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4 21:45: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
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其一》
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其二》
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板书:江上渔者)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
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板书:[宋]范仲淹)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大意。
(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诗题中的“渔者”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渔”指的是捕鱼,“渔者”就是捕鱼的人。
点拨:“江上渔者”就是江上捕鱼的人。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点拨:利用注释,理解“但”;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和插图相机理解“鲈鱼”“君”“一叶舟”“出没”“风波”等较难的字词。
(3)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4.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②君:你。
③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④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⑤风波:波浪。
(2)诗意梳理:
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
5.情境诵读
播放《江上渔者》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古诗,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及韵律带来的美感,并初步理解古诗要表达的含义,这就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作者是如何表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的?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结合诗句,想象画面,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探究过程
(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结合诗句,展开想象,小组内说说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默读《江上渔者》,圈画出诗歌中描写的人物。
预设:江上“渔者”和江上“往来人”。
追问:“渔者”和“往来人”分别指谁?
预设:“渔者”指捕鱼的人;“往来人”指吃鱼的人。
(2)指导学习“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引导:“江上往来人”描绘出了怎样的情形?
预设:江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追问:人们来江上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鲈鱼味道鲜美,人们到江边来,是想要尽快品尝到新鲜的鲈鱼。
过渡:作者眼中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后两句。
(3)学习“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①引导:这一叶舟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一只小小的渔船在江上显得很渺小。
②引导:一叶小舟在波浪中颠簸,请你展开想象,说说后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起伏的波浪中,有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正在捕鱼,那小小的渔船在波浪中飘摇颠簸,忽隐忽现,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被风浪隐没。
③引导: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小船随时有被风浪吞没的危险,体现了渔夫的艰辛和不易。
(4)引导:请你再读读整首诗,想一想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突出渔夫们的艰辛和不易的?
预设: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人们为了鲜美的鲈鱼往来于江上的热闹场景,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了捕鱼人在风浪中冒着生命危险捕鱼的场景。两个画面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渔夫们的艰辛与不易。(板书:人们为了鲜美的鲈鱼往来于江上的热闹场景。 捕鱼人在风浪中冒着生命危险捕鱼的场景。)
追问: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诗中饱含了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渔民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顶风破浪去江中捕鱼,这鲜美的味道是靠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可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知体察渔民的艰辛,若不是人人竞相追求美味,渔民们也不必冒这么大的危险来谋生。(板书: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 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点拨: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诗人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板书: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朗读指导: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教师从整体上指导诵读:前两句诗用平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江上人来人往热闹的感觉;后两句语调显得低沉,读出海上捕捉鲈鱼的艰辛和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设计意图: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至此,学生才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
4.情境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播放《江上渔者》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诗人范仲淹看到了江上捕鱼人的艰辛与不易,也体会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其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这首小诗意蕴隽永,耐人寻味。
五、拓展延伸
过渡:通过上面这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渔民生活的艰辛。封建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不易的,让我们再读两首相关的诗歌,体会不同劳动者的艰辛。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译文:昨天我进城去卖丝,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为什么这么伤心?我看到了浑身穿绫罗、着绸缎的富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陶者
[宋]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译文: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从内容和情感上加深对劳动人民艰苦生活的同情,积累更多古诗词。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江上渔者》。
2.查找并积累更多和劳动相关的古诗。
【教学设计】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