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5 09: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重点)
2.感受本文的抒情方式,体会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学习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难点)
3.体会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重点)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他和萧军、萧红、舒群、骆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等。




9.18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挚痛( ) 泛滥( ) 白桦林( )
嗥鸣( ) 山涧( ) 斑斓( )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蚱蜢( )
镐头( ) 土壤( ) 碾着( )
辘辘( ) 丰饶( ) 污秽( )
zhì
làn
háo
jiàn
lán
dàn
ɡèn
zhà
ɡǎo
niǎn

huì
字词学习
huà
lán

lǒnɡ
rǎnɡ
ráo
诚恳而深切。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荒诞离奇,古怪。
远古。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常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挚痛:
嗥鸣:
谰语:
怪诞:
亘古:
泛滥:
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两段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内心为之热血沸腾。(思忆故乡)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乃至牺牲!(发出誓言)
整体感知
第一段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它在泛滥着的一种热情”
——对土地挚痛的热爱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对土地的眷恋怀念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故乡的召唤
再读课文,梳理思路,感受情感
第二段
“土地是我的母亲……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难忘的故乡生活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污秽和耻辱”
——立下战斗的誓言
再读课文,梳理思路,感受情感
1.你能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具体的“誓言”吗?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2.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




3.作者为什么要将上述这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呢?
作者运用大量的铺陈排比,内容上,引人想象,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美丽丰饶;形式上,气势连贯而强烈,极有冲击力;情感上,表现出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深情。




4.“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移情于物
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只能表现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5.为什么文章开头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却改用第二人称“你”?
开头感情起初比较平稳,采用第三人称;随着情绪逐渐增强,后文改用第二人称呼告,直接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1.“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原义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引申为“思想、情感到处扩散”。
此处形容作者的情感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汹涌激荡。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表明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表层是指“红熟的浆液”——大地之心
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作者之心
写实
写意
语言品析
有人说文章中铺陈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作者采用景物叠加的形式,展现关东原野的美丽丰饶,表达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大量的东北特有景物的描写,能触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避免直接抒情而显得苍白无力。
多个物象的堆积与罗列把整个关东原野的美丽景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加大了信息量,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和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自读课文“三看法”
1.看原文
初步感知课文。
2.看阅读提示
对照自己的阅读体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借鉴合适方式方法再读课文。
3.看旁批
细处着眼、精读课文,学习自我发问、自我解疑。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