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说明文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凡是”一词说明没有例外,突出了情况的普遍性。
C.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空间的顺序进行。
D.选文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很有文学性。
2.第④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一句中的“一定”能否删掉?为什么?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至少写出两种)?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颤抖巨人”最后的呼声
尹丹
①“我在地球上活了80000岁,可是我正在走向灭亡……”这,是一棵树的独白。
②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它为什么能活80000岁,重量达到了590万千克?
③它,是生活在美国犹他州鱼湖国家森林保护区里的一片金叶白杨。这被称为“潘多”的金叶白杨,同时还被人们称为“颤抖巨人”。
④虽然说“颤抖巨人”就是北美的一大片金叶白杨,不过“颤抖巨人”跟普通的金叶白杨不同,因为它长出来的数千棵树都共享一个母树根。当一阵风吹来,它的数千棵树的叶子会一起抖动,金黄色的叶子仿佛瀑布般缓缓飘落,形成落叶雨。那金黄金黄的叶子翩翩起舞,仿佛下了一场“黄金雨”一般,那景色真是相当的壮观,所以它才有“颤抖巨人”这个称号。
⑤“颤抖巨人”占地约为0.42平方千米,在土壤下面存在超47000个遗传上完全相同的根茎,这些根茎都是由一个本体根茎复制而来,可以说是一个母亲和千千万万个孩子同时屹立在大地上。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奇迹。
⑥然而,现在“颤抖巨人”80%以上的树木正处在危险状态,而罪魁祸首是骡鹿。来自美国西部颤杨联盟负责人、犹他州立大学的兼职副教授保罗·罗杰斯和他的研究团队对比了72年来“颤抖巨人”的航拍照片,他们发现,树林明显比以前变薄了很多。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颤抖巨人”树林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空隙,这说明老树正在死亡,而新的树木还没有填补进来。虽然老树干枯、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是:老树死亡,新树却长不出来。研究团队测量了大部分树林的健康状况,计算出新生树木的数量和死亡树木的数量,并且对新茎的数量和啃咬动物进行了追踪。他们吃惊地发现,“颤抖巨人”的新生树芽成了骡鹿的“盘中餐”。
⑦如果把树木比作人的话,“颤抖巨人”完全是由“高龄公民”组成,大多数区域没有“中青年”树木。保罗·罗杰斯告诉大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百只骡鹿一直在啃食从“颤抖巨人”母体上冒出的新芽,以至于最近的这些年里没有长出年轻树木。
⑧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特别好奇,造成“颤抖的巨人”消亡的骡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骡鹿呢?
⑨事实上,骡鹿的疯狂发展是人为制造的。
⑩因为在20世纪初期,猎人们猎杀了大量的狼、灰熊等自然捕食者,并以此换取金钱。但是,长期的捕猎导致动物的生物链发生了变化。因为狼群、灰熊等动物的消失,所以处于它们生物链下端的骡鹿及各种食草动物就迅速发展起来了。食草动物越来越多,所需的食物也越来越多,所以“颤抖巨人”长出来的新芽都被它们吃掉了。
罗杰斯指出:我们可以采取办法限制骡鹿及其他食草动物的数量,同时用围栏阻止它们接近“颤抖巨人”。2013年左右,有一块“颤抖巨人”的生长地区被圈起来后,5年内平均每亩长出了数千株树木,高约3.6米—4.5米。在这里,围栏似乎正发挥着作用,使得这一部分繁盛兴旺起来。
因此,如果想让“颤抖巨人”继续陪伴人类走下去,那么人类必须出手保护它了。
“求求你,救救我……”这是“颤抖巨人”最后的呼声。请人类不要再破坏生态平衡,肆意滥杀动物,让这位80000岁的金叶白杨存在得更久远些吧。
(选自《知识窗》,有改动)
4.阅读全文,说说为什么把金叶白杨称为“颤抖巨人”。
5.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第⑥— 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7.阅读全文,说说金叶白杨正在消亡的根本原因。
8.说说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三、阅读《种子的生存策略》,完成各题
种子的生存策略
①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在植物的生存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高效地利用自身的生理特点和周围环境资源,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
②从形态上来说,种子可以简单地分为大种子和小种子。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是巨籽粽的种子。目前发现最大的巨耔粽种子有 17.6 公斤重,堪称“世界之最”。然而,世界上还有微若尘埃的种子。世界上最小的种子——热带雨林中附生兰的种子,一粒的重量仅有一盎司的百万分之三十五。
③种子的生存策略首先表现在它们自身的生理特点上。大种子带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就像一位装备精良的旅行家,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袋,以确保抵达目的地时有足够的能量供其发芽,在竞争中以质取胜,但通常含油量更高,能保证它们在轻装旅行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能量。
④其次,因为“个头”的不同,种子采取的传播方式也不同。许多大种子既是动物的食物,同时也依靠动物传播。例如壳斗科栎属种子的传播就依靠啮齿类、鸟类,甚至鹿等大型哺乳动物。小种子则像一群勇敢的士兵,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总会有幸运儿落地成苗。
