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她驻足在一张张tuì( )色的红色照片前,追sù( )那段光辉的红色记忆。蓦( )然回首,受尽欺侮的历史已然过去,一条巨龙正以磅( )礴的气势yì( )立在世界的东方。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tuì( )色 追sù( ) 蓦( )然 磅( )礴 yì( )立
(2)解释词义。
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麋子(mí) 羁绊(jī) 恬静(tián)
B.纨绔(wán) 蕴藻(zāo) 行辈(háng) 闭塞(sāi)
C.分量(fèn) 冗杂(rǒng) 撺掇(cuān) 踱步(duó)
D.亢奋(kàng) 静穆(mù) 蓦然(mù) 斡旋(w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2日是“防灾减灾日”,很多学校在当天组织了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增强了同学们自我保护。
B.信息时代,一个人具有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决定着他成就的大小。
C.我们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D.本着“奉献爱心”的目的,这家公司推出相关服务项目,为有志于投身老年事业的人士搭建创业之桥。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清水桥是全球第二高的大桥,桥面距峡谷水平面垂直高度406米,气势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C.益阳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D.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有浓郁的陕北风情。
C.《回延安》是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D.《灯笼》是吴伯箫在20世纪3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6.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磅礴 燎原 家眷 叹为观止
B.束缚 点缀 严峻 顾名思义
C.皎洁 挑衅 辐射 人情世故
D.锵然 斡旋 嘱咐 震憾人心
三、句子默写
7.诗文名句积累。
(1)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深林人不知,______。(王维《竹里馆》)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表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西部有大美。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四、现代文阅读
《母亲的书》
琦君
①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鸣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拿来。”
②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③“那本橡皮纸的。”
④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了。
⑤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⑥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什么材料做的,非常的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知心话。
⑦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
⑧《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⑨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8.文章围绕母亲的三本书,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
9.细读第⑦段,说说黄历为什么是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书?
10.赏析理解语句。
①赏析第⑤段中划线句的妙处。
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
②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
11.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异质的小镇
①这就是达坂城了。高低不一的房子随着我的走近,也像是迈动着脚步向我走来。渐渐地,我们的距离缩短,这个由土房子和胡杨树,还有几条交叉的马路组合而成的小镇,就完完全全呈现在我面前了。
②面对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我的脚步变得有些迟疑。这个浑身披着灰尘之衣的小镇,用一种在岁月深处沉静下来的安详,在默默地看着我。我甚至能感觉到从它苍茫的身体内传来一个声音:“我已等你很长时间了,你为何今天才来?”
③达坂城与新疆所有的小城小镇一样,都背倚雪山。从乌鲁木齐到达坂城,实际上只是顺着天山在前行。天山像一条扭动着身子的长龙,一直向南而去,而它高高仰起的头就是博格达,它高大,有一种孤独的美。一年又一年,不知有多少场雪落在这个龙头上,时间是个心灵手巧的裁缝,一针一线,用雪花为它缝制了一顶头冠,稳稳地为它戴上。达坂城被那顶头冠反射的光芒照亮,像一个备受呵护的孩子。
④现在,这个光芒像是不满足似的,从博格达一泻而下,迅猛而且不可置疑地将一股明亮的色彩在达坂城渐渐晕染开来。
⑤达坂城的房子大多为土质结构,再加上这里长年刮大风,所以,所有的房子都裂着斑驳的大缝,风一刮来,就直直地进了人家。走进一户人家的房屋,第一眼看见的是墙上的裂缝,但一束光亮却从这条裂缝中照进来,在屋中央投出一个好看的圆图。房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久久地坐在那个圆圈中看书,不起风的日子,墙上的裂缝倒是为他提供了极好的阅读条件。
⑥院子里,两只羊正在吃草,博格达的雪光将一部分草照亮,它们像是听到召唤似的,很自然地将嘴伸向被照亮的那些草。
⑦再往前走,就与一条小溪相遇了。溪水肯定是融化的雪水从天山缓缓地流淌到达坂城,它像是终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放眼望去,小溪环绕着小镇,像一条漂亮的纱巾,着实将这些土房子装饰了一番。在不远处,小溪汇成一个小水泊,雪山被水面直接映照出来。有几只鸟飞来,将水面倒映的雪山当作一面大镜子,想照照自己的英姿,不料双爪刚一着水,便觉出不对,赶紧扑棱着翅膀飞走,水面上的涟漪平静之后,博格达雪峰仍原原本本地倒映在水中。
