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复习与测试
一、基础复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督促 瑶民 咀(jǔ)嚼 苛捐杂税
B.峭璧 矗立 呜咽(yān) 不可捉摸
C.攀谈 寂静 灌(guàn)输 酣然入梦
D.骨碌 索性 惊惶(huáng) 寒气逼人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 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
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 一条毯子, 着心躺下去。
A.燃 列 盖 安 B.燃 排 裹 安
C.亮 排 裹 横 D.亮 排 盖 横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国庆黄金周的落幕,长假铁路运输圆满收官。
B.《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意境悠远,通俗易懂。
C.武汉轨道交通7号线是武汉市第四条穿越长江。
D.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B.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C.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D.就在这里睡觉 怎么行呢 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5.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叙述故事的 采用了哪一种叙述顺序
6.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造成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请按照示例进行补充。
示例: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7.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行为表现是怎样的 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
提高测试
(一)
①敌人的炮火把阵地几乎翻了个个儿。
②他们已经坚守了三天三夜。一个排的战士打得就剩了两个人——除了排长,另一个是年仅16岁的兵。
③兵有文化,会写诗,都是抗战诗,很鼓劲。兵的兜里装了好多碎纸片子,五颜六色,大部分是捡来的烟盒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全是字。兵本来在宣传队,但因为主力部队减员过多,被补充到了一线,刚来几天就碰到了这场硬仗。因为又瘦又小,大伙儿叫他“瘦干儿”。排长干脆叫他“干儿”,而且两个字不连起来叫,他喊:“干——儿。”瘦干儿说:“排长占我便宜。”排长嘻嘻一笑,说:“我这岁数,当你干爹,你不吃亏。”
④这片刻的宁静令排长全身放松,他挖了一锅烟,斜靠着坐下,袅袅升起一股烟雾。吸完烟,排长开始数子弹,还有12发。排长问:“干——儿,你还有多少子弹 ”瘦干儿说:“5发。”排长说:“都给我。”瘦干儿磨蹭着把5发子弹掏出来,又一颗一颗数了数,递过去,却又恳求说:“给我留点吧。”排长想了想,就退给他一颗,说:“我一发子弹能换一个鬼子的命。”瘦干儿咬着嘴唇说:“我也……能。”排长问:“你打死了几个 ”瘦干儿说:“一个。”“瞎猫碰到了死耗子。”排长说,“笔杆子不行,打鬼子得用枪杆子。”瘦干儿小声说:“诗,也是武器。”排长“扑哧”一笑:“什么湿啊干啊的,狗屁!”
⑤这时炮弹呼啸而来,排长喊声“卧倒”,便把瘦干儿压在了身子底下。
⑥鬼子屎壳郎似的又开始向前挪动。排长瞄准射击,果真一枪一个准儿。瘦干儿看了排长几眼,捂了捂胸口,按住那狂跳的“小兔子”,举枪瞄了好半天,“啪——”一枪,一个鬼子倒栽葱。排长望一眼瘦干儿,舔舔大拇指,摸出一颗子弹,在手中捏了捏,扔给他。瘦干儿子弹上膛,又捂了捂胸口,瞄了半天,又一枪,又有一个鬼子倒栽葱……
⑦鬼子躲在石头后面,停止了进攻。
⑧他们只剩一颗手榴弹了。
⑨两人开始后撤,但没走出百步,又停下了——前面是悬崖。
⑩鬼子从三面包抄过来。
排长说:“咱今天回不去了。你这孩子也真可怜,只有十几岁。”
瘦干儿汪了两眼泪水。
排长问:“怕了 ”
瘦干儿咬着牙说:“不怕,尘土迷了眼。”
太阳渐渐暗淡了光泽,朝西天坠落下去。
排长搂住瘦干儿,感觉出他身体在轻轻颤动。
“干——儿,咱爷俩一块儿死。我陪着你,怕啥!”排长说着拧开了手榴弹盖儿,“咱队伍里没孬种!”瘦干儿的牙齿打着战,说:“我——不孬。”排长拉出了弹弦,慢慢地在手指上缠绕。瘦干儿忽然说:“排长,别浪费手榴弹,给鬼子留着 咱跳崖,兴许还能活 ”排长脸对脸望着瘦干儿说:“对,咱留个囫囵身子。”
排长向鬼子甩出了那颗手榴弹。
排长搂着瘦干儿走到悬崖边。向下一望,瘦干儿闭了眼,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排长忽然掐住了他的脖子,吼道:“我说过,咱队伍里没孬种!”
