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9《浣溪沙》教学设计
《浣溪沙》教学方案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提问: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哪些古诗呢?
预设: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过渡: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去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板书:浣溪沙 [宋] 苏轼)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浣溪沙》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浣(huàn)”“轼(shì)”“蕲(qí)”“少(shào)”。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过渡:诗人在清泉寺、兰溪附近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探究一下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点拨:利用注释,理解“浣溪沙”“蕲水”“短浸溪”“萧萧”“子规”“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浣溪沙:词牌名。
②蕲水:在今湖北浠水一带。
③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④萧萧:这里形容雨声。
⑤子规:杜鹃鸟。
⑥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⑦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比喻时光流逝。
(2)诗意梳理: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4.情境诵读
播放《浣溪沙》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古诗,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古诗的节奏及韵律带来的美感,并初步理解古诗要表达的含义,这就为后面深入感悟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面对这般春景,诗人有着怎样的感悟呢?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分析诗歌,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探究过程
(1)抓住关键词,感受山林景致的美。
(2)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学习“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引导:通过这几句诗,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我读到了这首词是作者在游览清泉寺和兰溪时写的。
点拨:这首词是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作,这部分简要记述了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知道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和兰溪时所写的。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苏轼在那里买了一块田,但因为来回看地而生病了,便去找一位叫庞安常的聋人医生看病。这位庞医生虽然身有残疾,但却颖悟过人,被苏轼赞为异人。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相约同游清泉寺,寺院紧邻兰溪,溪水向西流去,于是苏轼即兴作词一首,两人痛饮开怀后方归。
(2)学习“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①说说这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兰芽、沙路、暮雨、子规。
②追问:词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绘这些景色的?
预设:视觉、听觉。
③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几句,你仿佛有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萧萧,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④追问:“暮雨”和“子规”烘托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词人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啼叫,不禁心生悲凉。
小结:首句写兰芽虽然很短,但状态是“浸溪”,透露出一股生机和活力,而且兰芽茂盛,可能正与“兰溪”的得名有关。第二句写漫步于溪边,沙路极为洁净,说明兰溪十分清澈、干净。紧接着写雨声和杜鹃的叫声,这既是暮春时节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写照:这两种声音都是比较凄切的,容易勾起人的愁绪,作者此时正在贬官期间,遭受打击的他觉得此生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开始计划买田种地,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仍然觉得失望、郁结、惆怅,所以当听到雨声夹杂着杜鹃叫声时,这种复杂、忧愁的心绪便从笔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总之,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板书:上片写景 自然明丽)
(3)学习“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提问:“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反问。
②“白发”“黄鸡”比喻什么?
预设:比喻时光流逝。
③引导:苏轼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最后几句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结:下片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乐观旷达的精神。(板书:下片抒情 乐观旷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在圈画景物、想象画面这些学习活动中,感受诗人由惆怅到豁然开朗的心情变化,从而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过渡: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4.情境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播放《浣溪沙》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词从写景到抒怀,运笔流畅自如,既描绘出清新淡雅的景致,又蕴含哲理,激发人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诚然是一篇佳作。(板书:即景抒情)
五、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苏轼是豪放派代表词人,即使一生中屡遭挫折,但是也没有打消他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从不同角度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宋]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设计意图:从课内到课外,拓展同一诗人的其他古诗,体会诗人苏轼的写法,积累更多古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浣溪沙》。
2.画一画:展开想象,按自己的理解,为诗歌《浣溪沙》配画。
【板书设计】
浣溪沙
苏轼 [宋]
上片写景 自然明丽
即景抒情
下片抒情 乐观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