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我国已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存中,有的墓葬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制礼器。有的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也没有专门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地的周围。墓葬之间的不同可看出当时( )
A. 男尊女卑现象产生 B. 属于打制石器阶段
C.已经出现权贵阶层 D. 处于母系氏族时代
2. 《后汉书》 记载,汉光武帝因为“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称为“度田”,这与拥有大量田庄的河南、南阳地方豪强地主集团产生矛盾,许多“郡国大姓”竟与“群盗”一起发动叛乱。刘秀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这( )
A. 推动了州刺史监察职能的演变 B. 瓦解了“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C. 埋下了东汉末分裂战乱的隐患 D. 导致了东汉外戚和宦官的专权
3.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
A. 将选举官员权力收归中央 B. 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 造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 D.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4. 《资治通鉴》对某--制度记载:“(政府)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之与居者均,无侥利。“该制度的实施( )
A. 减轻了农民的人身限制 B. 延续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C.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 促成了赋税形式的转变
5. 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岛修建了9间库房,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这表明当时( )
A. 制度变革促使人口迅速增长 B. 政府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C. 厂卫机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6.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 21 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应是( )
A. 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B. 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
C. 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已消失 D. 男女平等竞争成为可能
7. 1931年5月,国产第一辆汽车问世,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其余部件均由民生厂自制。民生厂还曾同国外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交换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就受制于洋人 B. 近代民族工业与外国工业有业务联系
C. 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完全自主 D. 民生厂是中国典型的合资性质的企业
8. 1955年4月,中国代表团团长在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时说:“中国坚决相信,只要能够支持并遵守这五项原则,任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都可以建立起来,并且可以巩固和发展下去。”由此推知,中国政府此行( )
A. 加强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 B. 加强了亚洲国家间的友好关系
C. 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交往 D.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9.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农村改革序幕,包产到户后农民手里有了富余的农副产品,需要拿到市场上出售,换成货币购买其他商品:自主经营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乡镇企业发展起来后更需要通过市场决定产销。这反映了( )
A. 人民公社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 农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C. 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尝试 D. 农村的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10. 口号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是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如表列出了不同时期中国共青团的口号,对其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
时期 口号
1922—1925年 “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
1925—1927年 “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
1937—1945年 “全体青年武装起来”
1949—1956年 “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了社会主义”
1978—2001年 “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2002年以来 “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
A. 动员话语从公民话语转向阶级话语 B. 动员内容从革命动员转向服务青年
C. 动员方式由注重社会化转向政治化 D. 动员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群众
11. 约公元前2900年左右,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深,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认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
A. 早期文明的教化 B. 农业生产的需要
C. 自然环境的影响 D. 楔形文字的传播
12. 马丁·路德在《论世俗的权力》文中认为,教会应以教人有谦卑、忍耐、爱心为事,不应干涉政府。政府以执行法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为事,无权过问信仰与良心。由此可知,路德倾向( )
A. 人文主义 B. 教随国定
C. 政教分离 D. 法律至上
13. 19世纪,欧洲时装界出现了两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其次,则是时装样本及后来的时装杂志逐渐流行,社会时尚的代言人逐渐由宫廷贵妇转变为时装样本模特儿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这些趋势根源于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家庭结构的变化
C. 启蒙思想的传播 D. 女权运动的推进
14. 下表是战后日本生产增长和就业增长比较简表(人数单位:千人,指数:1975 年为 100)
行业 类别 1950 年 1960 年 1970 年 1980 年
农业 生产指数 51.2 75.2 94.7 121
从业人数 16102 13121 9334 5426
制造业 生产指数 5.1 25.3 92.2 101.9
从业人数 5690 9553 13682 13145
表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方面的重大变化体现在( )
A. 人口构成的变化 B. 产业结构的调整
C. 科技立国的实施 D. 第三产业的发展
15.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设立了“住房与城市发展部”,从而给予弱势社区的居民在有关社区事务决策中更大的发言权。同时期,英国内政部实施了“社区发展工程”,使社区服务的领域扩展至教育、医疗健康、居住、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这反映出
A. 西方多元合作治理格局形成 B. 社区成为国家福利的来源
C. 政府重视社区治理重要作用 D. 公民自主治理的充分动员
16. 世界各国为增强本国实力制定了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目标,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普遍加大了对占领科技制高点的投入,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 B. 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C. 经济形势的发展加剧全球竞争 D. 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统治者认识到,为解除平民百姓的疾病之苦,必须从根本上抓起,培养一支医德高尚、艺术高明的医疗队伍。“世祖中统二年夏五月,太医院使王献言: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授。窃恐朝廷一时取人,学非所传,为害甚大。”乃遣副使王安仁授以金牌,往诸路设立医学。生员拟免本身检医差占等役,俟其学有所成,每月试以疑,视其所对优劣,量加劝惩。后又定医学之制,设诸路医学提举纲维之。”元代的地方医学也叫三皇庙学。“三皇庙者,祠伏羲神农皇帝之神。自国都至于郡县,皆立医者之学,我国家之制也”。在医药管理方面,设置了“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御药院”“御药局”等机构,“广惠司”和“回回药物院”都是阿拉伯式的医疗机构。
——摘编自王风雷《元代的医学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医药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医药改革的意义。