⑧这是难得的一幕,人只要低下头,就可以看见平时需仰视才可以看见的雪峰。
⑨小镇上的人都行色匆匆,他们不把街道当回事,真正的生活和更丰富的世界在那些由街道向里延伸的小巷和每一座黄泥小屋中。我知道我不可急急地深入到小巷的人家里去,对于达坂城而言,每一个细微处都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我要让自己尽量缓慢地融会到每一个事物中去,成为这里的一份子,然后在浸润中体味另一种命运。
⑩爱一块土地,最终发现自己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这异质的小镇,让人恍惚觉得,多少年前在梦里曾经相遇。而现在,它却已展现在了眼前。
(选自《风过达坂城》,有删改)
12.文章通过一幕幕场景,展现了小镇的“异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填空。
雪山晕染小镇→阳光投出圆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泊映照雪山
1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溪水肯定是融化的雪水从天山缓缓地流淌到达坂城,它像是终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放眼望去,小溪环绕着小镇,像一条漂亮的纱巾,着实将这些土房子装饰了一番。
14.请简析文章尾段的作用。
1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 褪 溯 mò 磅 lì
(2)突然,猛然
2.C
A.有误,“糜子”的“糜”应读作“méi”;
B.有误,“蕴藻”的“藻”应读作“zǎo”,“闭塞”的“塞”应读作“sè”;
D.有误,“蓦然”的“蓦”应读作“mò”;
3.D
A.缺宾语,在“自我保护”后边加上“的意识”;
B.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在“一个人”后边加上“是否”;
C.语序不当,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C
A.大彻大悟:意思是形容彻底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使用正确;
B.叹为观止:现多赞叹所见事物已好到极点。使用正确;
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这里不能形容交通拥堵的现象,对象用错;
D.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使用正确;
5.A
A.有误,《社戏》是一篇短篇小说。故选A。
6.D
D.震憾人心——震撼人心。故选D。
7. (1)君问归期未有期 (2)明月来相照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8.①”橡皮书”书中夹着外婆绣花的图样;“橡皮书”夹着父亲从北平的来信。②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③《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 9.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也是母亲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10.①(运用夸张的手法,手法不扣分)突出强调了樱桃的鲜红,赞美了外婆的刺绣的水平之高。(或者:表现母亲对外婆留下的东西,格外的珍惜)②偶然”与“也”合在一起使用,突出强调了母亲虽然认字不多,但是对《本草纲目》知道得却很多,(突出母亲通晓《本草纲目》里的许多知识) 11.不矛盾。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的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我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8.本题考查主要内容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⑤段“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可以概括为:“橡皮树”书中夹着外婆绣花的图样;
依据⑥段“书页是双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书”中真正的‘书’了”可以概括为:“橡皮树”夹着父亲从北平的来信。
依据⑦段“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可以概括为:母亲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
依据⑧段“《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可以概括为:《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母亲说起《本草纲目》来头头是道。
9.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⑦段“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可以概括为:黄历表现了母亲在生活中的谨小慎微(祈求平安度日);依据“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总是在北平迟迟不归”可以概括为:母亲在算计着父亲回家的日子(等待父亲回来)。
10.(1)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按照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句中“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中“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樱桃的鲜红,再结合第⑥段“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可知,这水绿缎子是外婆绣给母亲的,突出了外婆的手艺高超,而母亲一直保存着,表现了母亲对这鞋面的珍惜,表达了对外婆的思念之情。
(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本身意思,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同时注意词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表现手法等,最后答作者或者文章人物的情感。