瘦干儿说:“排长,我不是 排长 我蒙上眼睛 行吗 ”
排长皱皱眉,说:“行!”
瘦干儿又说:“排长,我还要留首诗。”
排长迟疑片刻,说:“也……行!”
瘦干儿摸出了碎纸片,又拿出了笔,坐在地上,开始写诗。此时,瘦干儿似乎镇定了许多。排长那只大手一直搭在他的脖子上,乜斜着眼望着那支铅笔头刷刷地急速滑动。写完,瘦干儿把纸装进衣兜里,按了按,然后“刺啦”一声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条,蒙在眼上,说:“排长,给我系上。”排长边系边哽咽地说:“其实,你还是个娃娃啊!这样,也不丢脸!”
瘦干儿嗫嚅着说:“真的 ”
鬼子拥到了山上,惊愕地望着这两个人。
疲惫的太阳即将结束一天的旅行,西方的山峦被阳光染成一片血红。
蒙着双眼的小战士和排长一起走向了悬崖尽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个叫瘦干儿的兵是我的四叔。
三年前,我在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里,看到了他那首写在烟盒纸上的诗,并专门抄写下来:
在牺牲的那一刻/我蒙上了双眼/同志们啊,别说我怯懦/我只是不忍看/不忍看属于我的最后一抹阳光/在眼前匆匆掠过。
1.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何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疲惫的太阳即将结束一天的旅行,西方的山峦被阳光染成一片血红。
3.作者为什么用“生命的绝唱”做标题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引用诗歌有什么作用
(二)
①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②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情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直到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
③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片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④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被炸毁的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着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⑤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挡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 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⑥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我的目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
⑦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人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握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⑧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⑨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⑩回到船上之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唯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另外在较冷清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1.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走上土坡,回望江景→ →
→走到公园,倾听讲话→
2.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
(1)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
(2)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
(1)另外在较冷清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2)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4.著名画家黄永玉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在《巴先生》中,黄永玉写道:“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你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什么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答案
一、基础复习
1. B(璧→壁 咽yè)
2. C
3. C(缺宾语中心语,句末加“的地铁”)
4. B(应将“向下看”前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5.课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全文的叙事线索,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
6.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7.(1)打趣逗笑、奋勇登山——没有丝毫的胆怯;酣然入梦、观赏夜景——毫无怨言;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忍饥爬山;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讥笑敌人。
(2)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提高测试
(一)
1.(1)插叙。
(2)交代了兵的特长和“瘦干儿”这个绰号的来历,为后文写他写诗埋下了伏笔,也丰富了情节内容,刻画了兵虽然年轻却很有才华、纯真爱国的形象特点,暗点了题目和主旨。
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落图”,以悲壮的景色烘托了人物的壮烈形象,赞美了人物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
3.一是因为文章具体描述了排长和“瘦干儿”在生命结束前所做的最美的一次壮举;二是指“瘦干儿”留下的那首诗表现了战士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
4.一是为了诠释文题中“绝唱”的内涵;二是为了展示“瘦干儿”的内心世界;三是为了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二)
1.[示例]站在摊前,听闻乡音(或“站在摊前,回想过去”)
[示例]站在街上,凝望废墟(或“站在废墟,凝望钟楼/标语”)
[示例]走过街道,看到新屋(或“走过街道,回到船上”)
2.第一句: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悉的声音和情景让他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第二句:作者将残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睛”“望着”作者,“干尸”与第一句中的“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感受到了深切的痛苦与极度的愤怒。
3.(1)“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
(2)“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驶离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地方,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明的未来。
4.[示例1]我读出了巴金对泸县的热爱,他痛恨侵略者的暴行,有抗击侵略者、重建美丽家园的坚强决心。
[示例2]巴金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而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既有无力援助受难者的惭愧,更有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人的对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家园。我感到巴金是用笔在战斗,他的文章鼓舞着饱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我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力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