18. 阅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1年5月,在面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劳动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变招工为招生的改革试点,推动学徒制度的改革。1989年3月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提出了学徒制改革的方向:“应该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既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又可利用学校(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加强学徒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这标志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的终结。同时,国家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分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与普通高等中学的招生已接近1︰1,以企业为主的学徒制被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代替,学徒制由企业为主,转向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郑荣奕《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意义。
19. 阅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国际成立后,立即在各国开展工作,1865年初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巴黎支郎。按照马克思等人的设想,成立第一国际的宗旨既是要采取各种措施特别是运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随着法国的战败和屈辱投降,巴黎人民群情激愤。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在市政厅举行了隆重的公社成立典礼,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的伟大意义永远不可磨灭。公社在很大程度上是19世纪初期以来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高峰和总结。它继承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经验,吸取和归纳了历次工人的经验和成果,从以往的共和要求、普选运动以及1848年提出的建立“社会共和国”的主张,发展为夺取政权、改造旧国家机器和建设无产阶级自己的机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黎公社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0—1894年间中国主要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及日本建立条约关系情况
项目 国别 建立条约关系的国家 最后一次来华朝贡之年 备注
朝鲜 日、美、英、德、意、俄、法、奥(依缔约顺序) 1894年 清政府首先劝导朝鲜与欧美缔约通商/各约均用汉文及中国年号,并照会声明朝鲜为“中国属邦”
琉球 美(1854)、法(1855) 1862年 琉球琉法条约使用汉文及中国年号
越南 法(1862/1874/1883/1884) 1880年 188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
缅甸 英(1826/1866)、法(1884) 1875年 自1824年起经过三次英缅战争,至1866年沦为英国殖民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良渚文化中,墓葬形制有明显的差别,随葬品也与墓葬规格相适应,而玉器作为随葬品更证明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权贵阶层,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性别的差异,排除A项;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当时已经是父系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光武帝刘秀为增加税收,下诏度田,即丈量土地、核实人口,这一举措遭到了豪强地主的强烈反抗。刘秀在镇压地方豪强叛乱的同时,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集团做出了让步。这种妥协,使得豪强地主集团仍然保持自己的实力,为东汉末年的分裂战乱埋下了隐患,C项正确;材料与刺史监察无关,排除A项;“度田”是依据户籍核实土地和人口,不会瓦解“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排除B项;“度田”不会导致外戚和宦官的专权,外戚和宦官专权源于封建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C项。
3. 【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由品德和名望都很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中正官评定官员,这就将选官权收归到了中央,A项正确;科举制度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排除B项;科举制的确立造成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而不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这一政策并没有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反而有利于他们垄断官场,排除D项。故选A项。
4.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唐朝两税法的内容,按照资产征税,不按照人丁征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限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商人与其他人同样交税,排除B项;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说法绝对,排除C项;明朝“一条鞭”法实现了赋税形式由实物向货币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5.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黄册是政府为征派赋税编造的户口册籍,可见,政府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故B项正确;户籍管理与人口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厂卫机构,排除C项;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制度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 【答案】D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使得女性和男性在文官考试中具有了同等机会,男女平等竞争成为可能,D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排除A项;科举考试制度在1905年就取消了,排除B项;女性可以参加文官考试,不等于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
7.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曾同国外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交换信息”可知民族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之中注重与外国同行保持紧密的联系,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与外国工业有业务联系,B项正确;“该车除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的外,其余部件均由民生厂自制”可知中国汽车工业有一定的自主性,排除A项;该车少数部件是委托国外厂家依照本厂图样代制,说明近代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实现完全自主,排除C。民生厂是一个典型的合资企业,题干没有体现民生厂的企业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5年4月”、“只要能够支持并遵守这五项原则,任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都可以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了亚洲国家间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印度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非洲国家,排除C项;D项错在“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需要拿到市场上出售”“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更需要通过市场决定产销”可知,不管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乡镇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D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是农村改革的原因,排除A项;农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是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城市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协助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全体青年武装起来”、“把青春献给祖国”可以看出这时主要内容主要是革命动员,从材料“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新农村、新青年、新风采”可以看出内容转向服务青年,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由阶级话语到公民话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由政治化转向社会化,排除C项;材料“到群众中去”“到农村去”“到军队去”所以并不是由知识分子转向工农群众,排除D项。故选B项。
11. 【答案】C
【解析】苏美尔文明对宗教的依赖性强,其根源在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早起文明教化也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排除A项;神灵崇拜、楔形文字传播对于农业生产并非必要,排除B、D项。故选C项。