“偶然”意思是间或;有时候,不是经常的。再结合第⑨点“《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可知,母亲不认识几个字,“偶然”翻阅,并非经常读,“也”头头是道,说明了母亲对《本草纲目》了解很透彻,突出了母亲的学识渊博。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⑦段“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日,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日在哪一天,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日为止”;⑧段“《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本草纲目》母亲说来头头是道;⑨段“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可以概括为: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的生活知识,比如她能把黄历背得滚瓜烂熟。从生活角度理解,上述内容表现了母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我对母亲的赞美,为母亲骄傲的感情。所以,这样说不矛盾。
12. 雪光照亮草 溪水绕城 13.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可看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同时,此句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一条漂亮的纱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缓缓流淌到达坂城的情态,从而突出达坂城小镇的“异质”,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城的热爱之情。 14.结构上: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
内容上:写了小镇的“异质”,抒发了作者对达坂城这个“异质”的小镇的热爱。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 15.①对达坂城小镇的向往;②对达坂城小镇的热爱;③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④对达坂城人们生活的向往。
12.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根据第③段“一年又一年,不知有多少场雪落在这个龙头上,时间是个心灵手巧的裁缝,一针一线,用雪花为它缝制了一顶头冠,稳稳地为它戴上。达坂城被那顶头冠反射的光芒照亮,像一个备受呵护的孩子”可概括得出:雪山晕染小镇;
根据第⑤段“走进一户人家的房屋,第一眼看见的是墙上的裂缝,但一束光亮却从这条裂缝中照进来,在屋中央投出一个好看的圆圈”可概括得出:阳光投出圆圈;
根据第⑥段“院子里,两只羊正在吃草,博格达的雪光将一部分草照亮,它们像是听到召唤似的,很自然地将嘴伸向被照亮的那些草”可概括得出:雪光照亮草;
根据第⑦段“放眼望去,小溪环绕着小镇,像一条漂亮的纱巾,着实将这些土房子装饰了一番”可概括得出:溪水绕城;
根据第⑧段“这是难得的一幕,人只要低下头,就可以看见平时需仰视才可以看见的雪峰”可概括得出:水泊映照雪山。
13.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溪水肯定是融化的雪水从天山缓缓地流淌到达坂城,它像是终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放眼望去,小溪环绕着小镇,像一条漂亮的纱巾,着实将这些土房子装饰了一番”中的“它像是终于找到了家似的,慢悠悠地看着周围的一切”运用了拟人,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像一条漂亮的纱巾”运用了比喻,将溪水比作一条漂亮的纱巾,这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从天山缓缓地流淌到达坂城”的情态,再现了“小溪环绕着小镇”的奇景,从而突出达坂小镇的“异质”。结合文中第②段“面对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第⑩段“爱一块土地,最终发现自己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那才是最大的幸福”等语句分析,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城的热爱之情。
14.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①从结构上看,结尾段“这异质的小镇”“它却已展现在了眼前”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多少年前在梦里曾经相遇”与开篇的“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相照应;并且“这异质的小镇”点了标题异质的小镇。
②从内容上看,“这异质的小镇”点出了小镇的“异质”,写出了小镇的与众不同;“多少年前在梦里曾经相遇。而现在,它却已展现在了眼前”直接抒发了对小镇的喜爱,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5.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结合第②段的“面对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用了十年时间对它幻想和向往的小镇,我的脚步变得有些迟疑”,“我甚至能感觉到从它苍茫的身体内传来一个声音:‘我已等你很长时间了,你为何今天才来’”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城小镇的向往;
结合文中对达坂城一幕幕“异质”场景(雪山晕染小镇、阳光投出圆圈、雪光照亮草、溪水绕城、水泊映照雪山)的展现,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
结合第⑨段的“我知道我不可急急地深入到小巷的人家里去,对于达坂城而言,每一个细微处都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我要让自己尽量缓慢地融会到每一个事物中去,成为这里的一分子,然后在浸润中体味另一种命运”,第⑩段的“爱一块土地,最终发现自己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一部分,那才是最大的幸福”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达坂城人们生活的向往和对达坂城小镇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