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台阶》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台阶》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26 13:44:28

文档简介

《台阶》一课一练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达标(8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2分)(   )
A.涎水(xián) 凹凼(ǎo) 烦躁 自言自语
B.尴尬(gān) 晌午( shǎng) 揩试 低眉顺眼
C.门槛(kǎn) 黏性(nián) 叮嘱 微不足道
D.舀米(yǎo) 硌牙(gè) 畴划 大庭广众
【答案】C【解析】A.有误,“凹凼”的“凹”应读作“āo”;B.有误,“揩试”的“试”应写作“拭”;C.正确;D.有误,“畴划”的“畴”应写作“筹”。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他自认为文章写得非常好,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中谈论他的创作经验。
B. 她经常自言自语, 以此排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
C. 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答案】C;【解析】 A.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使用正确。B.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使用正确。C.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用在此处,不合句意。D.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使用正确。故选C。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有语病,去掉“大约”或“左右”)
B.“台阶”“我们”“美好”“已经”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介词。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双引号使用正确)
【答案】B;【解析】“已经”是副词。
4.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③②⑥⑤
C. ④①③②⑧⑤ D. ④③②①⑥⑤
【答案】D;【解析】此文段描写了父亲早起踏黄泥的情景。结合各选项的特点,能确定④为首句。比较①③两句,①句中“父亲浮在雾里”说明“我”已经起床,这是自己眼前之景,故③句应该在①句的前面。这样便能确定应该选择D项。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一)阅读《台阶》选段,完成5-8题。(11分)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
③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5.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中的破折号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尴尬的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父亲要强、有责任感、人老不服老,特别是在儿女面前,在没有完全垮下时,我是插不上手的。
6.这里是声音延长,表示强调加强质问的意味。
7.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面上写扁担折断的声音,实则写出父亲为自己的衰老,挑水上台阶居然闪了腰内心的痛苦和愤怒(有点出沉重的叫声指父亲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即可)。
8.造高台阶;父亲不是个张扬的人,在实现了最高的追求后,并没有感到地位真正提高,受到真正的尊重,心里感到不自在,不踏实(意对即可)。
(二)阅读《父亲的叮嘱》完成9-12题。(14分)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9.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
10.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11.(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12.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16题。(17分)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坐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3.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处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制止修屋→①_____________→执拗修屋→②_____________→回忆盖屋→③_____________
1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3分)
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帮父建屋 帮助修屋 感悟修屋
14.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的父亲极度担心的心理。
15.①执拗、性子急;②勤劳,眼光长远;③关爱孩子(为子女着想)。
16.不能去掉。内容上和上文紧密相连,由修屋联想到父爱,阐明了父爱的伟大和重要。这是作者因修屋而产生的感悟,是文章的主旨和点睛之笔。
17.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解。《台阶》一课一练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一、基础达标(8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项是(2分)(   )
A.涎水(xián) 凹凼(ǎo) 烦躁 自言自语
B.尴尬(gān) 晌午( shǎng) 揩试 低眉顺眼
C.门槛(kǎn) 黏性(nián) 叮嘱 微不足道
D.舀米(yǎo) 硌牙(gè) 畴划 大庭广众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他自认为文章写得非常好,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中谈论他的创作经验。
B. 她经常自言自语, 以此排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
C. 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D.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有语病,去掉“大约”或“左右”)
B.“台阶”“我们”“美好”“已经”分别是名词、代词、形容词、介词。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双引号使用正确)
4.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③②⑥⑤
C. ④①③②⑧⑤ D. ④③②①⑥⑤
二、现代文阅读(42分)
(一)阅读《台阶》选段,完成5-8题。(11分)
①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②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
③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5.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中的破折号能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尴尬的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父亲的叮嘱》完成9-12题。(14分)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9.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3-16题。(17分)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呢!”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结实,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9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30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辆,需要更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下梯,一向自诩身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酥软,晕厥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不接。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两个人又和先前一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我奶奶卖到他乡做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不同地段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靠,不会再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一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一如母亲对他的情真意切的爱。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子女不那么早尝到入坐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3.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横线处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3分)
制止修屋→①_____________→执拗修屋→②_____________→回忆盖屋→③_____________
1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3分)
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地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⑥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