12.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路德认为教会应当只负责信仰,而世俗政府负责国家事务,享有行政和司法权,主张政教分离,加强了世俗的权力,打击了教皇的权威,C项正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排除A项;教随国定指赋予各邦国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排除B项;法律至上是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服装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以及时装杂志逐渐流行,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庭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的趋势根源于工业革命的开展,C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
14.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指数呈增长趋势,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制造业生产指数呈增长趋势,从业人数呈增长趋势,结合史实可知,工业从业人数增加,经济结构中工业比列加大,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人口构成情况的变化,排除A项;1977年5月日本提出科技立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第二产业人数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答案】C
【解析】材料“从而给予弱势社区的居民在有关社区事务决策中更大的发言权”“使社区服务的领域扩展至教育、医疗健康、居住、公共安全等方方面面”体现的是美英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较大作用,C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多元合作治理格局无关,排除A项;社区并非是国家福利的来源,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作用,非公民自主治理的充分动员,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世界各国为增强本国实力制定了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增强本国实力,各国纷纷制定了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政策,反映出经济形势的发展加剧全球竞争 ,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经济取代新经济发展模式,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国家干预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 【答案】(1)举措:设立地方医学;定立医学制度;设置医学行政管理机构(或诸路医学提举);设置医药管理机构。(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扩大了元代医学教育规模;促进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强了元代医学学科的建设;有助于缓解百姓疾病之苦;加强了医药管理;加强了对阿拉伯医学的研究。(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举措:由材料“‘世祖中统二年夏五月,太医院使王献言: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授。窃恐朝廷一时取人,学非所传,为害甚大。’乃遣副使王安仁授以金牌,往诸路设立医学。生员拟免本身检医差占等役,俟其学有所成,每月试以疑,视其所对优劣,量加劝惩。后又定医学之制,设诸路医学提举纲维之”可知,元代医药改革的措施是设立地方医学,定立医学制度,设置医学行政管理机构——诸路医学提举;由材料“在医药管理方面,设置了‘广惠司’‘回回药物院’‘御药院’‘御药局’等机构”可知,元代医药改革的举措还有设置医药管理机构。
(2)意义:由材料“元代统治者认识到,为解除平民百姓的疾病之苦,必须从根本上抓起,培养一支医德高尚、艺术高明的医疗队伍”可知,元代医药改革扩大了元代医学教育规模;由材料“乃遣副使王安仁授以金牌,往诸路设立医学。生员拟免本身检医差占等役,俟其学有所成,每月试以疑,视其所对优劣,量加劝惩。后又定医学之制,设诸路医学提举纲维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医药改革促进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强了元代医学学科的建设,有助于缓解百姓疾病之苦;加强了医药管理;由材料“‘广惠司’和‘回回药物院’都是阿拉伯式的医疗机构”可知,元代医药改革还加强了对阿拉伯医学的研究。
18. 【答案】(1)背景: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
(2)意义:培养了技能人才;提高了就业率;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解析】(1)背景:根据“国家劳动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得出党和政府的重视;根据“1981年”可知是改革开放时期;根据“在面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得出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根据“实行职业教育分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得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得出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
(2)意义:根据“技能型人才”得出培养了技能人才;根据“加强学徒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得出提高了就业率;根据“既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又可利用学校(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得出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还可从满足了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分析回答。
19. 【答案】(1)背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一国际和巴黎支部成立:法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巴黎人民素有革命传统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投降。
(2)意义:巴黎公社作为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以黎公社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解析】(1)根据材料“第一国际成立”“1865年初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巴黎支郎”得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第一国际和巴黎支部成立;根据材料“它继承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经验,吸取和归纳了历次工人的经验和成果”并结合所学得出法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巴黎人民素有革命传统;根据材料“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随着法国的战败和屈辱投降,巴黎人民群情激愤”得出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投降。
(2)根据材料“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得出巴黎公社作为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被载入史册;根据材料“发展为夺取政权、改造旧国家机器和建设无产阶级自己的机构”并结合所学得出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结合所学巴黎公社的影响得出巴黎公社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0.【答案】示例
示例一:中国周边国际关系的变化
西方列强将中国周边国家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周边国家在继续保持与中国的朝贡关系的同时,又先后与欧美列强建立了近代条约关系(传统朝贡关系与近代条约关系一度共存与兼容),但逐渐向近代条约体制过渡与转变(中国周边诸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示例二:中国传统朝贡体系的实质和崩溃
朝贡体系是近代以前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儒家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它有利于各国的联系与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和日本殖民势力侵略中国和周边国家,随着中国国力的下降,周边国家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朝贡体系遭到破坏;中国清政府对于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建立近代条约关系,基本上没有采取反对和阻挠的立场。
示例三:中国朝贡体系的性质和解体
朝贡体系,是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朝贡体系,有利于儒家文化圈的形成和各国的发展。
近代,随着中国国力衰退和外来势力的冲击,这一体制逐渐解体。鸦片战争战败后,1842年,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朝贡体系被一个又一个条约削弱。朝贡体系内成员琉球、缅甸、越南、朝鲜等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朝贡体系向近代条约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清政府基本上没有反对和阻挠。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时间是: 1840—1894,材料中涉及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是:周边国家;材料中涉及“最后一次来华朝贡之年”这些国家是中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朝贡往来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朝贡体系的瓦解。这种朝贡与近代西方的外交关系不同。