⑤当种子陷入困境时,它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大种子在依靠动物传播的过程中,随时有被取食的危险,但是它们凭借较多的营养物质,能够迅速萌发、发出幼苗。它们的幼苗可以在土地相对贫瘠或较为隐蔽的森林环境里生长,被动物取食后,也有较好的恢复能力。此外,大种子也相对更耐干旱。与大种子相比,更多的小种子则采取休眠的方法度过困境。有时候,环境太干燥了,不适宜生长,它们便选择休眠。或许风会把它们带到更远的地方,或许再等一年,会有一场大雨将它们呼唤。它们一旦醒来,便立刻长出芽来。
⑥大自然就是这样一个舞台,各式各样的种子都在以独特的方式,表演着一支又一支精彩的生命之舞,永不停息。
9.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应对困境的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了种子的生存策略。
10.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世界上最小的种子——热带雨林中附生兰的种子,一粒的重量仅有一盎司的百万分之三十五。
11.文章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或许”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或许风会把它们带到更远的地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洞悉风云变幻的“千里眼”
①2021年6月3日凌晨,风云四号B星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颗业务星,它主要应用于天气分析和预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领域。
②风云四号B星在继承风云四号A星综合探测能力优势的基础上,在高频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方面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③风云四号A星每5分钟对我国及周边区域成像1次,风云四号B星在A星的基础上,实现百万平方公里区域1分钟级连续观测成像。这将帮助预报员更灵活地观察台风、暴雨等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结构及其演变的精细化动态,也让短时强降水、飑(biāo)线、雷暴等小尺度、短生命史、破坏性大的强对流天气更容易被识别和捕捉。风云四号B星投入使用后,可以为预报员提供更精准的气象信息。
④风云四号B星的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空间分辨率也从16千米提高到12千米。这就意味着探测的格点更细、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晴空大气温、湿度廓线数据,能够更好地辅助气象决策。
⑤除提高了频率和分辨率外,风云四号B星将提供比A星更高的探测灵敏度和探测精度。它可在36000千米距离精确感知到地球大气0.05摄氏度的温度变化,其温度探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在0.5摄氏度以内,相比A星提高1倍。这将为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更高精度的初始资料数据,提高对突发天气的预报精度。
⑥此外,风云家族早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正持续为11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即将“入职”的风云四号B星与A星双星联手,扩大了气象观测的范围。观测范围将西达印度洋、东逾太平洋国际日界线,不仅完全覆盖我国国土面积,且囊括了西北太平洋、大洋洲等更广阔区域。
⑦遥望星空,风云四号B星加入风云家族后,在广袤的天际监测着气象的变化,是气象预报员的“千里眼”。特别为“一带一路”气象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四号B星在A星的基础上,实现百万平方公里区域1分钟级连续观测成像。”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B星具有高灵敏度的特点。
B.风云四号B星在继承A星综合探测能力优势的基础上,在高频率、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方面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还与A星联手,扩大了气象观测的范围。
C.风云四号B星的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空间分辨率从12千米提高到16千米。
D.风云四号B星早已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
13.请简述选文标题的表达效果。
14.比较分析选文第⑤段中加点“以内”和第⑥段“入职”两个词的语言特点。
五、阅读回答问题。
最喜荔枝红
蒋子龙
①2020年是荔枝的“大年”。
②何见其“大”?登上广东省广州市萝岗区的牛首山顶,俯瞰满山遍野的荔枝林,挤成一团团瓷实的绿疙瘩。(A)无涯无际的绿海中,浮荡着密密麻麻的珍珠般的红色颗粒,恰似“朱弹星丸粲日光”——这就是已经成熟的名为“桂味”的荔枝。
③荔枝树大异于其他果树,为了便于人们采摘果实,不往高处生长。而荔枝树为了获得阳光,自然而随意地向高空伸展。一般的成年荔树都在十米高左右,树龄五百年以上的古荔高达十六米,相当于五层楼房的高度,一棵树一个形状,每棵荔树都形成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④采摘荔枝的人,将保险绳系在较结实的树枝上,在晃晃悠悠的树梢上,将一挂挂结满荔枝的小枝剪下来,然后一筐筐地用绳子吊下去。从采剪到装筐、装箱、装车,无不小心翼翼。成熟季节,每天单是从萝岗,就要买走七八万斤荔枝。
⑤所以,水果的“大年”“小年”,连菜摊旁边都摆着一筐荔枝,(B)价格也比往年便宜不少。
⑥天下人都道荔枝好,却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荔枝?
