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古诗词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古诗词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21:3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清字,读准音,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明白“使”“更尽”等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明白“使”“更尽”等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同学们,这六年里你一定交了不少朋友吧,能谈谈和朋友在一起的感觉吗?
预设:和朋友在一起,快乐时能彼此分享,困难时能互相帮助。
引导:很快要毕业了,你将和这样的知心朋友分别,会是什么心情呢?
预设:会难过,很伤心,很舍不得。
过渡:是啊,是多么的难过和不舍。这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唐朝,来到渭城。那儿,诗人王维正在送别他的好友呢!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设计意图:由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引入送别诗的教学,既为送别之情的体会奠定了基础,也让年代久远的古诗有了更亲近的感觉,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送元二使安西》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观看视频,初步感知诗文内容。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渭(wèi)”“浥(yì)”“舍(shè)”“朝(zhāo)”“更(gèng)”。
3.知人论世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王维吧!
王维,唐朝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板书:王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送元二使安西》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借助古诗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引导:那么王维的这首送别友人的诗歌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呢?大家可以结合旁边注释,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1)学生自己尝试。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4.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
浥:湿润,沾湿。
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2)诗意梳理:
题目大意:送元二出使安西。
诗歌大意:渭城早上的雨润湿了路面的尘土,客舍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清新。劝你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等一路向西出了阳关,那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古诗,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及韵律带来的美感,并初步理解古诗要表达的含义,这就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过渡:同学们,古人有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我们一起再接着往下探究吧!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2.探究过程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抓住关键字词以及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小组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指导学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①引导:通过这两句诗,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1:从“朝”字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是在早晨。
预设2:还可以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渭城”。
②引导: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1:第一句诗描写了“朝雨”和“轻尘”,微雨湿润了那飞扬的尘土,空气是那样的清新香甜。
点拨: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大道,今日却因为一场小雨,尘土不扬,天气清朗,道路也显得洁净、清爽。
预设2:第二句诗描写了“客舍”和“柳”,青青的屋瓦,温暖的客舍,青翠欲滴的柳树,给人一种十分清新的感觉。
点拨:平日尘土飞扬,路旁的柳树常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
③引导:诗人想通过“柳”向我们传递怎样的情感?
预设:诗人想通过“柳”传达出他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
点拨: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音相近。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用赠柳来表示留念、挽留之意,表达留恋与不舍之情。
(2)指导学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引导:朗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描绘了诗人劝友人再喝一杯的场景。
追问:为什么诗人要“劝君更尽一杯酒”?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预设:因为这一走,到了遥远的安西就见不到老朋友,也不能再像这样一起喝酒了。我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②引导:结合补充资料,说说从这首诗中你还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补充资料: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预设1:结合资料,我可以知道友人此去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从中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未知前途的深挚祝福。
预设2:结合“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这两句话,我可以知道“西出阳关”意味着朋友将踏上一段寂寞艰难的漫长苦旅,从中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友人一路远行的关切、惦念与担忧。
追问:这深深的祝福都化作了手中这一杯酒,举起手中的酒杯,一杯又一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些什么祝福的话呢?
预设:
第一杯:出使安西,路途遥远,请你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第二杯:担此重任,祝福我的朋友能够在安西建功立业,有所成就!
……
(3)朗读指导:几多祝福,几多担忧,王维把它们都化在了诗句中,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深情。
4.成果展示
诗的前两句写离别之景,一场恰到好处的“朝雨”过后,飞扬的尘土被润湿,柳枝被洗出青翠的本色,而这焕然一新的柳色又映照得客舍青青,由此勾勒出清晨雨后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奠定了本诗轻快、悠远而富于希望的感情基调。(板书:离别之景 清新明朗)
诗的后两句写离别之情,选取的是饯行之宴接近尾声时的一个劝酒的场景。面对离别,诗人表面上只是劝朋友再喝一杯,但这杯酒背后的意蕴却是极为丰富的,既有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有对朋友一路远行的关切与担忧,还带着对未知前途的一份深挚的祝愿。(板书:离别之情 依依不舍 关切与担忧 深挚的祝愿)
5.情境背诵
借助情景图,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尝试背诵。
(1)全班朗读,读出诗人的感情。
(2)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结合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送别的画面,意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及饱含的情感。同时让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和诵读尝试,意在让其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拥有自己对于诗歌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了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也感受到了他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
五、拓展延伸
引导: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畅谈。
预设: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学生发散思维,交流更多送别诗,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古诗。
2.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