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都德 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情节:
环境:
人物:
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锯给下列词语注音:赚捂挟惩罚祈祷郝叟喧闹胳膊皱边肃静懊悔钥匙jùzhuànwǔxiéchéngqídǎohǎosǒusùxuāngēbozhòubiānyàoshiàohuǐ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宛转诧异哽住wǎn zhuǎn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chà yì觉得十分奇怪。gěng zhù声气阻塞。踱来踱去duó lái duó qù慢步行走。
一、上学路上
二、最后一课
三、下课之前
以时间推移为顺序安排情节 (1-6) (7-23) (24-29) 1、上课前的不平常
(7~10)2、“最后一课”的意义
(11~16)3、师生课上认真的教与学情景
(17~2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小弗郎士在上学的途中看见了哪些景色?朗读第一部分,理解: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铁匠华希特和他开着玩笑。调皮,贪玩,可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制力,热爱祖国对敌人充满恨意.2.这部分里,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默读·讨论·理解气氛学生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今天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异常现象默读·讨论·理解教师平时今天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异常现象小弗郎士的变化:天真贪玩、不爱学习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法语热爱祖国害怕老师、幼稚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心理描写无忧无虑不想上课感觉出事了心里难过细心听讲痛恨敌人永远忘不了祖国语言、热爱祖国总结: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课堂研讨在今天这个非比寻常的日子里,韩麦尔先生安排了哪几节课?为什么安排这几节课?为什么字帖上的字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 “法兰西”“阿尔萨斯”?
22小节中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意义何在?在刻画韩麦尔先生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举例说明。有感情朗读24-29小节,思考:动作:课后特写语言:穿上礼服课堂讲话肖像:课后特写两个人一堂课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