⑦荔枝首先是历史之果,广州市建城两千年,萝峰寺至今还生长着一株一千三百年的古荔树,大多数年份还能硕果累累。《后汉书》中说,“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前赴后继。汉武帝不想这么麻烦,干脆在长安修建了“扶荔宫”,可惜最终一株也没有成活。
⑧后来的唐玄宗、杨贵妃使荔枝的声名大振,“年年驿使走红尘,向唐玄宗和杨贵妃推荐了这种他家乡的特产。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在其《岭南荔枝词》中肯定了这一说法:“新歌初谱荔枝香,最将风味念家乡。”
⑨“历史就是文化史”,荔枝更是一种文化之果。现代作家很少写荔枝,还是吃荔枝的,张口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本身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符号。
⑩甚至,“荔枝”的名字就是诗。其品种很多,俗称“糯米糍”,名字来自宋朝杨万里的“甘露落来鸡子大;再如“十八娘”“宋家香”,名字来自清朝顾贞观的“碧桃争比得,刚逢十八娘”;还有桂花香味馥郁的“桂味”,肉质滑软、清甜多汁的“秀玉”,成熟后红紫相间、缝合处一条绿线直贯到底的名贵品种“挂绿”,极其稀少的“水西碧玉”“雪怀子”等等,不一而足。
荔枝的神奇还不止这些,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将荔枝写成“离支”。而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解释“离支”的涵义:荔果离枝之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采摘荔枝时不是直接摘果,让果不离枝,以保其鲜。荔枝的成熟也不是渐渐变红,而是一夜骤红。
这可能也是荔枝之所以格外珍贵的一个原因。
(C)植物学家蒲垫龙曾说:“古荔枝是岭南至宝,倾家荡产也要保护好。”现在,古荔树不仅保护得很好,而且成为当地人的摇钱树。当代社会,文化之果荔枝已变成“金果”,含金量极高。萝岗又获得了“国际无公害产地认证”。每到荔枝成熟期,(D)每年外销荔枝可达数千万斤,进账也以数千万元计。
如今的荔枝既是珍品佳果,又是大众鲜果,又普通,饶是“人见人爱”。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2020年是荔枝的“大年”的原因是荔枝丰收了,市场上到处都是,价钱便宜。
B.为了便于人们采摘果实,荔枝的树枝向四面八方七扭八拐,树身普遍不高。
C.荔枝格外珍贵的原因是:离枝之后,其变甚速;成熟也不是渐渐变红。
D.文章从外形、采摘、历史、文化、经济效益等方面介绍了荔枝。
16.下列对文中划横线的四个句子所用说明方法依次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打比方,生动地说明了“大年”中萝岗区的牛首山顶荔枝成熟时的特点。
B.作比较,将今年的价格与往年的价格进行比较,强调了今年荔枝价格便宜。
C.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古荔枝树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D.列数字,用数字说明了荔枝的经济效益大。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最喜荔枝红”,既表现了荔枝最突出的特点,又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由衷的喜爱之情,还起到统摄全文的作用。
B.文章引用很多关于荔枝的文献资料和诗句,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让读者了解了荔枝的历史内涵,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C.第②③段介绍荔枝林,先是从高处俯瞰说起,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地说明荔枝林的秀美。
D.第⑩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从嗅觉、味觉、视觉等多感官角度具体说明了荔枝的香气浓郁、果肉滑软、味道清甜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阅读《民航飞机上为什么没有降落伞》,完成下面小题。
①每当提到民航事故,总会有人要问,民航飞机上,为什么不给乘客准备降落伞。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航空公司偷工减料。互联网对此给出的解释也不少,但无论怎么解释,总会有人提出各种诘问。实际上,在民航业内,这早有定论,并不存在什么争议。
②飞机在飞行中发生事故,我们分成两种情况来看。先假设这架可怜的飞机失控了,其实这是非常稀罕的事儿,对于现代民用客机来说,要想完全失控还真不容易。完全失控意味着,要么飞机进入了无法改变的危险状态,要么就是爆炸了,机身没有办法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就像调酒师手中的摇壶,乘客完全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跳伞。
