲的神情。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亲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长大了。
——选自葛冰《我长大了》

批注:
①通过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热切盼望长大的心理。
②环境描写对烘托气氛和表现作者的内心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③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表现了我知错担责的勇气与担当,更体现了长大就意味着承担责任。
④通过细节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⑤作者运用了将情感融入到具体事物的方法,情感细腻而真挚。
设计意图:在学习文章之后,借助这篇节选文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课所运用的将情感融入具体事物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小结:同学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看一句,写一句,注意行款整齐。
2.选做:课外阅读史铁生的小说《务虚笔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