③然而在绝大多数航空事故中,飞机都是仍然可控的,在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成功率非常高。通俗地说,飞机无论出了什么事,最后都会落地,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这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举例来说,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在40000英尺的高空燃油耗尽,依靠无动力滑翔最终成功迫降,无一人受伤。美国阿罗哈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机舱突然完全破损,前半段机身仅剩下地板,仍以过山车的外表迫降,仅失去了一名没系安全带的空姐。这是因为,现代飞机的动力和控制系统,通常都有多套冗余,如果排除严重的人为失误,出现伤亡性事故的机率极小。波音747有四套液压操纵系统,坏掉三套仍然能正常控制,波音777有两台发动机,只要一台工作就能越洋飞行。如果飞机没有失控,按照正确方法进行迫降,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出现伤亡的机会是很小的。
④而跳伞可就不同了。在一个摄氏零下40度,严重缺氧的高度,一个既不是超人也不是007的普通人,抱着“有总比没有强的心态”,打开舱门造成客舱失压,然后抱着降落伞从接近0.8马赫的飞机上跳下来,他可能既不会拉伞,也不会着地动作,也不知道落在什么地方……可以想见,这个生存机率有多大。假设现在我们处在一架发生事故、正在迫降的飞机上,给你一副降落伞,你想跳吗?
⑤如果你不想,这就是本文给出的答案,一个理智的人,在危机情况下会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而不是跳下去总比听天由命强。因为此时你并不是听天由命,站在你身后的,是100年来无数的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还有经过大量应急训练的飞行员团队。也许有的人说,我就不相信科学,就不相信技术,就不相信飞行员,我就相信我自己——那这就是一种癖。放弃安全来满足乘客的癖,这就不属于航空公司该做的事了。
⑥还有的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有的飞机在发生事故后,在低空盘旋了很久才坠毁,这个时间完全可以跳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些飞机盘旋并不是为了等死,而是在寻找迫降的机会,成功迫降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迫降失败都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发生的,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料,据以往的数据来看,这种可能性也不会高于3%。所以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用过去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去指导未来,也很难成为有效的做法——你把今天的彩票头奖号码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得到明天的头奖。所以,即使在飞机上准备了降落伞,在不能未卜先知的情况下,贸然跳伞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⑦所以,民航飞机不需要降落伞。
18.阅读全文,说说民航飞机上不备降落伞的原因有哪些。
19.第③段说“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20.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句:
说明方法:
表达效果: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天员可以发朋友圈、打电话吗
①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翟志刚先出舱,他出舱后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②网友热赞他们是“太空群口相声组”。
③有人不禁发出疑问,“太空群口相声”我们是如何听到的?在中国空间站,只要不忙,航天员可以随时给地球上的朋友打个电话、刷一刷朋友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④我们在地球上可以随时用手机拨打电话,是因为城市里到处是手机基站,但一旦离开基站,通信服务会中断。空间站在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轨道上绕着地球高速运动,肯定无法收到来自手机基站的信号。
⑤那么“天地通话”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其实,载人航天使用的通信手段在原理上和地球上的其他无线电通信技术一样,只不过因为距离更遥远,所以地球安装的通信天线就要更大,发射功率也需要更大。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时就已经使用飞船上专用的通信设备,利用飞船经过中国上空的短暂时间窗口和家人打了一个5分钟时长的电话。
⑥为了解决“天地通话”问题,就需要把地球上的“手机基站”搬到更高的太空中去。从2008年开始,中国先后发射了5颗天链卫星,专门为载人飞船和空间站提供通信中继服务。天链卫星运行在一种特殊的轨道——地球静止轨道上,它是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5768千米的一个圈。这个轨道的神奇之处在于当卫星在静止轨道运行时,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圈完全相同,所以卫星相对于地球就是静止的。
⑦有了天链卫星,航天员只需要在空间站里安装路由器,再带上设备,接入天地通信网络就可以“天地通话”了。然而,说起来简单,工程师在实际设计时并不是随便带一台路由器就可以。因为太空里有高能宇宙射线的辐射,这些高能粒子会击穿空间站的舱壁,最终打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可能导致电路失效,所以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此外,带去的设备也要保证不会干扰到其他电子设备,电池也要确保安全等。
⑧通过“天地通话”,地面和航天员之间可以直接交流,方便顺利完成载人航天的预定任务;也让航天员的家属与航天员不“断联”,为航天员提供坚强的心理建设:对于在地面上心系宇宙的我们来讲,实时联络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航天的太空生活、学习载人航天科技知识;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实时联络也可以更好地处理异常情况,保证载人航天工程顺利进行。希望有朝一日我们都能有机会,从太空给地球的朋友打电话。
21.第④段主要目的是说明( )
A.一旦离开基站,通信服务就会中断。
B.空间站无法收到来自手机基站的信号。
C.普通的手机基站无法实现“天地通话”。
D.我们在地球上可以随时用手机拨打电话。
22.请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如何实现“天地通话”。
23.选文第⑧段是按照______顺序进行说明的,介绍了“天地通话”的______。
参考答案
1.C 2.不能删掉。“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的高度都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举例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了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使读者更能明白古今差异这个因素的影响,增强说服力。
4.(1)树龄长(80000岁);(2)重量大(590万千克);(3)占地面积广(约为0.42平方千米);(4)数千棵树共享一个母树根(超47000个遗传上完全相同的根茎,由一个本体根茎复制而来)。 5.打比方 把金叶白杨比作不同年龄段的“公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金叶白杨树木老龄化的生存危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引发人们的思考探究。 6.逻辑顺序 7.人们为了金钱猎杀了大量的狼、灰熊等自然捕食者,破坏生物链而造成食草动物过多,吃掉了“颤抖巨人”长出来的新芽。 8.内容上:发出号召,给予警示,呼吁人类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结构上:与标题、开头遥相呼应,体现了文章的整体美。
9. 生理特点 传播方式 10.举例子、列数字。列举热带雨林中附生兰的种子,并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把它的重量与一盎司进行对比,突出了世界上最小种子小的程度,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1.不能删。“或许”表示估计、猜测,起限制作用。在句中说明“风会把它们带到很远的地方”只是一种估计、猜测,不是肯定的。删去后就变成了肯定语气,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或许”一词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与科学性。
12.B 13.运用比喻,把风云四号B星比喻成“千里眼”,生动形象地点明本文说明对象;强调B星能够快速准确监测气象变化的特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4.“以内”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说明风云四号B星的温度探测结果与真实值的偏差不超过0.5摄氏度;“入职”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风云四号B星将投入使用,实现它的功能。两个词语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前者平实,后者生动。
15.B 16.C 17.D
18.民航飞机如果失控,降落伞派不上用场;飞机如果没有失控,按照正确方法迫降,出现伤亡的机会很小;跳伞求生的生存几率很小;依靠科学技术和经过应急训练的飞行员团队比自己跳伞更安全。(意思对即可) 19.不能。“只”是“仅仅”的意思,强调航空事故中飞行员在飞机可控的情况下迫降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意思对即可) 20.示例:“在这种情况下,飞机就似调酒师手中的摇壶,乘客完全无法站立.更不用说跳伞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飞机机身无法稳定、不停摇晃的状态,说明了在飞机失控情况下,降落伞派不上用场。
21.B 22.(1)地球安装的通信天线要更大,发射功率也要更大;(2)把“手机基站”搬到太空;(3)在空间站安装路由器 23. 从主要到次要(或逻辑) 作用(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